喬善勛

1980年代初,航空運輸業在全國還屬于明顯的瓶頸產業。走在改革前沿的上海,對民航的需求十分強勁。當時的上海虹橋機場,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速達20%。
但很快便發生了航空運力短缺的難題。缺少民航服務,中外旅客既進不來,也出不去,“乘機難”成為上海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制約因素。
“零”的突破
1984年8月13日,在北戴河舉行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國務院領導聽取了時任上海市委書記陳國棟、市長汪道涵關于上海經濟工作情況的匯報。
在會議上,國務院領導指出,發展民航事業,根本的出路在于政企分開,多家經營,并且當場拍板:上??梢猿闪⒌胤胶娇展?。
汪道涵將上海成立航空公司的重任交給了時任上海市交通辦公室副主任的賀彭年,希望引進競爭機制,實現中國民航地方公司“零”的突破。
做,就有希望。上海市委、市政府沖破重重困難,在1985年2月決定組建上海航空公司。當年3月8日,上海市政府向國務院請示。
1985年4月,李鵬同志主持召開的相關會議原則同意成立上海航空。隨后中國民航局正式批復,同意成立上海航空公司。
1985年12月,中國民航局發出上海航空的經營許可證。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也頒發營業執照,上海航空宣告正式成立。汪道涵親自題寫了“上海航空”的公司名稱。
5架飛機只有2架能飛
創辦初期,上海航空集資1000萬美元,從美國購入5架二手波音707。
舊飛機不比新飛機,故障多,毛病也多,給維修帶來很多麻煩。上海航空運營初期,成本高,可以飛的航線也少,開辟新航線也面臨很多困難。有些人就嘲笑上海航空的飛機根本飛不起來。
當時上海航空的5架707客機中,除了2架維持每周5個航班以外,其余3架實際上扮演的是航材的備件庫角色——哪架客機出現問題,就從停場客機中找出急需的零配件來頂上。
但是國家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很支持上海航空的發展,上航員工也憋著一股勁。當時上海航空飛一個航班需要用30多個小時來維護客機,但上航的員工從不抱怨,只管埋頭苦干。
上航的初創之路是艱辛的。最早的時候,上航連最基礎的辦公設施都沒有。工作人員頭頂烈日腳踏機坪迎送飛機。吃飯的時候需要驅車數里才能買到饅頭。一輛大客車充當辦公室和會議室。在開拓市場時,當時的上航甚至連售票點都缺乏,員工就背著包上門服務。
航空業務有所起色后,上航才蓋起臨時辦公樓。當時的辦公條件很差,員工們的干勁卻很足,大家盡最大可能壓縮非生產性開支,盡最大能力組織好生產和經營。
上航經營步入正軌后,陸續開通了上海-北京、上海-廣州、北京-廣州、上海-杭州-廣州、上海-成都等航線。上海航空在數年間安全運輸旅客10多萬人次,慢慢打開了局面。
以租賃方式引進757
1988年1月18日,中國民航西南航空公司一架伊爾18型客機墜毀在距離重慶白市驛機場直線距離5公里處,事故共導致108人遇難。
當年2月29日上午,上海市政府召開第53次常務會議,會議專門聽取了時任上海航空董事長賀彭年關于上海航空飛行安全和發展問題的匯報。
會議同意上海航空的波音707提前進行C檢,并指出:經檢修的飛機,必須取得中國民航局適航證后才能復飛。同時決定盡快處理舊飛機,引進新機型。
1988年3月4日,上海航空決定在最后一架次波音707執飛完上海至廣州的航班后,暫停航班運營。上海航空成了“無機”運營的航空公司。
在停航階段,上航將全部飛行員和機務人員派到美國波音公司進行培訓。當時赴美培訓的員工占上航員工總數的1/3,這批經過嚴格訓練的員工后來成為上航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支柱。
為了滿足運營需求,上海航空決定引進新飛機,并最終決定在麥道MD82、波音767-200和波音757-200之間選擇757。
時任上海市長朱镕基在聽取賀彭年《關于上海航空租賃3架波音757型飛機可行性研究報告》后,提出上航是上海經濟的重要棋子,但是上航要準備走一條國家不直接投資、只給政策的道路。
1988年上海市政府批準上航以租賃方式更新機隊。朱镕基在上航的報告上簽署意見,明確指出:支持這個項目是對上海真正的支持。
這個意見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給上海航空的職工以極大的鼓舞,也得到時任中國銀行董事長王德衍的重視。最終,中國銀行為上海航空引進新飛機提供了擔保。
引進3架波音757型客機,對于新成立不久的上海航空而言是項艱難的任務。757在當時屬于新機型,沒有可供參考、借鑒的經驗可循,只能依靠上航職工的摸索,對此上海航空進行了數百項的準備工作。同時,上海航空陸續出售了原有的5架波音707。
一切為旅客
上海航空引進全新的波音757,對于發展而言是優勢,但同時也帶來了較重的經濟負擔。當時上海航空每天需要支付的租賃費用就高達4萬~5萬美元,還需要支付其他成本費用6萬~7萬元人民幣。可謂是每天一睜眼,數十萬就沒了。
但是上海航空全體員工達成了共識,如果經營不能承擔這些成本,上航就沒法打翻身仗,未來的生存和發展都是問題。因此上航上下一條心,在1990年就實現了盈虧平衡,1991年甚至還有盈余。上海航空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從上海航空的初創成功經驗來看,辦好地方航空公司的核心要素是自主經營。比如上航的自主性就體現在:自主選擇引進飛機的融資方式和籌措資金;自主確定機隊規模和機型,擁有進出口權,能辦理引進飛機的各種手續和航材進出口業務;自主設計服務方式,開展具有上航特色的服務,并不斷提升服務水平;自主決定管理模式,并嚴格管理;自負盈虧;自主確定集團化配套發展的方向等方面。
安全飛行和優質服務是上航生存和發展的底線。對于剛剛起步的上航而言,如果安全生產出了問題,整個公司都無法生存。因此,公司上下都牢牢樹立“安全第一”的理念。上航出售5架舊飛機的時候,香港航空專業人士連連贊嘆上航機務人員的職業素養。
同時上航客服部門也樹立了“一切為旅客”的指導思想。并從十個方面提升服務質量:保證航班準點率達到85%,力爭達到90%;機票銷售方面多采取便民措施,不斷增加服務項目;保證客艙服務設施完好,保持客艙“潔、亮、凈”;提高客艙餐食品質;抓好5個機上特色服務;堅持客艙文明用語;努力為旅客做好額外服務;服務程序和操作規范化;做好不正常航班工作;樹立行業新風,糾正不正之風。
上海航空在1990年代初期就能做到上述10點,可謂是理念超前。隨著時間的推移,上海航空的服務越來越好,社會評價也越來越高,作為一家初創的地方航空公司,終于在國際大都市上海站穩了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