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玲
歷史教材受中國人的歷史觀影響,重宏觀、重群體,個體生命或歷史事件不過是一個個歷史符號或者政治符號,能看到的只是一堆數字,粗略而乏味的歷史經過,簡單并教條的戰爭過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大多是蒼白而簡單的文字。一些教師在上課時又缺乏激情,不注意提高自己教學技巧,照本宣科,把教材教綱當圣旨,把教學禁錮在歷史年代的框架里,不敢有絲毫逾越。教材無法改,但可以改變方式教學,讓學生愛學歷史。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歷史課堂應像萬花筒,有“聲”有“色”
有“聲”即精心導入,先聲奪人。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基礎。導入的選取可從這些方面著手:1.選取學生身邊熟知的歷史:如家里老人的照片、地方文物遺跡、鄉土文化等。2.歌曲導入:學生都愛唱歌、聽歌,有著不同的偶像,可以選用適當歌曲導入,既新穎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一課時導入《七子之歌--澳門》,讓學生指出“七子”分別是什么?香港澳門問題是怎么來的?又是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的?帶著這些問題順理成章地過渡進入本節課的內容。3.講述時事的熱點焦點,可以根據形象直觀的音像資料,進行一些表演。例如:講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讓兩位學生上臺表演“快板”,說唱《長征》,先聲奪人,吸引力極強。接著可以引出問題“長征從哪里開始呢?在一路上又遇到了哪些困難?”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本課的學習。
導入選擇時要開門見山、緊扣主題;材料新穎,趣味性強;能激活學生思維,引起學生自覺思考,不僅有利于完成教學任務,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
有“色”即活動新穎,吸引眼球。每逢講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教師可以制作一面五星紅旗,昂首挺胸走進課堂。或者在臉上畫上國旗,唱著國歌,走進教室。這都是非常新穎、吸引眼球的做法,為講述新中國的建立做好了鋪墊。
又如:講授《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時,要求學生小組合作手工制作香港、澳門的區旗、區徽并在課堂上講解它們的結構寓意。五彩繽紛是課堂的主題,呈現的是學生們對歷史深厚的感情與熱愛。
歷史課堂就像萬花筒,轉動前后都放出異彩
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只有精心地做好課前準備,才可能在上課時有備無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真正的主人,只有這樣,課堂才能更有效,師生雙方才能在課堂中獲得更大的提高和發展。
例如:在講《五四運動》課前一個月,教師可以組織兩個班的十幾名學生,準備表演五四運動話劇。由于話劇的內容比較多,讓學生們進行背臺詞、小組預演等準備活動。找個攝影愛好者把幾個話劇場面拍下來,通過剪切,視頻合并等環節,最終呈現在大家面前。學生們看到身邊的同學親身表演的話劇,都非常開心、激動。熟悉的人、熟悉的場地上演藝著不同年代的歷史,就像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過去。這種情景教學,古今融合,讓學生在真情實景中領悟歷史知識。
學生的動手能力是非常強的,只是被忽略了。在講《中國的傳統節日的起源》一課前,學生各個小組內如火如荼地開展了制作手抄報或窗花、寫對聯、包粽子等活動。在課堂上一一呈現給大家,就好像在上美術課,讓歷史和其它學科之間密切聯系起來,實現學科間的滲透交融。
歷史教材為學生呈現了循序漸進的系統化的知識結構,講授新課時,尤其要重視從學生的視角認識歷史。教學中,教師按照內容的呈現方式可進行創造性的加工。
在講《秦統一中國》一課時,幾名學生表演小品《朝會》。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和展現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語言能力、組織能力,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看小品,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講《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有些學生講述了長征故事。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用精簡的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的組織與表達能力提升且通過故事引起學生思想共鳴。在《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這課講授結束后,讓學生畫一幅《原始人生活的一天》。通過學習,學生在腦海里可以想象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做練習時,采用游戲的方式,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愉快的氛圍中吸收、鞏固知識,畫思維導圖等活動都可使課堂充滿靈氣與活力。
帶著“萬花筒”走出課堂
歷史課不要拘束于課堂,也不要拘束于教材。通過走出歷史課堂,學生在實踐中漸漸學會了發現歷史,學會了分析歷史,學生們開始關注時事、關注政治、關注世界……
如活動課《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改革開放以來,無論居住在城市還是鄉村,人們的生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有切身體會的專題,走訪相關部門、單位或個人,設計調查問卷、分析調查結果、撰寫調查報告、交流調查成果。其中“醫療改善”小組采訪了鄉村醫生江勝華,去了增村衛生站、前鋒衛生院、云城區人民醫院、云浮市人民醫院做了調查,拍了醫藥設施設備的照片回來。在“問卷星”上做了一次網絡上的問卷調查、分析調查結果、寫調查報告,做成PPT在課堂上分析給大家聽。
活動中的專題選擇、方案的設定、活動的探索、學生的交流匯報過程都具有開放性、靈活性、綜合性,并環環相連、合為一體。學生帶著課題走出課堂,接觸到更廣闊的天地,教師可退到一角進行幫助與鼓勵,讓學生更多地參與、組織,自主地探索和研究,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萬花筒”的光線跳動起來
引導學生相互解疑。學生討論時要容許學生自由發展,驗證他們自己的猜想和結論,不要輕易肯定或否定學生的猜想。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每個學生都擁有自己的思維空間,讓課堂充滿民主競爭氣氛。
課前將預習任務布置給各小組,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發現疑點,課堂上小組與小組間互相質疑,展開競賽,評評哪個小組提的問題最有水平,最富有啟發意義。以小組為單位對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推薦小組代表在全班發言釋疑。追求目標不是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而是讓學生產生或提出一個個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獨創想法、見解。教師對學生認識模糊的問題要“導”,對學生討論不透的問題要“點”。由學生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讓課堂充滿民主競爭氣氛,使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視覺觸動心靈。在講到南京大屠殺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視頻《南京大屠殺》,通過對南京大屠殺的視頻觀看,那一幕幕令人憤怒、令人悲痛、令人痛恨的畫面抨擊著學生們的心靈,讓他們發現日本帝國主義的兇殘本性,樹立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理念以及正視歷史的觀念。
通過辯論,碰出火花。學生在聽取不同發言時可進行比較,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其優點在于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和創造精神,有利于促進學生靈活的運用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課《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的最后環節,學生進行辯論“過傳統節還是過洋節 ”。正方以傳承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要性方面,它凝聚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激勵人們積極進取,寄托了對來年的祝福與希望;還是價值方面,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等方面進行激烈的辯論。反方以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很大方面,“洋節”給大家帶來了愉悅、舒緩了情緒,也帶來了一些新鮮的節日感受。辯論的目的在于要懂得傳承文化和包容外來文化。思想的碰撞,達到情感上的升華。
多姿多彩的有效歷史課堂要求教師善于把思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積極地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情境中觀察、思考、發現、合作、探究,引領學生進入真正思考的創造境界。
■ 編輯/王?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