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風?歷晶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CLIL(內容與語言融合)教學法因其倡導的教育理念與國家發展所需的人才培養目標不謀而合,已逐漸成為高校英語課堂引進并實踐的新型教學法。應用這一教學法的關鍵在于CLIL教師的專業發展對策,因此,本文基于教學前教師教學動機和教學目標的建立,對教師在教學中理論和實踐層面需要具備的能力提出相關建議,以促進高校英語教師進行有效的CLIL教學。
【關鍵詞】CLIL教學法;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對策
【作者簡介】馬志風(1997-),女,漢族,山東德州人,長春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歷晶(1979-),女,漢族,黑龍江安達人,長春師范大學國際教師教育學院,教育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師教育、課堂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長春師范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CLIL教學法視域下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與能力培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0】第031號)的研究成果。
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即內容與語言融合教學法,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歐洲,由David Marsh 和Anne Maljers提出,后因教育全球化發展,CLIL教學法被引入中國并逐漸得到重視,如今一些國際學校中的雙語教學和中國高校英語課堂也紛紛進行了CLIL教學實踐,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為了提高高校英語CLIL教學的質量,語言專家和課程設計者應更加關注CLIL教師在教學前和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發展的專業能力,即CLIL教師的專業發展對策。
一、 CLIL教學法的內涵
CLIL教學,是指課堂上兼顧內容與語言整合的教學方法,內容即可指是一門學科,如歷史、地理、數學等,也可以是一類主題,如科技、環保、教育等。語言的界定產生了不同觀點,Georgiou(2012)將語言限定為母語外的第二語言,如我國學習的英語,Barwell(2005)則認為,不排除母語的使用。因此,CLIL教學法是在全部使用第二語言或者母語結合外語的情況下內化學科知識,外化語言表達,培養的是學生運用外語思維學習學科專業知識的能力,完成強化學生學科思維和認知能力目標的雙重實現。
CLIL教學法的理念注重語言能力與學科素養雙重提升,其教學框架為“4Cs”原則,即內容(Content)、認知(Cognition)、交流(Communication)和文化(Culture)。內容(Content)指的是學科、主題內容,課程應該融入不同的科目內容,關注點不在于基礎語法結構而在于更深層次的知識的積累。認知(Cognition)強調的是對學習者邏輯思維的構建,通過主題內容的設計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理解力、分析力、創新力和批判性思考力等。交流(Communication)注重的是促使完成真正交流的主要目的,不只是簡單的日常寒暄,而是以各個場景的實際溝通為目標的交際。文化(Culture)是培養學生具備全球文化意識,不只是單純地外國節日文化的了解,而是形成多元文化觀。總之,CLIL強調以內容為基礎,語言為媒介,以交際為核心,促進文化認同,通過內容學習伴隨語言和認知發展,是一種強化綜合能力的教學方法。
二、培養CLIL教師的前期工作
將普通課堂轉變為CLIL課堂的前提是,教師學習新知識的態度和意愿以及對CLIL的強大動機。為促進教師開展有效的CLIL教學,應做好教學的前期準備。
1.提高CLIL教學動機。高校英語教師應認識到CLIL教學法給高校學生個人發展和學校英語教學質量提升帶來的意義與價值,激發、強化CLIL教學法的應用動機,加強語言教師和學科教師的互相合作,共同促進高校英語課堂新型教學法的改革發展。通過參加教師培訓努力學習并掌握CLIL的教學理論,完善課堂管理與課堂評價,制訂教學框架并實施,包括CLIL材料內容的準備、教學目標的建構、具體的教學策略和課堂互動環節的安排、教學評價的多元設置以及教師最后的教學反思,增強CLIL教學信念。
2.樹立CLIL教學目標。(1)二元目標。CLIL教學的總目標是旨在設立專業學科和目標語言雙發展的二元目標,貫徹實施實用型教學目標,最終滿足現代社會的人才發展需求。教師首先要認識到不同教學對象要有不同的具體教學目標,中小學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而大學則要幫助學生完成完整學科體系認知的建立,課程的學習既要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又要充分發揮目標語言的工具性作用,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
(2)三元目標。高校英語教師應根據CLIL教學法涵蓋的概念在教學中設定基礎外語知識與能力,如師生交流、小組討論的課堂基本交流用語;專業學科外語知識與能力(與學科主題相關的目標語專業術語、思維用語等),如用第二語言思維加工、重組、分析、推理學科知識;以及專業學科內容知識即特定學習主題與內容的三大目標。
(3)四元目標。教師要熟悉根據CLIL的4C框架確立目標,包括科目目標即學習新的專業內容知識;交流目標即第二語言的在課堂中的交際功能的體現;認知目標即促進學生思維邏輯能力的轉變;文化目標即培養學生多元文化觀。
總之,教師應改變傳統英語教學培養聽、說、讀、寫、譯以及語法的單一局限性目標,著重強調學生的專業英語應用能力的發展,尤其是運用第二語言思維深入理解并處理專業學科問題能力的深入提高。
三、培養CLIL教師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對策
高校英語教師由于多出身于英語學科多精通外語,缺乏學科背景和教學理論知識,缺乏計劃內容課程以及收集、改編或設計教材的理論和方法論背景,也沒有針對內容學科的教師培訓,很難開展語言和學科融合發展的CLIL課堂,因此本研究將從培養高校英語教師CLIL教學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層面為教師轉型提出可行性建議,以其促進高校英語專業CLIL教師的進一步發展。
1.CLIL教師應具備的理論能力。
(1)熟悉教學基礎理論。新任教師應對構成內容和語言融合學習教學法基礎的理論和模型有透徹的了解。首先要熟悉CLIL教學法的基本內涵、理論基礎和教學策略等,這是熟練運用CLIL教學法的基本,也是關鍵。
(2)了解認知需求層次。教師要將認知需求納入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語言能力和語言特征來調整教學方式,可以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目標語言的學習上,引導學生公開討論互動,也可以把無意義的交流降到最低,避免元語言討論,吸引學習者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科內容上。
(3)重視平衡任務重點。Skehan(1999)提出的關于學習者語言表現的發現:流暢性,準確性和復雜性。復雜性僅以降低流利度和準確性為代價;如果為教師學習者提供了流利的任務,他們的口語和寫作準確性就會相對緩慢地發展。相反,如果學習者專注于準確性練習,他們的流利度可能無法令人滿意地發展。因此,教師必須在布置任務的三個維度(流暢性,準確性和復雜性)之間做出折中,在設計和任務排序時必須仔細考慮它們的關系。
2.CLIL教師應具備的實踐能力。語言能力、文化能力、教學指導能力以及合作反思能力是CLIL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要求。
(1)提高語言能力,豐富文化素養。CLIL教師必須理解語言學習和語言習得的區別,要認識到學習者始終需要的是在互動環境中獲得自發性言語,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能力,方法上能夠足夠靈活地帶領學生進行L1(母語)和L2(目標語言)的轉換,組織將與語言與內容聯系起來的教學活動,為他們在獲得語言能力和內容學科能力方面提供腳手架支持。同時,教師也要將自身的跨文化知識、跨文化意識與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要通過教學語言鼓勵學習者培養文化意識,參與社會活動。
(2)加強學習策略指導,培養CLIL自學意識。一方面,教師自身要在課堂中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培訓學生使用一些認知策略和學習策略來發展認知,元認知和情感,因此教師在學習策略指導方面不斷增強專業知識,有助于CLIL教學方法的成功實施。
(3)了解學生學習方式,準確把握課程進度。教師很難適應不同的學習方式來教授語言和內容融合的科目,因此CLIL教師可以學習使用一些工具,如Kinsella(1995)的“感知學習優勢調查”和“課堂學習風格調查”等評估工具,更好地熟知學生如何理解,組織和保持經驗,從而選擇合適的問題與任務交給相應的學生解決,在最近發展區的基礎上促進學生進步。
(4)增強教師協作互助,反思總結教學經驗。組織學科教師和語言教師共同交流探討、傳授教學經驗、診斷教學問題、收集教學資源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成效。教師自身也要通過課堂實錄和教學反饋進行深入反思總結,加深對CLIL教學的全面深度認知、完善教學技能。
除此之外,還應在以下方面對CLIL教師進行指導:根據主題制定課堂觀察表;處理真實改編過的教材,規劃內容,選擇合適的主題;采用信息技術跟新設備;進行CLIL教學情況評估。
總之,在CLIL教學法與高校英語教學契合點下,高校英語教學有效改革的關鍵之一就落在了CLIL教師培養上,實施多種途徑促進CLIL教師的成功轉型對中國高校英語教育有重要意義。目前,國內在CLIL教學法視域下開展的教師培訓項目很少,缺乏實證性研究,因此要想取得可觀的成果還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內容與語言融合型教師的系統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沈克華.國際經貿人才創新應用能力培養探索——基于CLIL實踐與效果檢驗[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19,26(03):99-108.
[2]趙海晶.CLIL教學法視角下的高校公共英語教學[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99-102.
[3]盛云嵐.學術英語的語境化教學——歐洲CLIL模式與美國社區大學發展性課程的啟示[J].外語界,2015(05):35-41.
[4]趙永青,常俊躍,劉兆浩.內容語言融合教學的中國高校本土化實踐[J].中國外語,2020(5):61-67.
[5]李靈麗,黃甫全,曾文婕.新興課語整合式學習的課程開發原理與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2):107-114.
[6]Kinsella K. Understanding and empowering diverse learners in the ESL classroom. In J.M. Reid,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M]. Bost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ding and Research, 1995.
[7]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