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洲


我國媒體融合的內在邏輯:技術
——創新互動
所謂媒體融合就是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新舊事物的融合必然會促進媒體的進一步創新發展。經過媒體融合可以擴大產業的發展,也是社會融合的體現,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技術與組織融合已經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因此需要不斷地挖掘媒體融合的內在邏輯,利用技術推動組織創新,實現組織的最佳運行。
隨著技術的發展,傳統媒體全鏈條服務模式被改變,生產者和分發者不再是一個主體,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內容的生產者和分發者,這是技術推動組織創新的必然結果。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傳播技術有了更為直觀的改革,但是這種改革被人們感知確實經過了一定的過程。尤其是隨著人們對智能手機的接觸不斷加深,媒介領域給人們帶來的刺激和體驗更加深刻。
雖然當下的電視、廣播、報紙、期刊依然是傳統的四大主流媒體,擁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與作用,PC屏以及電視大屏的使用量也十分凸顯。據統計,我國網民數量不斷攀升,截止到2020年4月,網民數量已經占到了我國總人數的98.6%,而且電腦上網的人數也在不斷攀升,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戶外的滾動屏幕也十分普遍,可以說隨著媒體融合,我們已經進入屏幕時代。就目前來看,媒體融合是技術推動的結果,是各種主體的深層次變化,不是簡單1+1等于2的結果,而是一種化學變化,是一種催生新事物的過程。
我國媒體融合技術
——組織創新的焦點探究
隨著我國媒體融合的發展,很多傳播技術開始出現,全媒體生產已經不再新奇,而且人們更多的也會選擇移動傳播,利用移動工具和移動端來感受媒體融合,但是由于發展中的一些客觀制約,依然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焦點,下面就從幾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中央廚房、人工智能和“兩微一端”的內外相通焦點
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發展,很多標桿性的產品也在不斷被推出,在各行業也不斷成為主流。例如,上海報業集團的“澎湃新聞”就受到了很大的關注和人們的喜愛。雖然收支處于平衡狀態,但是以何種經營模式來運行還在探索當中,與此同時,還有很多其他的報紙也有了十分凸顯的收入,例如,南方報業的“南方+”、四川日報的“封面新聞”等。但是這種模式是否一直會保持收支平衡還是一個未知數。但是隨著媒體融合進度不斷加快,新興板塊的盈利是指日可待的。
按照關系來說,微博、微信等平臺與客戶端稱之為外在介質,負責外在的建設以及終端建設,那么中央廚房就是負責內部的指揮與協調,這種外在與內在的科學合作進一步促進了一鍵生成的效果產生。
云平臺和融媒體中心的上下問題
媒體融合涉及到融媒體中心和云平臺兩大類,二者如何巧妙地合作備受關注。云平臺想要發揮積極作用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平臺化發展策略。但是平臺化的發展策略應當如何構建呢?當下是借助船來下海還是自己生產船下海呢?就如當下的微博、微信十分火爆,但是他們都沒有自己的媒體平臺,缺乏平臺的媒體傳播效果會大打折扣。
實力強勁的商業平臺具有“智能聚合”“智能分發”的能力。BAT企業和今日頭條都具有這樣的“全網”聚合能力。雖然“全網”的概念其實也是抽象的,并不能真正代表互聯網上的全部內容,但是“全網”代表了大數據:海量、高速、多樣。傳統媒體與大型信息科技企業的競爭,可以解讀為自采信息與“全網”數據的競爭,或者說是區域深耕和“全網”聚合的競爭,事實上是一種不對稱的競爭。媒體與平臺的差別,可以看一看它們的后臺是自采信息池還是全網信息池。當下,媒體自建的客戶端和其他介質大多是后臺未能與全網打通的電子化新聞載體,傳統媒體的底色仍然比較濃厚。
信息+服務有效組織的左右相接問題
我國媒體融合的優勢十分凸顯,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例如,在各種媒體融合過程中,受到傳統軟硬件的制約,很多不能融合的問題逐漸凸顯,例如軟硬件之間的不融合,硬件設備無法滿足軟件發揮作用的需求。新舊之間的不同也制約了其融合。再就是形式上的融合無法發揮真正的媒體作用。因此很多媒體融合之后不能得到大眾的喜愛也是其中十分凸顯的左右相接問題。
簡單地說,在新興技術蓬勃發展、工業革命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因為追求商業利益很容易損害社會效益,我們既不能放棄先進生產力的驅動潛力,不能過度壓制新媒體、新應用的發展,也不能對一般信息的傳播設置重重障礙,從而阻滯經濟社會的進步,又不能放任資本進入新聞領域,而必須對現有的體制機制進行優化,通過改革釋放活力、促進發展。
我國媒體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媒體加速轉型發展,與之前相比,融合后的媒體樣貌已經有了較大變化,傳統媒體經過融合之后的主動性得到了明顯提升,當下的媒體格局重組、媒體重構等已經引起人們的關注,這對于新聞輿論工作來說也是一種挑戰。雖然現在的媒體融合基本可以做到內外相通、上下相互照應,但是在左右連接、相通方面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本文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種路徑進行嘗試。
首先,需要重視現代傳播體系的構建,意識形態決定了行為方式,但是想要將意識形態的內容進行統一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制度保障的,而且還需要經過一定復雜的斗爭局面,因此需要不斷借助國家的力量來建設現代化的傳播體系,從制度到人員上來不斷地完善新聞輿論的運行體系,從而讓媒體的主動權和話語權進行深刻的定位。
對于現代傳播體系的構建需要借助現代化的通信設施和互聯網體系,積極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更好地滿足人民對于新聞信息的需求、對于娛樂的需求等,提升人民大眾對于媒體的滿意度。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如何對其內容進行建設也十分重要,只有將通信和網絡進行緊密融合才能促成現代化的傳播體系出現,這樣才能保證主流文化進入到人們的視野從而作用于人們的生活,傳播才能產生積極的正能量。
其次,要注重現代傳播體系的左右銜接性。第一,媒體行業對于通信和互聯網的依賴是不可言喻的,因此做到他們之間的技術融合、人才融合十分關鍵。第二,媒體行業既然要積極引導人們生活,還要與交通行業、教育行業、醫療等行業銜接融合,實現各種數據的共享和使用。第三,媒體行業還需要與我國的法律部門進行融合,尤其是在宣傳過程中要做到服務方面的銜接,實現法律的宣傳者身份。總之,只有媒體融合可以和社會各層面、各行業進行有效融合之后才可以更好地積極作用于社會運行,各行業對于媒體的依賴程度才會更高,進而媒體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更好地汲取發展的養分。這才是技術推動組織的良好發展之路。
最后,應當不斷地重視市場體制的建設與發展,這是基礎工作。隨著融媒體的快速發展,如何確保各種變化能夠融為一體,能夠快速而且高效值得思考。不同的城市,媒體發展也各不相同,例如,在一線城市,媒體發展的空間在逐漸縮小,市場也在慢慢地萎縮。在二、三線城市,每天運行存在著軟硬件的困擾,例如媒體職工的薪資發放都是問題。因而整體來看,新媒體的發展依然難以掩蓋各種各樣的阻力問題。
媒體價值的發揮都是需要與客戶需求相匹配的,媒體融合是對不同技術和組織之間的合并,最終實現服務社會發展的目的。技術、組織、機制的融合只是其中的路徑而已。媒體融合的構建目的是讓客戶之間更加貼近、關聯,充分發揮媒體融合的作用。借助于內在邏輯、克服焦點問題,從而實現更好更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