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雨婷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們也正式邁入了信息化時代,多媒體技術開始一點一點占據著人們的生活。在教育領域,多媒體技術同樣推動著教學的革新與發展。鑒于此,本文將深入分析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策略。
一、使用信息技術,優化新課導入
導入,是整個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因為它將學生引入新知識的大門,是讓學生萌發學習動機的關鍵步驟。導入雖然只有短短的3-5分鐘,但它卻能影響接下來近40分鐘的教學。傳統的導入方式相對單一,并不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效果,但是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下,導入方式會更加多元化,也更能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
例如,在教學《多彩的民族紋樣》一課時,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民族紋樣的藝術特點和表現手法;學會用夸張的手法制作單獨的紋樣。為了讓整堂課妙趣橫生,教師選擇了如下的導入方式:首先,教師向學生展示了一幅紋樣,并讓學生猜一猜這個紋樣和什么民族有關?描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提出各種可能性,課堂氛圍熱烈而和諧。此時,教師向學生公布答案,原來課前展示的紋樣來自一幅苗繡作品,主要展現的是女英雄務茂媳的故事。務茂媳可謂苗族人心中的“花木蘭”,她不僅英姿颯爽,而且戰功赫赫。每逢打仗的時候,務茂媳都會騎著一只雙頭雞,左手持一令旗,可以呼喚天兵天將;右手持一把傘,可以助其隱身。為了紀念這位女英雄,苗族人民便將她的傳奇繡在服飾上代代相傳。通過這樣的導入方式,既增添了趣味性,也順利引出了重要課題——民族紋樣。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導入的重要性無需贅述,傳統的導入方式相對單調,并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導入方式更加多元化,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信息技術,豐富美術課堂
傳統的美術課堂之所以缺乏吸引力,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教學資源有限,講解方式太過單一;其二,教學氛圍枯燥、單調,完全沒有彰顯美術學科的特性;其三,教學缺乏直觀性和生動性。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化教學逐漸成為現階段教學的主流趨勢。通過信息化教學,既能提供海量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師的講解內容,還能彰顯美術學科的特性,讓教學更加直觀、生動。
例如,在教學《風箏飄飄》時,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一些風箏的文化,懂得欣賞風箏的花紋、色彩,并能親手制作一個風箏。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思路,學生很難感受到教學的趣味性,因此,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利用信息技術重新設計教學過程:首先,教師為學生播放一段短視頻,讓學生通過視頻了解風箏的起源、發展與文化。通過觀看視頻,學生意識到原來風箏不只是日常所見到的那些,還有很多工藝更加復雜、美觀的,這個發現令學生大開眼界,并很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接下來,教師設計了一個搶答游戲,而題目的答案就隱藏在學生剛剛所看的視頻中,只要認真觀看,學生都能準確答上來。如風箏的別名是什么?風箏起源于何時?為什么風箏可以在天空中飛翔……這樣不僅鞏固了學生對視頻內容的印象,還活躍了課堂氛圍。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展示一些風箏的圖片、制作過程等。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美術課堂更加豐富,也更加直觀生動。
三、借助信息技術,激發學生想象
美術是一門需要想象力的學科,因為美術教材中的部分內容相對抽象,如果沒有想象力,學生很難感受到美術的樂趣。有的教師只注重理論講解,只關心學生是否掌握了繪畫技巧,并不注重引導學生的想象,導致美術課堂更加單調、枯燥。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不妨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將學生從壓抑的課堂中解放出來,激發學生對美的想象,這樣的教學才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例如,在教學《陽光下的世界》一課時,其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運用美術術語描述自己對畫家筆下“陽光下的世界”的感受,能夠觀察同一景物在不同時段的陽光照射下色彩的變化,同時臨摹一幅干草垛作品。如果按照常規的教學模式,教師會給學生展示一系列的作品讓學生欣賞,但這樣的教學太過機械化,并不能帶給學生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師不妨采取如下的步驟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設施展示不同時段的太陽,同時引導學生,讓學生展開想象:“陽光孕育著生命,也為世界增添了一絲亮麗的色彩。在陽光的照耀下,萬物的色彩、光和影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你能想象不同時段的陽光照射在湖面、樹身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嗎?”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有的學生表示正午的陽光一定是最濃烈的,當它照射在樹身上時,就像給整顆樹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彩;還有的學生認為陽光越是刺眼、濃烈,湖面就越是波光粼粼。接著,教師給學生出示一組環境圖片,引導學生欣賞陽光下的真實世界,并讓學生試著猜一猜,這些圖片分別拍攝于什么時段。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下,通過合理的想象,學生對“陽光下的世界”這一主題有了深刻的認知。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想象,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美術學科的趣味性和審美性。對此,在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同時,教師應當有意識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想象,這樣才能帶給學生更加深刻的感受。
四、創設生動情境,展開直觀教學
即便美術教學具備一定的趣味性和生動性,但也不得不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局限,對教學內容缺乏重視,并且認為美術學科不如其他核心科目重要。正因為存在這樣的想法,才會導致美術學科變得越來越邊緣化,進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改變這一趨勢,重塑學生對美術科目的認知,教師不妨借助信息技術創設生動的情境,用更加直觀的方式展開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教學《外國美術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現》一課時,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外國美術作品中人物的面部情感以及動態表現,了解美術作品的相關知識。在教學這節課時,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只會要求學生認真瀏覽教材中的圖片,觀察圖片中的細節。但是,由于教材的尺幅有限,圖片是以縮小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的,很難完全看清楚每一個細節。因此,教師不妨利用信息技術,將這些美術作品進行放大呈現,讓學生可以詳細看到《加萊義民》這幅雕塑作品中,每個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態動作等。此外,教材中的《薩布羅什人給土耳其蘇丹回信》是一副油畫群像,通過多媒體技術的處理,學生也將看到這幅油畫中的每一個細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你能看出油畫中的人們在回信時候的心情如何嗎?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寫信人的動作、神情又是如何的?”這些問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效率。
由于信息技術的功能非常全面,教師可以隨意切換圖片的尺寸、比例,足夠學生看清楚美術作品中的每一個細節。
五、利用信息技術,拓展課外知識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具備“拓展教學”的意識。美術教材中的內容相對簡略,如果只是教學教材中的知識,學生很可能學得一知半解,教師應當積極向課外拓展,為學生補充一些教材中沒有的知識,這樣才能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
例如,在教學《家鄉的節日》一課時,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運用合適的美術形式表現家鄉傳統習俗的特色。通過研究教材可知,雖然書中提供了一些家鄉的傳統習俗知識,但是相對簡略,不夠細致。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搜集了很多和傳統習俗相關的教學資源,不僅包括常見的傳統節日,還包括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習俗知識。比如,“春節”不只是漢族的節日,還是其他民族的節日,但是,“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這意味著不同的民族、地區在過春節的時候會產生不同的習俗。北方地區在過春節的時候,講究初一吃餃子,取的是“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好兆頭。但是,南方地區更加傾向于做年糕,取的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拓展一些相對生僻的節日,如火把節,寒食節、乞巧節等。通過為學生拓展這些有趣的節日知識,既能增加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還能增添美術課堂的趣味性。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既能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增加課堂的容量和吸引力,也能讓教學更加生動、直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美術。
■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