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娜

以案說法, ?“案”從何來?
不假設、不杜撰,首先,作為新聞節目,“‘大家說法電視公開課”中涉及的所有案例都是真實發生的,杜絕虛構。作為新聞欄目,這是原則,也是底線。
專門為宣傳《民法典》而開設的“‘大家說法——電視公開課”小版塊,設立之初,欄目就組織編輯學習了《民法典》的法律條文和內容,通過歸類梳理,把可能形成新聞選題的內容都挑出來。初期,本著新聞報道貼近性原則,這一系列都是先從《民法典》中找出與群眾生活關系密切、身邊常遇到的內容作為法律依據,然后再根據法律條文,去尋找合適的、真實發生過的案例,以案說法。比如節目初期播發的《遺囑繼承 條款有變化》《高空拋物 究竟怎么追責?》等一批報道,都是結合大家都關注的話題,采用“以法尋案”的方式。這樣找出的選題能保證欄目報道的播發頻次,形成宣傳報道《民法典》的聲勢。不過,這樣的選題和報道也有局限性,那就是案例可能都不是新近發生的,雖然滿足了貼近性,但對于新聞欄目來講,時效性就會比較差。甚至可以說,有些案例已經“過時”了,欄目也慢慢發現了這一情況,并逐步開始探索新方式,尋找更適合的選題策劃方法。
2020年10月11日,“‘大家說法 電視公開課”小版塊播出了這樣一則報道:《無親無故 誰擔任監護人?》。報道講述了一個老人突發疾病辭世,沒有留下遺囑,唯一的孩子智力水平又只有三四歲孩子的水平,這種情況下,該由誰來監護呢?這篇報道是記者采訪過程中一次真正的“遇事找法”。記者采訪時,這一案件剛剛發生,還沒有其他媒體關注,新聞性較強。雖然距離群眾生活很近,但最后以社區居委會作為監護人的結果,又是大多數觀眾并不熟悉的,符合新聞報道的要求。
實際上,自覺守法、遇事找法,是“‘大家說法——電視公開課”的開欄語。在后續的報道中,欄目也更注重采用“遇事找法”的方式,增加節目新聞性。作為一檔日播新聞節目中的版塊,時效性尤為重要。
“大家”說法,為何要“大家”來說?
普法類報道專業性強,有些法律條文甚至晦澀難懂,受眾理解起來并不容易;而與之相對,普法類報道的目的又是要最大程度上地普及法律知識,有助于受眾接受和理解,并且形成共識。如何解決這一對矛盾,這對新聞從業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家說法——電視公開課”設立之初,實際上也考慮到了這一點。
首先,這類節目要保持其嚴謹性。所以,“大家”首先包括法官、律師、學者。自播出以來,節目已經采訪了幾十位法律界的學者和從業者,他們的作用就是“釋法”,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枯燥刻板的法律條文,通過他們的舉例、對比,甚至比喻、類比,形成通俗易懂的講解,說明其中的法理,這也是“以案說法”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其次,“大家”還包括普通的觀眾。幾乎每篇報道中,我們都要求有幾位普通市民的采訪。他們在報道中發揮作用,不是討論,而是參與。
我們常說,事物千頭萬緒,單一的原則往往不能適用于所有事情。法律界人士表示,這也是《民法典》出臺之前,案件容易出現同案不同判等現象的原因之一。優先遵循的原則不同,甚至地域特征不同,案件可能就有了不同的審理結果。《民法典》的出臺,就是要制定一個可以涵蓋絕大多數情況的大原則,一些司法從業者認為:《民法典》的出臺,是減少民事案件“同案不同判”的重要一步。
同樣,在群眾心目中,優先遵循的原則也是各不相同的。以《無親無故 誰擔任監護人?》為例:這篇報道中,記者采訪了四位市民,兩位認為應該由親友來做監護,另外兩位則認為,把被監護人送到養老機構,由居委會作為監護人,更符合實際。前兩位市民,優先遵循的是親情,后兩位市民則更注重實際效果。這就是普通觀眾參與的重要性,在討論中發表各自觀點,更重要的是,理越辨越明,通過讓“大家”都來參與說法的過程,形成關注和學習《民法典》的共識,再通過觀眾對《民法典》重要性的認知,來推動全民形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的良好社會風氣。媒體發揮作用,做依法治國的宣傳者和助推者。
“內容+平臺”,帶觀眾
融入“民法典時代”
作為傳統媒體平臺,天津新聞頻道的“都市報道60分”欄目,一直關注的都是百姓身邊事,也是以語言通俗易懂作為主要的報道風格。隨著融媒體概念的推出和不斷實踐,天津新聞頻道也逐步運用公眾號“TJTV新聞頻道”等新平臺,把電視新聞報道的內容轉化為網絡新聞。大屏、小屏有各自的優勢,也對新聞內容有不同的要求。電視新聞,要在有限的播出時間內,盡量把“以案說法”的內容表達清楚;而公眾號上的內容,則要求篇幅精簡、抓住關鍵詞,達到“一擊即懂”的效果。但無論篇幅長短,內容始終是王道。
在涉及《民法典》的系列報道中,“都市報道60分”欄目也在“以案說法”的基礎上,推出了迷你版的“‘大家說法——電視公開課”,篇幅更短、內容更有針對性、說法更簡短有力。在傳統媒體中,嘗試這種通過“敲黑板、劃重點”的方法,也是這次針對《民法典》報道的一種嘗試。“以案說法”內容上更易懂,傳播上更有效,但對于《民法典》這樣一部涉獵群眾生活方方面面的“巨著”,都“掰開揉碎”地詳細講解一番,可能也不現實,更何況并不是都能找到新近發生的案件來作為例證。
《民法典》共7編、1260條,包含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等內容,系統性強、內容涵蓋廣,要把這些內容梳理一遍,逐一進行報道,如果都采用“以案說法”的方式,也不現實。所以,針對其中一些重要條例和內容,迷你版的“‘大家說法——電視公開課”則用較短的篇幅,每篇就講一個法條。這種報道,我們采用的是“新聞熱線+民法典解讀”方法,比如,業主共有的停車位、夫妻共有財產的分割、小區電梯里商業廣告收益改造如何分配等這種群眾都很關心的話題,雖然可能沒有具體發生的案件,但這些情形,實際生活中隨處可見、也容易引發矛盾和糾紛。針對這些內容,欄目集中采訪了一批法律界人士,每篇都只講一個概念。在實際操作中,欄目發現,這樣的方式因為更具針對性,法律人士經常能通過打比方的形式,說出一些非常有效的傳播“金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也因此,如果說“以案說法”那一類報道以“詳盡明確”見長,那么迷你版的“‘大家說法——電視公開課”則更注重“突出重點”。與此同時,也在報道中,起到了很好的擴面作用,擴大《民法典》內容的曝光度和觸及到方面,對宣傳《民法典》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成為“‘大家說法——電視公開課”系列中有效的“迷你課”。
實踐中,欄目漸漸把“‘大家說法——電視公開課”定位成一個長期播出的版塊。“民法典時代”已經開啟,可這并不意味著群眾的法律意識能夠一下子有顯著提升,媒體作為參與者和推動者,做好新聞傳播工作義不容辭。電視媒體作為傳統媒體中的“年輕人”,更應該利用現有的受眾優勢,擔起宣傳《民法典》的責任,有效推動《民法典》的精神和內容深入人心,其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還是大有可為的,需要我們不斷深挖其中精髓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