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完形填空是中高考中考查考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題型。在新課標理念下,該題型遵循“注重基礎,強調運用,突出能力”的命題思路和要求,要求考生能夠通過通讀文章,在理解文本脈絡的前提下,梳理作者的情感線索,充分感悟文字背后的社會意義和教育意義。該題型充分體現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學生在備考中,不僅要注重語言知識的積累,使自己形成較好的語言能力,還應注重自身思維品質的培養,在查找線索、分析線索、推理判斷、總結歸納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該題型所選文章材料貼近學生生活,有時代感,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文化交流,學生在備考中不斷摸索、總結命題規律,掌握備考策略,不斷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完形填空;學科素養;備考
【作者簡介】陳丹丹,福建省惠安第三中學。
一、 命題特點
1. 體裁均為記敘文、夾敘夾議文。
2. 首尾句不設空,保證學生通過首尾的完整信息快速進入語境。
3. 文章長度250-280字,新高考設置15個空,答案分布均勻。
4. 考查實詞,多為語義性填空,注重詞匯辨析和語境邏輯。
5. 選項設置一般為同一詞性,語法形式相同或相近,弱化對語法的考查。
二、命題特點的指導意義
根據命題特點,文章選材為記敘文和夾敘夾議文居多,記敘文的特點是情節曲折,信息量大,結尾往往出人意料。縱觀近幾年中高考完形填空真題,不難發現,記敘文中,作者不再是單純地敘述人物和事件,而是在敘述中把人物的語言、行為、心理活動融入文本,從而也增加了解題的難度。夾敘夾議文更是讓考生間拉開了差距。這類文本通常圍繞作者提出的一種觀點或看法,用一個或幾個事件或案例加以闡釋,也有可能是作者就自己的某一個生活經歷、見聞發表的看法或是揭示其中的真理。
無論是記敘文還是夾敘夾議文,學生應把握故事情節的起伏,了解作者內心線的起落,無論如何,故事的結尾總是勵志的,能夠向讀者傳遞正能量。在解題中,獲取作者的意圖是解題的關鍵。備考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
三、 備考策略
1. 教師的訓練策略。(1)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文本解讀能力的自我培養。《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語篇”是英語課程內容的要素之一,并強調接觸和學習不同類型的語篇,熟悉生活中常見的語篇形式,把握不同語篇的特定結構、文體特征和表達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語篇意義的理解,還有助于他們使用不同類型的語篇進行有效的表達和交流。不同的閱讀語篇具有不同的文本特征,為進行有效的英語閱讀教學,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語篇意識并能夠正確解讀不同類型的閱讀文本。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堅持學為中心,發揮課堂要素的整合作用。
一線教師需要透徹理解學科核心素養、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評價的基本理論,理解關于課程目標與學科核心素養之間的對應關系,理解任務群與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理解英語學業質量評價的相關內容,并結合課例進行分析。初中教師應有遠瞻性,而高中教師也應關注中考的要求,做好初高中的有效銜接,把高中課程內容擴展到義務教育學段,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相關理論與表述,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與教材的關系,積極探索兩者融合的路徑與策略,并對學業質量進行初步的評價。
(2)培養學生猜測詞義的能力。猜測詞義是一種基本的閱讀技能。隨著近幾年高考閱讀難度的不斷增加,生詞量比例越來越大,許多學生對閱讀望而生畏,更何況完形填空這種“障礙型閱讀”。因此,良好的閱讀心理素質對冷靜分析文本非常關鍵。心理學家認為,閱讀是讀者和作者相互交際的言語活動,是獲取知識發展智力情感的重要途徑和高級神經系統的心理活動,是語言與思維相互作用的過程。
文本中出現生詞主要是因為,學生自身的語言知識不足;文本特意設置的生詞,從中考查學生在語境中猜詞的能力。教師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應指導學生如何通過上下文來推斷詞義,篇章是語境的載體。在平時的訓練中,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通過定義、解釋、描述、因果、比較、反義、構詞法等手段依據上下文推測詞義。
方法得當定能事半功倍。多看多讀,持之以恒,實現從量變到質變。我們相信,教師側重閱讀,要先行于學生,方能夠潛移默化地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從而帶動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而閱讀能力就是解好完形填空的關鍵能力。
(3)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語言基礎歸根到底就是詞匯到短語到基本句型。在日常閱讀中,不斷收集詞匯信息,獲得字句表面意義的理解。單詞學習不僅要落實到詞的音形義還要注重詞匯的運用,突出學習的交際功能。訓練詞匯的手段有:
1)聽音寫詞訓練;
2)在句意和結構中活用單詞;
3)通過詞義比較、固定搭配猜測單詞;
4)學一詞,懂多詞,包括同義、反義、近義;
5)根據構詞法辨析單詞,典型的有:前綴改變詞義,后綴改變詞性。
6)盲填訓練。直接通過上下文語境判斷該空格可能出現的單詞。
教師注重對學生單詞、句子等語言知識的輸入性訓練,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良好的語言基礎是實現理解的基本保證。
2. 學生的備考策略。文本信息的提取和整合要求學生需要重點解讀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例子、場景之間的相互關系。更深層次的信息加工指理解觀點思想,即理解文本的目的、內涵、推斷、語氣、修辭、措辭,等等。
(1)語言知識的積累。自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被提及以來,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英語的閱讀難度增加,選材更具文化特點、語言更為地道,長難句增多,學生要能理解文本,必須有足夠的語言知識,這題型主要是考查學生對文章整體語義的把握,重視行文邏輯和理解能力方面,上下文聯系緊密,長句增多,句子結構復雜,常常利用句子之間的對比關系或者同一個句子不同部分之間的對比關系來設題,另外,同義詞,相似詞為典型的迷惑選項增多,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要求更高,像連詞介詞冠詞這種功能性的考查漸漸淡化,越來越重視名詞、形容詞、副詞、動詞這些實詞的考查,說明側重了詞法,弱化了語法。
1)詞匯的積累。語言的知識另一關鍵在于對從語音到詞形,從語境到詞義,抓好詞匯關,首先應熟悉單詞發音,學會用音節來記憶單詞。掌握好一個詞,就是要掌握好該詞的音形義三個內容,語音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語音記憶是語言詞匯最原始、最基本而效果又非常好的一種記憶方式。一般來說,讀音規則、容易拼讀的單詞,易學易記。在英語中絕大多數單詞中字母組合的讀音都是有規則的。學生能夠把這些字母組合的規則讀音當作它的聲音標識或符號。學生在聽到某個發音,就會回憶起對應的音標,再根據發音規則推測相應的字母組合。通過訓練,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單詞的音與形之間的關系,特別要注意總結字母、字母組合在單詞中的發音規律以及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的發音,這樣就會比較輕松地記住單詞,實現見形能讀、聽音能寫,詞形的記憶離不開語音,而詞義的記憶更需要結合詞塊或語句,沒有語境,就沒有詞匯。
2)文化的積累。在豐富語言知識的同學不斷加強自己的文化素養,深入了解國內外文化,以促進對文章語境的理解,更好地進行邏輯推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所有這些目標的達成都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特別是自主學習能力,很多東西不是教師可以教得懂的,自己沒有去學習內化,很難適應中高考的要求。通過多種渠道的閱讀資源,拓寬閱讀面,深入了解國外的校園文化、科學文化、經濟文化等等內容,考生的知識范圍越廣、文化生活常識越豐富,對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圖就更容易。
(2)學習能力的自我培養。新課標理念下,教師的角色也應實現轉變,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是他們的引路人,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我們在平時的課堂中應該踐行學生活動觀,讓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或者探究式學習,來完成學習目標。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課堂活動的設計應該循序漸進,教師應該多反思,是否能通過自己的課堂設計幫助學生實現從學習理解到應用實踐再到遷移創新。這些都能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3)分析作者寫作意圖的思維訓練。能夠從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比如代詞、形容詞和連詞。這三類詞對語義起著很大的作用:連詞可以為上下文邏輯提供依據;形容詞的褒貶可以幫助學生識別相關活動是積極的亦或是消極的;代詞可以為上下句所指提供重要線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句子。平常可訓練學生通過這些特征詞分析作者的意圖,捕捉有效信息,進行合理推斷。
(4)合理有效的訓練。每天限時訓練。12分鐘一篇。并能把整篇文章進行朗讀,感受地道的英文,幫助學生形成語感。能把選項的詞匯每天60個,初中每天30個,進行記憶。有查字典養成標注的習慣,可以知道自己這個單詞遇到了幾次,遺忘了幾次。通過標記號篩選出高頻詞。
(5)解題技巧訓練。該題型在設置時通常是上下文交叉設陷,解題時不要在幾個選項上糾結太久,遇到不好解的題應選擇跳過,指不定在下文中就能撥開云霧。因此,教師在訓練中應注重解題技巧的訓練。
第一,應總覽全篇,抓住首尾句的完整信息,弄清文章主旨。在第一遍通讀時,歸納文章主題語境,弄清作者思路。首尾句往往能說明文章的主旨和主題。抓首尾是理解文章的一個突破口,可以很好地啟發學生理解全文。
第二,辨析連詞,連詞是上下文聯系的重要依托,對語境意義有很好的啟示作用。關注連詞的意義,可以幫助學生從微語境過渡到到大語境。通過仔細閱讀選項所在的完整句子,先有一個完整的理解后,再去細讀選項所在的句子,從大語境再到微語境,這樣的綜合分析對做出正確的選擇有重要意義。
第三,要有全局觀念和連貫性思維。在句與句、段落與段落的銜接中發現上下文的邏輯關系,做題時應把每個空白處的含義與前后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理解,難選之處前后通常會有暗示或提示。可以通過形容詞、代詞的詞法意義,判斷情節和對象,利用這些線索,推測出答案的邏輯意義。
第四,詞法和句法。這類題型要求考生有較大的詞匯量和詞語搭配能力、詞語辨析能力,特別是在特定的語境中能夠靈活運用的能力。在平時訓練中,應注重詞匯的積累。不能得過且過,隨身帶好生詞本,把平時訓練中遇到的詞匯進行摘錄,并不時地翻閱熟悉,一來二往,詞匯量大大增加,生詞量大大減少,把閱讀的障礙最低化,也是讀懂句子、段落、篇章的一個重要舉措。
第五,巧用背景常識。背景知識對理解文章也有很好的作用,知識范圍越廣、文化生活常識越豐富,在遇到信息量不足的文本時才能夠結合這些知識信息,做出符合常識的判斷。這將大大簡化復雜的分析與判斷過程,對文章的理解就會越容易,也能節省寶貴的時間,使考生順利地閱讀下去。
第六,多進行朗讀訓練,形成良好語感,助力排除法。如果實在無法判斷選項間的區別時,可以嘗試用排除法將模棱兩可的選項填入空格,然后快速的整句整段地默讀,選擇讀起來較流暢的選項,提高正確率。這其實是受益于平時訓練中培養起來的語感,而語感的形成需要平時有效地朗讀美文。
四、結語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中高考完型填空對師生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備考中,教師應注重提升自身的專業化發展,才能更好地做學生的領航人,做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
參考文獻:
[1]張春.基于語篇的英語文本解讀[J].教學與管理,2019(4):40-41.
[2]錢劍英,徐鈺,楊新輝,張弘,汪丹.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信息加工:提取與整合[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