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省榮 謝玉輝 陳紅輝 徐雅鑫



如何打通“學”“練”“賽”“評”之間的“壁壘”,實現“學”“練”“賽”“評”的有效結合?如何讓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方面的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到體育課堂?筆者結合《足球:腳內側傳定位球》,談談對“學”“練”“賽”“評”課程一體化的思考,以引起各位同仁的共鳴。
一、精準“學”:以問導學,以學激趣
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指導下,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積極主動地掌握體育課程內容,增進身心健康,提升體育文化素養,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的教育過程。因此,首先,足球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和運動項目特點,在教學目標定位、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組織選用、教學環境選擇上應該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緊密結合。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足球教師應做到精講多練,在最短時間內讓學生掌握動作結構和練習方法,讓學生明白學什么,為什么要學,學的目的是什么。最后,要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練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帶著問題貫穿整個課堂,真正做到“寓學于樂”。
如,在教授《足球:腳內側傳定位球》時,課的導入部分中,足球教師可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有喜歡的足球明星嗎?足球比賽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傳球技術是哪種?想不想和老師一起學習足球,成為賽場上最亮的那顆星?”同學們七嘴八舌,課堂氛圍活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足球腳內側傳定位球以及體能的練習,為實現我們的足球夢奠定基礎。”課的導入言簡意賅,回答了本節課學什么以及為什么學的問題。足球教師繼續向學生提問:“腳內側傳定位球觸擊球部位在哪里?接球隊員如何緩沖來球力度?”同學們相互討論回答道:“利用腳內側觸擊球的后中部;接球隊員腳內側主動迎球,在觸球一瞬間主動后引緩沖來球力度,各部位動作連貫與協調。”此外,還可以通過圖片的形式呈現某位足球明星運用腳內側傳定位球的瞬間,形象展示足球腳內側傳定位球的技術動作,調動學生參與足球運動的興趣。通過問題導入,足球教師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練興趣,突出了課堂的重難點及易錯點,讓學生在歡快、輕松的體育課堂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參與足球運動。
二、高效“練”:拓展組合練習,提升運動技能
要想將“運動技術”內化成“運動技能”,從“基本掌握”提升到“熟練掌握”,就離不開必要地、高效地身體練習。如何實現高效的身體練習呢?筆者認為,“練”應該遵循身體體驗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以實現練得有趣味、有梯度、有層次。
1.身體體驗原則
枯燥、重復的單一技術練習容易使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產生疲勞情緒和厭煩心理,抑制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如果學生對本節課失去興趣,運動技能目標就難以實現。因此,在練習環節,足球教師應該注重練習項目,分組練習,增加練習的趣味性,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有了成功的體驗和快樂,學生才會越練越積極。如,在《足球:腳內側傳定位球》中,足球教師可以借助標志碟和跨欄架進行運球后“穿小門”練習(圖1)。學生2人1組面對面相距8米,跨欄架放在距2名學生4米處,標志碟放在距2名學生2米處,A學生運球至標志碟處用腳內側踢定位球的技術動作“射門”,B學生停好球后也用運球—傳球組合動作射門,以此體驗射門的樂趣。
2.循序漸進原則
在練習過程中,足球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遞進原則。《足球:腳內側傳定位球》一課的教學流程中,足球教師設計了多個進階部分,前一個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基礎。如,掛圖展示(讓學生形成整體動作表象)→足球教師完整動作示范與講解(讓學生了解動作結構和循序)→無球模仿練習(體會動作結構和動作順序)→踢固定球練習(體驗觸擊球部位)→兩人對傳練習(動作連貫與協調)→游戲:傳球接力(展示與競爭)→比賽:“搶截球”(比賽情境中學以致用)→體能練習(增加練習密度,補償性運動)→放松、總結。整堂課的教學流程設計遵循了逐級遞進、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在組合練習中提高了運動技能。
3.因材施教原則
在課堂中,足球教師難免會遇到學生認知水平不一,運動能力存在差異的問題,足球教師應在設置練習項目和組織形式上關注個體差異,做到分層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在教授《足球:腳內側傳定位球》基本部分時,足球教師引導學生2人為1組、相距3米進行對傳自主練習。在足球教師巡回指導下,能獨立完成動作的學生為1組,相距5米進行對傳自主練習;對于基礎較差、不能獨立完成的學生,以2名學生為1組或者4名學生為1組,在各小組長的幫助下逐步掌握技術動作;對于個別掌握技術動作較慢的學生,如果在小組長的幫助下還不能完成技術動作,足球教師應對其適當降低要求,如,只要足球能正常滾動就給予鼓勵,增加其自信心,保證學生練習的興趣與效果。
三、常設“賽”:創設比賽情境,實現學以致用
“賽”是為學會、勤練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是對學生學與練成果的檢驗。學會是基礎、勤練是保障、比賽是關鍵,三者是一體化的完整過程,是螺旋上升循環的過程,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足球運動的過程中享受運動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和必備品格。《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要注重不同運動項目技術的學習與應用,逐步增強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習能力、安全從事運動的能力,加深對體育運動的理解。為此,在足球課堂中如何“賽”得有針對性、合理性和趣味性,值得關注與思考。
真實情境的教學,需要足球教師根據所教項目的特征和學情,有針對性地進行設置與組織,讓學生學會動作技術,掌握動作技能,通過真實的比賽鞏固相關技能,提升運動能力。如,《足球:腳內側傳定位球》中,在5名學生為1小組的“搶圈”游戲過程中,其中4名學生在5m×5m的區域內傳球,1名學生作為防守隊員在中間搶球,搶到球的防守隊員與傳失球的隊員角色互換。此過程模擬了真實的比賽情境,做到了有防守隊員搶球、有接球隊友,人和球隨機移動。球傳出后接球隊員要觀察隊友與防守隊員的位置,判斷球的運行速度與旋轉,并提前作出決策,選擇踢球方式和停球部位、角度。因此,足球教師應結合教材和學情為學生創設比賽情境,讓學生在比賽情境中學會思考、學會選擇、學會決策,讓學生所掌握的運動技能得到升華,達到“會說、會做、會用”。
四、即時“評”:創設評價氛圍,達到以評導練
在運動技能形成過程中及時地評價、反饋能促進練習的高效進行,學生通過自評、互評和教師評能夠明白所學技術動作是否正確,為下一環節的學習奠定基礎。為此,足球教師要及時關注課堂中發生的情況進行即時評價,如,課堂紀律、技能練習、合作表現、實際比賽等方面。同時,足球教師在巡回指導過程中,要找準足球技術的重點、難點、易錯點進行評價,發現表現好的學生要及時表揚,發現不足的地方要及時糾錯改正。如,在《足球:腳內側傳定位球》一課中,預設的重點是腳觸擊球部位和擊球點的把握,難點為各部位的連貫與協調。練習時,足球教師進行評價:“剛剛這2名同學傳球動作連貫協調,但A同學觸擊球部位不正確,擊球點偏下,球跳起來,導致B同學不好接球出現了失誤,A同學應該觸擊球的后中部。”。在上述評價中,足球教師始終以運動技術練習的重難點、易錯點為導向評價學生的表現,而不是泛泛地評價中“做得好”“這個動作不對”,使學生能夠根據足球教師的評價、反饋及時調整技術動作,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并明確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