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惟杉
6月23日深夜,一條有關iPhone 13的消息登上熱搜,據說這款將于今年8月底、9月初量產的新一代iPhone將搭載屏下指紋識別功能。
2013年,蘋果曾收購一家指紋識別芯片公司AuthenTec,將其技術應用于iPhone 5s,用戶第一次在智能手機終端體驗到指紋識別。但隨著蘋果追求全面屏,取消Home鍵,指紋識別也從iPhone的功能列表中消失,原因便是“蘋果沒有可控的屏下指紋識別技術方案”。
何為“可控”?有采訪對象向我解釋,“其實蘋果已經充分驗證了一家國內企業的光學超薄指紋識別芯片,但是蘋果認為這項技術掌握在中國供應商手中,并非自主可控。”從外媒披露的信息看,這次蘋果并沒有選擇多數安卓手機廠商采用的光學傳感器技術路徑,而是有望采用超聲波傳感器。
因為底層技術并非“可控”,就長期舍棄一項廣泛應用于智能手機的功能,這個決定并非輕易可以作出。蘋果的制造環節全部外包,但卻仍是制造業企業的底色。蘋果的成功常被視為全球產業分工的結果,但另一面便是蘋果堪稱頂級的供應鏈管理能力,這種能力很大程度便體現為“可控”。
一個經典的故事來自于蘋果手機面板,蘋果希望用玻璃取代當時手機面板的主流材料亞克力,“逼迫”美國康寧公司生產出“大猩猩玻璃”,之后為了在玻璃上鉆孔,蘋果工程師與供應商一起改造加工工具。蘋果沒有一家工廠,但每年相當一部分資本支出都是為供應商采購設備,有人感慨,作為蘋果的供應商,除了工人、工廠和一些設備,剩下的全部來自蘋果,供應商在蘋果面前沒秘密。
鮮有供應商能夠卡住蘋果的脖子,只有供應商自身的命運伴隨著蘋果受青睞與否而不斷起伏,以至于在這個“缺芯時代”蘋果也很少受到影響,從一顆指紋識別芯片的選取上我多少比以前更理解了Design by Apple in California,Assembled in China(加州設計,中國組裝)的意義。

23/2021 總第1001期
@俠客行:有周期性的,不必太恐慌,有些不是非買不可。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這個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遇的大變局……(@擁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