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

《滔天洪水: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全球秩序的重建》
作者:[英]亞當·圖茲
譯者:陳濤 史天宇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5月
定價:148元
亞當·圖茲的《滔天洪水》著重分析了“一戰”結束到“二戰”爆發之前的這段歷史(下稱“戰間期”),從1917年美國參戰到1931年戰后國際秩序瓦解,從歐洲領土的劃定到戰敗國的賠款,從日本的軍國主義到美國的孤立主義,圖茲對一系列重要問題都作了深入分析。
提到戰間期,福煦的名言被人熟知,1919年面對《凡爾賽和約》他說“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至于為什么原本應該“終結一切戰爭的戰爭”卻只換來“二十年的休戰”,過去的主流觀點都喜歡從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個人的角度加以解釋。
人們指出威爾遜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盡管最終被迫參戰,卻試圖借此改變戰爭的性質,把“大戰”從帝國主義戰爭變成締造永久和平的“終戰之戰”。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他在巴黎和會上拋出了一整套系統的方案:以“民族自決”為基礎重構歐洲的政治版圖,把這個新生的歐洲、乃至全世界都置于“國際聯盟”提供的“集體安全”的保障之下,實現永久和平。但這個目標過于遠大,威爾遜又缺乏落實它所需要的資源和威望,所以二十年后戰爭再次爆發。這個解釋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只是對支持和反對威爾遜的觀點的簡單堆砌。
在《滔天洪水》里你能看到一個不同的威爾遜,一個作為保守主義者而不是理想主義者的威爾遜。威爾遜從來就沒打算替歐洲、更不要說全世界設計一個理想的制度。人們把“民族自決”看作是威爾遜《綱領》的基礎,而“國際聯盟”則是民族自決的保障。但事實上威爾遜并不那么在乎它們。民族自決甚至不是威爾遜自己提出來的,而是他從歐洲的其他政治家那勉強接受的既成事實。
威爾遜的核心目標自始至終是美國自身的利益。20世紀初的美國擁有無可比擬的工業優勢和當時人們眼中近乎無限的發展潛力。在這樣的優勢面前,任何一個開放的、有秩序的市場客觀上都是對美國有利的市場。美國的目標就是盡可能地推動市場的開放,同時盡可能減少美國為了維持這些開放的市場所要承擔的義務。所以,威爾遜在戰爭期間和戰勝之后,追求的兩大目標始終是“門戶開放”和“公海自由”。當然他也認同既然美國在全世界的市場上都有利益,那么一場新的世界大戰并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為此,他才勉為其難地給當時的世界設想了一個和平的保障機制,即“國際聯盟”。
一旦我們從這一新視角去觀察美國在戰間期的舉措,一切問題就豁然開朗了。世界大戰讓美國從1914年的“第一強國”變成1919年的“唯一強國”。美國的經濟優勢把它深深地卷入當時的世界秩序。經過兩敗俱傷的“一戰”,歐洲強國被迫接受了美國一家獨大的現實。戰后的歐洲無論是英國、法國還是戰敗的德國都希望美國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戰后秩序的重建中。
但無論是威爾遜還是他的繼任者,都完全沒有這樣的興趣。如何讓其他國家自己維持秩序、保障和平,讓美國一心一意依靠工業優勢賺錢,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就能理解美國在一戰后對待歐洲的復雜、曖昧態度:它一方面鼓勵英法在賠款問題上對德國寬大,另一方面又不肯以同樣寬大的態度對待英法對其欠下的外債。
戰爭已把世界霸主的地位送到美國人面前,但美國人卻不愿意承擔這樣的責任。“一戰”后的國際秩序就是由這樣一個不情愿的美國和試圖死死抱住美國的歐洲一起構建的,它的崩潰幾乎不可避免。
不愿承擔維持全球秩序責任的美國,留給他國的選擇客觀上就只剩下兩個:要么讓自己變成另一個美國,希特勒選擇了這條路,他想要通過武力把大半個歐洲的領土、資源和市場整合在一起,組建一個可以和美國抗衡的大國;要么在面對新挑戰時放下武器,讓美國人意識到歐洲事務不只是歐洲人的事。
這樣看,很多事情有了完全不同的色彩:比如,為何法國在1940年會有“奇怪的戰敗”?為何丘吉爾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依然對美國的參戰胸有成竹?為何美國從孤立主義轉向全面介入的過程如此順暢,還沒參戰就同意美國艦隊保障大西洋航道的安全,甚至會提出向盟國提供大量武器、物資的《租借法案》。
《滔天洪水》展現了全球視野下的20世紀美國史,一個漸漸認識到“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美國。

《講談社·日本的歷史》
作者:[英]寺澤薰 等
譯者:米彥軍 等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5月
定價:780元
整套書覆蓋了日本從部落到近代國家共2000多年的歷史,既有對宏觀歷史的縱橫把握,也有對微觀歷史的細致體察,摒棄“只有一種歷史解釋”的立場,展現歷史中蘊含的可能性。

《塔可夫斯基父子》
作者:[俄]馬克西姆·古列耶夫
譯者:張曉東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6月
定價:98元
這是一個關于時代風暴、個人命運、創傷記憶的故事,是一個尋找父親、不斷渴望父親認可的兒子與一個總是不想成為父親的父親之間的故事。故事里的父與子分別在詩歌與電影領域獲得成功,但他們卻保持著精神維度的平行線狀態。

《債務與國家的崛起:西方民主制度的金融起源》
作者:[英]詹姆斯·麥克唐納
譯者:楊宇光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6月
定價:118元
債務體系的發展成熟,是民主國家崛起和西方民主制度產生的金融根源。作者以全面的第一手資料為基礎,用流暢的筆法、清晰的邏輯,講述了一個債務與國家交互影響的故事。

《我們要當作家》
作者:[美]埃里克·奧爾森 等
譯者:李晉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1年5月
定價:79元
書中探討了作家是怎樣走上創作之路的,討論他們看過的書籍、影響他們寫作的作家,他們的枕邊書,他們從生活、藝術以及創意寫作過程中汲取的知識,以及作家面對的困惑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