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營商環境綜合反映了在一國開辦、經營企業的便利和容易程度,是影響一國經濟活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方面,普遍被大多數經濟體重視。
“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绷暯娇倳涍@一論斷具有指導意義。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座城市、一個區,誰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誰就擁有了競爭優勢,經濟才能更有活力。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改善營商環境取得積極成效。尤其是推行“減證照,壓許可”“負面清單制”等系列改革,縮小了我們與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差距,使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有效釋放。但必須承認,在市場準入透明度、法治化建設以及在服務水平上,相對國際先進標準中國仍有些課要補。
長遠來看,持續改善營商環境就像長跑,循序漸進,行穩致遠。深層次上,這意味著從管理型政府、投資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型。
建設國際化服務型政府,首先要做到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要實現從無所不包、無所不管的“全能政府”向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有限政府”轉變。這要求地方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弱化經濟職能、投資主體角色,強化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要從過去的“裁判員兼運動員”向“裁判員”角色轉型,著力為市場主體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
其次,要進一步簡政放權,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比如近些年浙江推出“只跑一次”改革,力爭實現“一件事”涉及多個部門只跑一次就辦成。有些省市還上線“網上企業綜合服務平臺”,無論是營業執照辦理、公章刻制、銀行賬戶開設、涉稅事項辦理,還是社保開戶、公積金賬戶開戶,均實現了“網上全鏈條通辦”。實現這些政府服務就要求工作人員要從管理意識向服務意識轉變。
第三,建設國際化服務型政府要進一步向法治政府轉變?!胺ㄖ问亲詈玫臓I商環境”,要以法治來規范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推動構建“親”“清”的新型政商關系。
當前,中國基本建立了以《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為主干、以各類政策文件為補充、以地方優化營商環境立法為支干的優化營商環境立法體系。下一步,政府要依法行政,帶頭遵法學法守法用法,營造“安商”的法治環境和“興商”的發展環境。
其中,嚴格執法是關鍵。要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企業經營、招投標等方面打造公平競爭環境,打破“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給各類市場主體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空間。
公正司法是保障。在經濟糾紛案件中,要嚴格把握入罪標準,防止將經濟糾紛上升為經濟犯罪,正確區分合法財產和違法所得、個人財產和企業財產、涉案人員財產和家庭成員財產,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
總之,改善營商環境并非簡單的簡政放權,簡政放權只是開始,其核心是要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除要做以上幾方面工作,實現這一轉型還需加強對各級行政機關的執法監督,包括對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的監督,加強行政執法的制度建設,加強行政執法監督的組織建設,加強政府內部監督,加強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