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天任
6月10日,美國總統拜登與英國首相約翰遜簽署了一份聲稱要“捍衛民主和開放社會的原則、價值觀和制度”來應對全球性挑戰的《新大西洋憲章》,雖然沒有明確說誰在挑戰,但大家都知道針對的是誰。
獨立主權國家的領導人想發表什么言論是他們的自由,只不過拜登和約翰遜可能還沒意識到《新大西洋憲章》的名稱其實有點尷尬。
80年前的1941年8月,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剛建成的英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上簽訂了一份名為《大西洋憲章》的共同聲明,說明戰爭的目的和戰后的構思。文件很短,其中最重要的是規定戰后殖民地人民有選擇獨立的權利,并不直接回歸到戰前的秩序。就是說大英帝國即便戰勝,戰后也可能面臨解體的命運。從這個意義看,《大西洋憲章》其實是“大英帝國”的退位詔書。
不管美國高舉的反殖民主義大旗之下有什么國家利益考量,這面大旗總是正義的,因為殖民主義是罪惡的。當然,大英帝國也不是因為良心發現而簽署《大西洋憲章》,只是迫于形勢。
為了維持對德作戰,當時英國人以在西半球的所有軍事基地的使用權向美國換取了50艘退役驅逐艦。美國則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吃力不討好的教訓,在武器交易中堅持按1939年中立法,一手交錢一手交貨,1941年3月,美國的驅逐艦在南非開普敦運走了大英帝國最后的50噸黃金,大英帝國至此赤貧如洗。
順便說一句,那艘“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在憲章簽署4個月后也在馬來海域被日本飛機炸沉了。
美國參戰后根據租借法案英國人可以賒賬了,但條件非常苛刻,連國際貿易也要受美國管制,比如被禁止進口阿根廷罐頭牛肉,理由很簡單:戰爭期間,請忘掉帝國的奢侈。可憐的英國人直到2006年12月29日才完全還清第二次大戰欠美國人的債務。那一天英國財政副大臣愛德華·波爾代表聯合王國(大英帝國已經沒有了)政府向美國財政部寄出了最后一張面額為8330萬美元的支票。
大英帝國的正式解體進程從1947年印度獨立開始,到1997年香港回歸正式結束,“日不落”殖民帝國不復存在了。這就是英國人的“二戰勝利”。所謂“大西洋憲章”以及“英美特殊關系”就是這么回事。
不少人把英國最后的帝國主義者溫斯頓·丘吉爾稱為“親手毀滅了他最愛的大英帝國的人”,而鮑里斯·約翰遜還正好就是丘吉爾的崇拜者。他在2014年寫過一本書:《丘吉爾:如何一人造就歷史》,這是一本毫無邏輯、既講不清楚歷史也弄不明白現在的書,只是為了上位給不懂歷史的英國人胡亂打點雞血,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80年前的美國是英國的守護神,而現在的美國卻需要英國的吶喊給自己壯膽。至于現在的英國,GDP全球占比只有2.83%,甚至小于印度,比80年前要悲慘得多。
拜登上任后優先考慮恢復和強化同盟友的關系,目前看來也似乎有些成效,但文字上的成效并不意味著美國和盟友在如何處理與中國關系的問題上沒有分歧,尤其在經濟領域,已經脫歐的英國更是這樣。
有意思的是,就在拜登抵達英國的當天,英國國際貿易部副部長格雷厄姆·斯圖爾特在英國上議院一個委員會公開說,除了加深與中國的經濟聯系,英國別無選擇。因為“中國為英國經濟提供的機會比其他任何市場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