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成燕
摘? 要:近年來,師范類專業認定試點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開展,其理念與我國教育改革相契合,具有超越性、主動性、前瞻性的特點,既是高校內涵發展的根本目的,同時也是引領高校教師專業成長的最終歸宿。其意義是極為深遠的,不僅開啟了以認證為抓手的推動教師發展的新模式,同時也為當前高校師范類專業教育教學突破困境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文章首先就師范類專業認證及高校教師專業內涵發展兩方面進行了概念解析,接著闡述了專業認證在教師內涵發展中的意義,最后提出了基于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的高校教師發展路徑,以期能夠推動高校教師更好發展,從而助力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高校教師;內涵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6-0160-04
Abstract: Recent years, the pilot work for the approval standards of normal speciality has been carried out nationwide. Its concept is consistent with our country's education reform.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cendence, initiative and foresight. It is not only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but also the ultimate destin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college teachers, which is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It also displays a new model of promoting normal speciality development with approval of normal specia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Meanwhile it figure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current college teacher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of normal speciality and breaks through the present teaching predicament. The article firstly analyzes the concepts of the approval standards of normal speci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then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official approval standards of normal speciality in the inner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finally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ollege teachers based on the official approval standards of normal speciality for promoting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college teachers,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the success of colleg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 the approval standards of normal speciality; university teachers;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path
作為我國高校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教育改革轉型成功、完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手段,師范類專業認證在加快高校教育改革進程、強化院校師資等方面作用顯著。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必須要加強教師人才培養,著力師德師風師資建設。而師范類專業認證恰好就是以“引導師范類專業規范化建設,轉變教師教育教學理念,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深化高校師資力量”為核心目標,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培育優秀專業教師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換言之,以專業認證推動教師內涵發展,是高校改革的契機。
一、相關概念解析
(一)師范類專業認證
師范類專業認證是指由專業的教育機構組織專業人員,根據國家相關要求和統一標準,對自愿接受認證的師范類高校從專業角度開展審查、評估活動,以此來促進師范類高校教學水平和辦學質量的提升。可見,師范類專業認證并非強制性,而是以院校自愿參與、主動接受教學質量檢驗為原則,通過專業的教育專家對院校辦學目標、教學質量、師資隊伍等進行審核評估,找差距、找問題,促使高校不斷自我反省、改進,從而促使高校辦學質量提升的動態活動過程。因此,師范類專業認證是以達成某一預設標準為目的,教育機構獲得外部團隊認可的過程。
在現行的《認證實施辦法》中,對師范類專業的認證體系予以了明確規定,其主要采用三級監測認證:第一級為基本監測。主要是依托教育質監平臺,采用大數據技術對院校辦學予以分析,并建立起對應的辦學監測機制,從而動態監測院校的辦學情況。這是最低層級認證,是各級師范類院校辦學所必須具備的條件。第二級為教學質量合格認證。是以學校專業化發展及課程標準為基礎,助力教師專業化成長,強化教師師德意識,達成課程教學目標,并建立持續改進機制,確保院校教學質量達標。這一級認證是基于國家合格標準,對院校教學質量是否達標予以全面判定。第三級為教學質量卓越認證。其目的是建立健全的人才培養體系及常態化的教學質量改進機制,將國際先進教育水平作為趕超目標,以打造“雙一流”為標桿,切實提高教師隊伍水平和院校在國內外的影響力。這一級認證的核心在于“卓越”,不僅要創建國內一流院校,同時在國際上領先,保持超一流水平,推動中國教育邁向新臺階。
(二)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內涵
教師專業發展就是以高校教輔人員為對象,基于各自工作需要及職業規劃,在開展教學教研過程中,通過系統化的學習和培訓,明確自我發展目標,以專業提升為目的,提高自我思想意識,實現發展空間的延伸。同時,建立相對比較廣泛的知識體系,在積淀自我學識的基礎上,賦予教師職業不一樣的內涵,最終與院校共同發展[1]。總之,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自我肯定的體現。這種認可具有明顯的主動性。而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的助推力有內外之分,其中外在助推力是由政府、院校及社會為主導;而內在助推力則是一種自我驅動式,教師居主導地位。但教師自身是其獲得專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同時也離不開外在環境與政策的支持[2]。從這個層面來看,教師專業發展即是從“他者”向“主體”轉變的過程,是聚焦于“專業”和“自主”這兩個層面,以提高自我能力水平,實現自我價值的動態過程,是教師實現本職回歸的必經之路。
二、師范類專業認證在教師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意義
遵循高校教育教學改革趨勢,積極主動參與專業認證,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有助于甄別教師水平的高低,緩解師范類院校人才培養的困局,促進教師隊伍內涵發展,真正助力高校教育教學一體化、優質化發展。
(一)甄別高校教師教學水平高低
在師范類專業認證過程中,首先評估的是院校的教育理念、教學計劃是否達到預設的合格標準,其本質就是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估,是師范類院校辦學最基本的條件。因此,專業認證作為一項具有引導和指向性的評估活動,通過最低門檻及高標配的引導,能夠檢驗院校師資隊伍水平,甄別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剔除不符合基本辦學要求的師范學校,真正保障教師人才隊伍源頭質量,激勵現有的師范學校能夠不斷改進,教師能夠持續提升。
(二)緩解師范類院校人才培養困局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持續升級,越來越多院校選擇轉型升級,一些綜合性大學也增設師范類專業,并承擔起培養師范類人才的重任。逐漸形成了多渠道、多標準、多規格的師范教育人才培養格局。但由于師資隊伍參差不齊,教學內容缺乏統一標準,人才培養質量始終難以達標,導致院校人才培養面臨巨大困境。因此,對參與師范專業辦學的準入門檻及條件進行明確規定,制定相應的基本規范,能夠緩解當前院校人才培養的困局。
(三)促進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
在當前師范專業標準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張松祥學者認為:教師資格考試是教師入職的第一門檻,教師專業標準則是在職教師的培訓標準,而師范類專業認證則是對教師教學水平的檢驗標準。當前,院校教學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師因素的影響,教師不僅是院校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人才培育的引領者。《認證標準》中明確提到,必須要建立權責分明、協調一致的人才培養機制,形成培養、培訓、研究于一體的合作共同體,以審核推動教師主動學習,不斷汲取先進知識,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拓寬成長路徑,切實提高專業能力,提升教學水平,在助力院校符合專業認證標準的同時,推動高校教師隊伍內涵發展[3]。
三、高校教師內涵發展路徑探析
(一)構建“三位一體”的協同培養機制
高等院校應重視在職教師的培養,積極與當地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建立權責分明、合作共贏的集“培養、培訓及探究”三位于一體的培養機制[4]。教師職后培訓是院校教師隊伍管理的重要內容,但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培訓方式、技術以及對象日漸多元化,教師協同培養機制也應不斷完善,促成教育管理部門、院校以及企業相互協作。在多方培養過程中,院校必須要發揮主導地位,教育管理部門則應做好引導協調工作,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在共謀共建的基礎上,做好教師培養的“充電樁”。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就明確提及,應持續做好職業類院校、師范類院校的建設工作,鼓勵各地政府參與高校師資力量建設工作,鼓勵建立協同培養機制。可以說,師資隊伍培養是一項長期工程,其伴隨著教育改革而不斷優化,尤其是在師范類專業認證背景下,對院校教學質量和教師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僅僅局限于當前工作和學習積累,顯然是不夠的,必須要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理念,隨時鉆研、及時充電,了解專業所在領域的發展前景與趨勢,掌握新技能、新知識,創新教學模式[5]。對此,院校應制定完善的長期培養計劃,積極參與教師培訓基地的建設,積極與行業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如教師可選擇寒暑假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訓,鼓勵教師參與合作企業實踐,不斷提高自我實踐水平。通過技能培訓、企業兼職、頂崗實踐、參與研發等方式,推進企業實踐成果轉化為有用的教學資源。
(二)搭建教學發展中心,提高教師科研能力
當前,教師教學水平、科研能力將直接決定著院校內涵式發展成果,同時也是師范類專業認證的重要考核指標,院校必須要予以高度重視,以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為抓手,為教師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6]。發展中心是教學科研團隊組建的重要載體,是實現個體教研逐漸向集體化教研轉軌的橋梁,對此高校可借助發展中心,依托某一學科或專業,成立科研團隊,聚焦教師科研水平提升。一方面應建立完善的評估體系。以厘清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為目的,構建需求評估與項目效果評估機制,涵蓋科研設計、策劃、實施與效果等方面。另一方面,多方收集教師自我發展意愿,對教師所開展的教研、科研項目的學術性進行專業檢驗,并通過大數據分析,客觀作出評估結論,最大限度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同時,還應強化制度引領,加強發展中心內部管理制度的建設,督促教師能夠主動學習,引領教師踐行終身學習理念,深入學習教學教育基礎理念,實現自身發展與團隊建設的無縫對接。
(三)鼓勵教師積極踐行教學改革
當前高等院校教育改革進程日漸深入,為更好地適應現代教育發展需求,教師教學方式、教學理念均發生較大改變,尤其是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互聯網與教育領域不斷融合,“互聯網+教育”成為必然趨勢,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強化信息教學水平成為高校的重要工作[7]。尤其是在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中,隨著認證等級的提升,對院校教學質量及教師教學水平的要求更高。而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本位,課堂教學多采用灌輸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并不多,常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學生則更像是附屬品,只能被動接受學習。而在新時代,教學模式發生轉變,微課、慕課等融合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新模式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學校要適應這一新形勢,多舉辦相關教學競賽,在比賽前還可以對參賽教師進行針對性培訓,以微課為例,可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向教師詳細闡述如何設計微課、微課的內涵與重點等,通過競賽形成以現代教育技術為導向的教學氛圍,并通過參賽教師形成帶動效應,讓更多的教師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8]。在教風引領上,發展中心要督促教師深入開展校本課程研究,以點帶面,切實延長“國培計劃”的輻射效應,鼓勵教師積極開展小組學習、探究式教學、智慧課堂構建等教學實踐改革,總結經驗,進一步提高教師教學思維。
(四)構建學習共同體,促進教師互助發展
所謂學習共同體就是指教師之間,本著相同的職業規劃和價值追求,通過合作、交流等方式推動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切實提高專業水平的團體。與其他組織不同,學習共同體兼具吸引力與融合力,共同體內成員之間存在著相同的興趣愛好和奮斗目標,是教師憑借自我意愿進行的自主結合,以實現共同發展和知識共享為目的,這完全契合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有助于促進教師相互協作、共同發展,不斷完善和拓展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提高教師教學水平。一方面,高校應加強對合作組織的管理力度,搭建學習平臺,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促進教師之間進行深度交流,強化共同愿景的構筑。同時,還應處理好合作過程中的競爭關系。良性競爭有助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但惡性競爭反而會使得院校教學氛圍惡化,令教師之間出現排斥現象。因此,院校應加強和諧教學環境的構建,以民主化管理加強教師之間的互動,并積極建立和諧、合作、共享的校園文化。另一方面,應加強經費投入,制定激勵措施,對在合作過程中有突出貢獻的教師予以獎勵。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競賽,以理論推動實踐發展,激發教師的教學激情,讓教師在競賽中得以打磨,切實提高教學水平,實現學術思想的碰撞與匯聚。
(五)建立質量保障持續改進機制
近年來,第三方認證呼聲越來越高,認證結果能夠客觀、全面地反映出學校的辦學質量和教師的教學水平,具有較高的可信度。通過第三方認證能夠幫助學校找出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猶如一面鏡子,反射出教師在教學中的不足,因此要建立持續改進機制,方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院校辦學質量。對此,可依據師范類專業認證中“持續改進”這一原則,聚焦教師內涵發展要求,參考“計劃-評價-反饋-改進”的運行機制,建立質量保障持續改進機制,對院校內部教學質量及教師管理體系進行重構。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四維質量監控機制。建立包括教學督導、評教評學、教學檢查等常態化的教學質量監督機制,定期對院校教學情況、課程建設、教學實踐、師資隊伍等與教學密切相關的環節進行監督評價;同時定期對學院、專業以及課程進行評估,并在全校范圍內公開評估結果;根據質量產出標準,學校對教師教學活動全過程進行不定期抽查和動態監管,并將檢查結果作為教師評優評先、職稱評定的重要指標。二是建立質量信息分析反饋機制。基于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基礎上,結合院校辦學目標,對各類實時運行數據進行分析,切實提高高等院校教師的培養質量。其中成果循環系統主要開展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評價工作,并合理運用評價結果幫助教師發現教學短板,以課程目標引領教學成效的提升,促使教師不斷優化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校內循環系統以學生就業率為對象,通過全面評價找出教師在教學模式、人才培養以及教學資源挖掘和利用方面的薄弱點,并有針對性的進行整改,保障教學各環節的質量,推動學科體系、教學資源均圍繞就業這一核心任務開展。校外循環系統則是通過分析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情況,評價教師教學及人才培養模式是否符合行業需求,所培育的人才能否適應崗位要求,從而對培養目標及方案進行適當調整,助力教師教學質量提升。
(六)運用“雙子模型”,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雙子模型”是基于“木桶模型”和“積木模型”演變而來,“木桶模型”指出最短木片的高度決定了木桶盛水的總量;“積木模型”則認為用不同形狀、顏色的小方塊可以堆積成一個大積木,這些小方塊代表著教師的各項能力,大積木則代表教師的綜合素養,且不受這些小方塊的影響,其體積基本維持不變。“雙子模型”則既強調教師能力的整體應用,同時又注重各種業務能力的綜合調配。“木桶模型”提示我們,要想提高院校師資力量,提高短板水平是關鍵。每一位教師都具有獨特性,其成長經歷、經驗學識等各有不同,其專業素養、科研能力、教學水平等也都呈現出程度不一的發展態勢。通過解讀一些優秀人才發展的案例,可以看出在一個人的能力結構中,通過較高發展力的能力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帶動某些具有缺陷能力的發展,從而促使個體能力總體水平保持在特定水平。比如,我國著名的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錢鐘書先生,數學零分,但英語、國文滿分,最終依舊被清華大學所錄取,這就是典型的能力非均衡補償效應,即我們常說的“積木模型”。基于院校師資隊伍整體發展水平,運用“雙子模型”,一方面要加強薄弱教師的發展,盡可能帶動院校整體教師隊伍水平和綜合能力的雙提升。同時,鼓勵優秀教師、骨干教師向專業型教師轉型,帶動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另一方面,要立足于教師個體的職業發展。根據教師的職業規劃,幫助教師提升薄弱能力,從而促進教師個體綜合素養的提升。同時,結合教師的特長與愛好,從科研、教學、社會實踐等角度出發,選擇性發展某一方面,使得教師特長得以最大化發展。總而言之,教師轉型是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高校必須要結合教師實際情況,巧妙選擇抓手,促進教師高效轉型,最終實現專業化成長。
四、結束語
習總書記言:“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高等院校承擔著向社會輸送人才的重任,而教師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是破除地方經濟落后、改革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現象的直接參與者,其教學能力與水平將直接決定著人才質量,對地方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伴隨著社會主要矛盾在教育領域的不斷深入,教育供給側改革被提上日程。對此,院校必須要結合自身發展,明確回應教師內涵發展相關問題,抓好師范類專業認證這一契機,提高對教師的培養力度,進一步整合師資力量,創新教師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三位一體的協同培養機制,積極鼓勵教師踐行教學改革,協助共建學習共同體,完善持續改進機制,在踐行專業認證的同時,引進先進的理論模型,助力高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地方教育,為社會培育出更多契合時代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馬琴.高校教師發展的理論流變[J].高教學刊,2020(26):1-6+10.
[2]楊希葳,黃淋云.教育生態學視域下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7(7):127-129.
[3]張霞.地方高校師范專業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發展的困境及對策[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9(3):282-285.
[4]李壯成,黃明東.應用型本科高校內涵式發展:價值、邏輯與路徑[J].四川輕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5(3):73-86.
[5]孔風琴.基于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0(2):97-100.
[6]王先達.師范專業認證標準下的學前特殊教育師資人才的創新培養[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0,36(1):73-77.
[7]林家好.“五大發展理念”對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啟示[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1(3):76-78.
[8]王麗寧.我國高校師范類專業認證政策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