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研
根據鐘敬文學者的觀點,民俗文化,簡要地說,是世間廣泛流傳的各種風俗習尚的總稱。具體地說,民俗文化就是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廣泛地說,民俗文化指某個國家其民眾長期創造、發展和傳承的一種生活風俗習慣。當下,被大眾所認可并深入研究的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物質生活民俗、歲時節日民俗、社會組織民俗、民間信仰、生產民俗、人生禮儀、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工藝等。李少珍指出“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選文中的民俗元素可以借助民俗文化視角來解讀”,這是一種創新的視角,而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選文《阿長與〈山海經>》中包含不少民俗文化事象,這可以作為切入點來解讀文本,并且分析人物形象。
筆者梳理了《阿長與〈山海經>》中關于阿長人物形象研究的文獻發現,關于阿長的人物形象,眾多學者比較青睞于相關事件、人物語言以及作者態度等方面來論析,雖然文獻論述文中有民俗文化,但是較少以文中民俗文化來關照阿長人物形象。從民俗文化來探究阿長人物形象,這能有效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一維度的要求,在分析的過程中也能夠弘揚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故此文欲立足于民俗文化視角,希冀在重新細讀文本的基礎上,深度探究阿長的人物形象。
一、從社會民俗文化解讀淳樸與善良
“社會民俗文化,它是指人生過程中相關的禮俗,諸如誕生、結婚、喪葬禮俗,以及調節生活節奏的節日風俗和壽誕風俗等內容。”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選文就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包括大量的民俗文化元素。我們在探究人物形象方面,應該做出相應的改變。以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阿長與和〈山海經>》為例,完全可以嘗試從民俗文化的角度對課文進行新的解讀,注重有關民俗文化的知識講授,從新視角分析阿長人物形象。
以歲時節日民俗讀懂阿長。
“歲時節日,主要是指與天時、物候的周期性轉換相適應,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內容的特定時日。”不同的歲時節日就會有不同的民俗活動。隨著時間的發展與積淀,我國的歲時節日民俗活動具有差異性,尤其是地域差異性。在《阿長與和〈山海經>》中通過分析作者筆下的歲時節日民俗,教師可以對阿長這一人物做出新穎的解讀。
(一)說吉言
在課文中,涉及的歲時節日就是春節。春節是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作者提及了自己家鄉的春節風俗,辭歲之后會獲得壓歲錢,紅紙包著,放枕邊,過一夜就能使用,“壓歲錢代表著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 也是長輩送給晚輩的護身符, 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此外課文還詳細敘述了與阿長密切相關的民俗活動。阿長在除夕節對“我”的要求:“哥兒,你牢牢記住!”她極其鄭重地說。“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記得么?你要記著,這是一年的運氣的事情。不許說別的話!……”
從這些句子中,我們可以看出阿長對“我”的要求其實就是作者小時候除夕的節日民俗。要在大年初一講吉利的話,“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這就是講吉言,因為講吉言“是一年運氣的事。不許說別的話”。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吉言對于阿長來說代表著新的一年中的好運氣,象征著對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的期盼。阿長雖然是一位長工,但是她的叮囑好似母親一般,同時她的語氣反映出她十分重視講吉言這一民俗事象,阿長的語言帶著濃厚而深切的叮囑味道,既體現了阿長對節日民俗的重視,又凸現出阿長對新的一年順利平安的祈求。課文中“我”說了吉利的話,阿長表現得十分歡喜,圍繞著阿長的這些細節,我們看到她身上所流露出的淳樸。
(二)吃福橘
課文中對于吃福橘的敘述十分精彩:第二天醒得特別早,一醒,就要坐起來。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我驚異地看她時,只見她惶急地看著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著我的肩。我忽而記得了—“阿媽,恭喜……”她于是十分歡喜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驚之后,也就忽而記得,這就是所謂福橘。這個福橘有著十分特殊的意蘊,“在江浙一帶,‘橘與‘福同音,有‘吉利之意,因此流行正月初一吃‘福橘的傳統風俗,意味著新的一年可以‘和和順順‘幸福平安”,從文中的“我”吃福橘這一節日民俗,我們可以看出阿長對節日的民俗活動也是十分重視;同時,阿長對于文中的“我”是真真切切地發自心底的關愛,一大早渴求講吉利的話,十分歡喜地給“我”嘴里塞福橘,足以體現出阿長對“我”的關心和喜愛。“我們”就如同一家人一般,阿長在節日民俗中充分流露出對“我”的關心,期盼“我們”在新的一年里福氣滿滿,平平安安,順順利利。這也從側面烘托出阿長的善良形象。
二、從精神民俗文化解讀謹慎與自尊
“精神民俗文化,這是一種以信仰為主要內容的民俗文化形式,包括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拜、對祖先的崇拜、現實生活中的禁忌和神秘莫測的迷信風俗等內容,是人們在生存過程中對于不可逆轉事件、不可預測事件、不可解事件經常發生的一種防范、乞求和無奈的表達。”課文中涉及禁忌民俗與民間信仰民俗,這都屬于精神民俗文化的范疇,而且這些民俗事象、民俗活動都與阿長密切相關,這為我們提供了分析阿長人物形象的新的視角。
以禁忌和民間信仰民俗讀懂阿長。
(一)談禁忌
禁忌民俗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在課文原文中,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禁忌民俗,包括稱謂禁忌、飲食禁忌、語言禁忌和行為禁忌等。在課文中寫道:“她教給我的道理還很多,例如說人死了,不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這就是語言方面的禁忌);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鉆過去的……”這些是行為方面的禁忌。另外課文開始,向我們介紹了阿長名字的來龍去脈,“阿長”這個名字是先前那個真阿長的,課文中的阿長是后來補缺的,然而沒有怎么改口,于是“什么姑娘”就成了阿長了,這就是一種稱謂禁忌,因為阿長的身份是一位寡婦,為了規避忌諱,所以不稱阿長真名。“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撿起來,最好吃下去”這屬于飲食禁忌,倡導珍惜食物,不要肆意浪費。這些禁忌民俗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們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其實我們自身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這樣相類似的禁忌民俗。了解課文中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禁忌民俗,既能產生共鳴,又能感受、分析阿長的人物形象,阿長在日常生活中的謹慎細心,對禁忌民俗的重視,同樣也從側面烘托出阿長對“我”的關心。
(二)講神力
這里的講神力,指的是課文中的阿長在作者小時候的眼中擁有超越常人的“神力”。具體來說,這種神力屬于一種民間信仰民俗。民間信仰民俗是民眾自發、經歷了歷史積淀后這才形成的一種崇拜神靈的觀念、行為習慣和相應的儀式制度。“鄉土世界的民間信仰很大一部分是人類野性思維中原始信仰傳承、變異、衍化的結果,左右著人們對待現實生活的行為方式和情感態度。”這些民間信仰在我們看來,幾乎有著超自然力的作用。在課文中,阿長和小時候的魯迅聊“長毛”的故事時,魯迅也對阿長刮目相看,因為她竟然也有這樣偉大的“神力”。
“我們就沒有用么?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墻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在此,阿長為了證明自身的存在價值,阿長拿出了值得令人“自豪”的事件,仔細探究,我們不難發現因為文中的“我”對阿長做出“生得不好看”的評價使得阿長的自尊心受傷,為了撈回面子,她不得不另辟蹊徑地證明自己雖然沒有審美價值,但至少有實用價值,也會被擄去,于是,由于較勁的結果,使得這場對話向一個荒謬可笑的方向發展:“能被擄去是一種價值的體現,是光榮的。于是就有了阿長那番關于偉大神力的說辭。”對于這一“阿長抵御大炮”的民俗事象不妨以阿長為主體,側重于對人物情感態度的把握,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阿長是不允許被看不起的,這便是阿長的自尊。通過此民俗事象,從側面來關照阿長,這樣最能切入人物形象本身,深刻感受阿長是一位擁有自尊心的女性。
阿長的人物形象,許多學者都有探究,本文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比較獨特,學者們往往側重于人物本身,以人物為中心,關照人物的行為、語言、情感態度變化,這樣的分析易形成模式化的思維,課文是面對學生的,單一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方式,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以民俗文化視角來關照阿長這個人物,讓學生感悟到文中的阿長是一位淳樸而善良、謹慎而自尊的勞動婦女,同時學生也經歷了一場民俗文化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