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教授 郝棟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博士生 云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收錄了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4篇重要文章,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刻內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2021年6月19日,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當雄縣格達鄉境內的天然草場綠草如茵,景色優美。圖:張汝鋒/新華社
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決打好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工業革命自18世紀中葉從英國開始以來,極大地推動了近代人類社會發展。工業文明是工業革命后形成的一種社會形態,所謂工業化是利用機械進行大規模生產,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礎之上的生產形態。區別于之前封閉獨立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因其跨文化、跨地區的發展特點,拉開了人類社會由封建社會向工業現代化轉變的帷幕,通過加強科技和社會之間的聯系,從根本上提升了社會的生產力,創造出巨大的社會財富,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產生。
在工業文明出現之前,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依附于自然的。隨著工業文明在西方興起,人類中心主義開始主導工業文明的思想發展。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不能達到這一目的的活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此人類活動應當以人類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人類為自然立法,自然被視為是人類的生產資料和工具,喪失了整體性和系統性,導致后來工業文明的發展只注重經濟增長,從而帶來生態危機。
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對發展不加以控制,對大自然索取毫不節制,將大自然當作巨大的垃圾排放場所,直接導致了工業文明弊端的出現,同時也招致了對人類自身及其生存環境的傷害,頻繁的自然災害宣示著大自然對人類的不滿。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惫I文明發展200多年后,西方發達國家才逐漸意識到工業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調整發展思路,尋找解決方案。但他們選擇的解決方案是將高污染、高消耗產業、工業垃圾等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雖然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短期的經濟增長,但隨之而來的是不堪承受的嚴重環境污染。
當自然被無盡索取與破壞成為現實,作為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文明時代的開創就勢在必行。德國學者伊林·費切爾被認為是最早提出“生態文明”一詞的學者,雖然最早提出“生態文明”概念的是西方學者,但由于其始終無法跳出資本主義話語體系,解構式的方法與資本增值的纏繞使得西方的生態文明建設始終無法擺脫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尷尬,生態文明在西方無處生根。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多次提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希望在中國。故此,要以東方的整體性智慧來重新定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將和諧作為兩者之間達到的一種動態平衡狀態。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伴隨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逐漸自主探索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早從政府層面出臺的政策可追溯至1951年林墾部出臺的《保護森林暫行條例(草案)》。1973年召開的首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通過了我國第一個具有法規性質的環境保護文件——《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黨通過橫縱對比認識到生態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開始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制度建設。如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規的頒布,使我國關于環境保護與治理的相關法律建設逐漸步入正軌。從正式將生態環境保護上升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再到“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排污收費制度”等制度的提出,以及《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等環境工程規劃,都體現出我國在20世紀對環保問題的重視與探索。這些法規與政策的頒布與實施,說明我國逐步著手協調生態與發展的關系。

2021年2月24日,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八里店鎮移沿山村河長帶隊在移沿山村開展巡河、保潔作業(無人機照片)。圖:翁忻旸/新華社
經濟快速發展與環境問題的累積效應相互作用,使得生態保護在21世紀開始成為熱點問題。進入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時期,我們黨開始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探索,通過實踐探索進行理論創新。黨的十七大把“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將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作為首要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表明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大意義。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和生態文明建設已受到黨中央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自然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黨的十九大召開以后,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的認識也邁向了新的臺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第十部分進一步強調了“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民族發展的戰略高度,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生態文明相結合,助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并從多方面提出多項重大舉措,著力于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從生態文明的角度來看,矛盾的轉化對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任務。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也包括生態文明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頻發的環境問題與日益緊縮的資源出現嚴重的不平衡,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嚴重生態問題,極大打擊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幸福憧憬。這些都說明新時代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我們要走生態良好與文明的發展道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1年6月20日,河北省石家莊市滹沱河畔景色宜人。圖:駱學峰/新華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人與自然和諧的思維在中國古人所從事的各種實踐中已初見端倪。4000多年前,在汲取了共工與鯀治水的失敗經驗后,禹采取了區別于前人“壅塞”的方法,通過“疏川導滯”成功治水,順應了自然規律,為利天下。中華文化孕育了人對自然的辯證認識和人與自然關系中所蘊含的智慧,古代眾多賢哲均提出過極為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用以指導實踐。
現代生態思想的發展主要依據的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它為我們現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在馬克思看來,歷史與自然并不對立。歷史是人與自然進行互動實現的人類生存與發展,自然是人類不斷在歷史進程中所改造與依存的基礎。人類在歷史中通過不斷勞動與自然建立聯系,并且在其中尋找人與自然之間的存在規律。在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中,馬克思與恩格斯一道提出了主客體互相融合、和諧共生的思維方式,認為人類可以能動地改造自然界,但與此同時人類更應該依照自然規律處理與自然的關系。由此可見,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人類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人類行為并不與自然發展完全對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多次強調自然條件對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影響,以此告誡人們要在順應自然的前提下提升生產力。

2021年6月19日,雨后初霽,位于陜西省華陰市的西岳華山在晚霞映照下,風光壯美。圖:陶明/新華社
生態環境問題是由人類的不恰當行為招致的,全球生態問題的凸顯嚴重影響整個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肆意支配還是重視保護的倫理問題使人類陷入兩難選擇,這給人類在堅持資源緊縮的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恢復選擇中帶來反思。然而,全球的生態文明建設在部分不負責任國家和地區罔顧環境倫理的行為下,面臨多重挑戰。2019年末,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推動氣候變化的全球化進程遭遇重創。但與此同時,聯合國在2016年就已經推出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這一時期取得積極進展,世界多國對生態的重視日益提升。由此可見,世界性的生態問題雖愈加突出,但危機中也孕育新機,生態治理越來越成為大國治理的主要任務。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和哲學意蘊,體現出矛盾思維、系統思維和辯證思維等一系列嚴謹的哲學思維。
1.矛盾思維。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矛盾關系,這種關系反映了他們之間的對立與統一,看待他們之間的矛盾關系就體現了矛盾思維。首先,人與自然的存在是對立的。人類與自然界之間通過人類勞動產生人對自然的作用,這種作用的產生決定了人類要依靠自然而存在。但同時自然本身具有內在創造力,并不依賴于人的改造,便可以有自身的發展方向,同時也能夠為人類提供資源。人對自然的作用與自然本身的自我更新是存在矛盾的,這導致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對立。其次,人與自然之間是統一的。人類依靠自然,從自然界中獲取生存資源,利用自然的資源供給得以延續并產生人類文明。現代社會的自然是被人類實踐活動深刻影響的自然,在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動態變化中不斷地轉變自身存在,實現了人與自然的融合。人與自然在對立統一的系統中維持著動態平衡。
2.系統思維。所謂“生態”是指生物在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生態鏈”則是指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實現循環的自然鏈條,體現了各物種之間的和諧互動關系。生物鏈使自然要素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也讓人與自然這個系統緊密互利、不可分割。人與自然都存在多樣性,但能構成共同的整體正是說明了他們之間存在聯系、相互作用。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體現的是這種相互聯系的系統性,要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式,系統思維必不可少。

2021年6月18日,游客在河北省第五屆園林博覽會的皇家山水院游覽。這里曾是煤炭開采區,項目所在地唐山市開平區用3年時間對其進行生態修復,昔日垃圾遍地、“散亂污”企業聚集的采煤塌陷區,如今成為花團錦簇的“城市后花園”和生態城市建設的新名片。圖:楊世堯/新華社
3.辯證思維。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且永恒發展的,所以人與自然也是相互聯系的。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并不僅僅簡單地適應自然,還可以通過勞動實踐有意識地改造自然。雖然自然界的發展受人類活動影響,但討論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也應看到人與自然相互適應、和諧相處所能產生的更大效益。人類社會經歷了從原始文明時代對大自然的敬畏與依賴到農業文明時期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再到工業文明時期人類主觀想要主宰與對抗自然的歷史演進。而現實也給人類上了一課,對于自然的過度改造與破壞使人類遭到自然的報復,迫使人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原則。既體現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高度總結,又說明了對待生態文明的科學自然觀。
“生態興則文明興”的歷史觀使我們通過歷史縱向對比的方法,對過去與現在文明發展進行比較。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更是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發展史。面對人類過去對自然實施的過度改造所導致的自然破壞,時刻都在提醒著我們要積極彌補這段破裂的關系,開創人類生態文明發展新階段,實現興生態的同時興文明,助力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是對人類合理改造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闡釋。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地方經濟建設,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融入經濟建設全過程,進而實現綠色發展。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民為主,重點關注對人民健康有重大影響的環境與生態問題。積極解決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遇到的棘手問題,讓良好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成為促進人民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觀體現人與自然、自然與自然之間的整體思維。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要全面,涉及生態系統與生態鏈中的每一環都是我們要關注的焦點,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實現人與自然系統的和諧相處。“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法治觀,是從法治角度提出對已經產生的生態問題的管理與制約。大自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當不法分子越過環境保護的紅線,觸碰道德與法律的底線,就必須用最嚴格的法律、最科學的制度織牢織密生態文明建設的防護網。“建設美麗中國全民行動”的共治觀,說明生態環境治理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維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要讓全民提升生態思維與綠色發展意識,形成全民共同參與的良好態勢?!肮仓\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全球觀體現出中國為世界生態治理所展現的擔當和形成全球共治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讓各國在共同參與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中真正意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為全球實現綠色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2021年5月30日,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內的毛烏素沙地生態治理項目區。圖:李云平/新華社
我們黨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生態文明建設更加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美麗中國”、“綠色發展”等治國理念。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了制度安排。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的重要科學論斷。實現綠色發展,就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綠水青山轉換為金山銀山作為“十四五”時期發展生態經濟的重要路徑,將生態文明理念貫徹到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融入各項政策。在明確保證資源開發使用滿足人類需求與經濟增長正常生產需要的同時,清醒地認識到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要重視以下幾點。
1.守住綠水青山。守住綠水青山是保證向金山銀山轉換的前提。過去各地經濟發展的歷程中,可以看見一些地區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錯誤道路,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而后經濟發展也出現了瓶頸。還有一些地區過度重視環境保護,因而一味追求環保,并沒有為地區帶來經濟收益實現地區經濟發展。守住綠水青山并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維持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平衡狀態,并且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綠水青山的保護與開發,需要各地政府與相關部門引起重視,提高科學治理水平,把握開發與保護的度,摒棄盲目開發的錯誤思想與政績觀,對大自然進行合理開發,打破惡性循環的魔咒。

2021年6月16日,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北部干旱荒漠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經過多年治理,如今生態環境煥然一新。圖:范培珅/新華社
2.治理綠水青山?!坝碇疀Q瀆也,因水以為師?!贝笥碇嗡猿晒κ且驗樗槕俗匀灰幝?,這啟發我們在環境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中尤需重視自然規律,并且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蘊含的哲學思維融會貫通,切忌急功近利、飲鴆止渴。逐步建立起政府重視、社會參與、民眾共建的環境保護科學治理理念,加強思想引領,從源頭上摒棄過去那種片面追求GDP的錯誤發展理念,減輕生態環境背負的壓力,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無限可能。要在生態保護與修復上重點抓落實,從源頭保證生態環境質量。積極參與實施山水田林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生態修復,利用科學技術手段不斷幫助大自然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齊心協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守住綠水青山,造福人民,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愿的“我們要維持地球生態整體平衡,讓子孫后代既能享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又能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
3.實現對綠水青山的有效利用。綠水青山是大自然給我們的珍貴資源和寶貴財富。片面地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作單項選擇,對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無積極意義。要致力于綠色發展,做大做強綠色經濟。將綠水青山作為地方發展生態的環境優勢,為農業、工業、服務業各產業注入生態思想。在農業經濟地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并與高校及企業進行聯合生產,發展現代化農業經濟。推動生態工業發展,借助生態系統自身循環功能,在循環中尋找創新價值與升值空間。通過“互聯網+生態”進行傳統經濟改造,用科學制度引領新興生態產業發展。加快發展生態服務業,發揮良好生態,形成品牌效應。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服務產業生態主線,利用開放的系統、產業內系統循環、多層次共同發展的思維引導服務業發展。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與治理體系建設,是構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助力“十四五”規劃落地的重要內容。以一系列法律法規為基本原則,因地制宜制定、完善與執行符合各地區實際情況的規章制度與法律規范,同時普及環保與生態治理法治觀念使其深入人心。
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鄙鷳B文明制度體系的建設與完善,有利于積極指導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并從立法、執法、司法等全方位注入生態法律意識,為加強社會監督等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律保障。在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環境治理領域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從重視立法入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讓法律覆蓋到環境保護的方方面面,為營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提供有力的法治武器。同時,要落實生態保護責任制,讓生態保護責任觀在生態環保領域落地生根。構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目的明晰的生態問題治理體系,及時捕捉有效信號,全面確保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與治理體系建設。
“十三五”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情況,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通過實踐不斷完善,并積極融入國家治理體系總體建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全面提高資源有效利用。推動綠色低碳行動需要全民參與,讓生態文明治理體系融入群眾日常生活,以此形成公共治理主體共同參與的創新治理體系,并在資源與生態之間建立精細平衡。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面要通過不斷健全生態環境監測以及優化評價制度,創新生態文明治理手段,提升生態文明科學精準治理能力。要以生態治理現代化為發展目標,全面推進生態文明領域向先進科學制度體系建設以及體制機制的創新邁進,同時實現各部分之間的協調與高效互動。

2020年8月25日,居民將生活垃圾送到??谑忻捞m區和平南街道愛心環保屋,用垃圾換取紙巾、肥皂等生活用品。圖:郭程/新華社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報告中提出2035年基本建成“美麗中國”的目標,這為我國實現遠期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指明了方向,同時也對如何推動綠色發展提出了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不能遮蔽生態環境方面凸顯的問題,雖然在“十三五”期間我們通過努力在生態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要始終銘記生態保護任重而道遠。堅定“美麗中國”的奮斗目標,“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治理體系現代化添磚加瓦。
生態文明建設要立足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就要堅持從人民群眾中來,又要到人民群眾中去。將人民群眾看作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提升全民環保意識勢在必行。
1.建設良好生態環境,要堅持發展中的人民主體地位。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將人當作實踐的主體來看待,就是要在解釋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求得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和解。雖然將人看作人與自然社會關系的主體,但同時我們也要充分認識到自然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尋找人與自然共同的發展方向。在對現代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反思的同時,不能全盤否定科學與技術,而是要將生態文明發展建立在科學技術之上,科學利用技術,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嵌入人文關懷。在理性互動中使人類認識到,生態文明是事關人類自身未來的頭等大事。
2.建設良好生態環境,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觀不僅是經濟與生態的重要樞紐,同時也是開發與保護之間的橋梁。要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就要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進而解決發展問題。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良好生態環境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體現。保護生態環境,營造良好的綠色發展氛圍,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人民群眾是生態文明理念踐行的主體,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直接受益者。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是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基礎。
3.建設良好生態環境,要踐行生態文明理念。要在全社會積極宣傳綠色生態思想,加快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在提倡勤儉節約方面,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要身體力行積極踐行綠色健康生活方式、參與環保行動,將生產消費與個人生活消費都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使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文明主流。讓合理適度的消費觀念與消費行為,與全民參與的生態環保活動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特征。只有人人都崇尚生態文明,才能使生態文明在新時代蔚然成風。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蹦壳埃澜缯媾R工業文明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如全球變暖、海洋污染、極端天氣等。為了應對世界復雜形勢、解決全球性生態屏障問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全球化勢在必行。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積極開展生態環境治理與建設,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著力將中國方案、中國智慧轉化為世界共識。
1.提出中國主張。中國積極參與世界討論,提高國家話語權,擴大全球環境治理宣傳,增強全世界全人類需要共同保護地球這個人類家園的世界共識?!叭祟惷\共同體”理念的提出,使人類更深刻認識到面對世界性生態問題,地球上的每個生命體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共建美好生活、美好社會、美好世界成為全人類的共同向往。
2.承擔中國責任。生態問題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生態保護也是全球各國需要共同承擔的責任。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積極發展經濟助力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不斷加強自身生態文明建設,主動承擔國際生態治理的責任,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我們積極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蘊以及同全世界共命運、共發展的堅定決心。同時,我們呼吁更多的國家參與到全球生態治理的建設當中,為世界生態共同負責,共謀綠色發展之路。
3.貢獻中國智慧。生態文明建設是基于中國智慧所形成的文明創新道路,這種文明思想具有推廣至世界各國共同參與學習的深遠價值。我們積極在全世界范圍內貢獻中國智慧,分享中國在生態治理過程中的有效經驗,增強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并以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為契機,提出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
構建全球生態文明共同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重要一環,是通過國際視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求,它順應了世界大融合的必然趨勢。因此,全人類都要樹立正確環保觀念,各國攜起手來,充分利用國際組織的力量,通過思想引領、實踐先行,共同構建生態文明新世界。
討論題:
1.如何充分認識《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意義?
2.結合實際,談談如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