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慶市潼南區委組織部
為有效破解高層次人才緊缺難題,打造區域人才高地,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017年以來,重慶市潼南區實施“千名碩士進潼南”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取得了明顯成效。
當前,高層次人才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同時也代表著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由于受區位條件等因素的制約,重慶市潼南區高層次人才總量和占比均低于重慶市平均水平,成為該區經濟社會發展亟待突破的瓶頸。
以良好的環境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不斷提升區域人才競爭力。一是強化服務供給。出臺《潼南區人才服務證管理辦法》,優化充實服務內容,建立人才服務證制度,推動人才服務更加精準。整合服務資源,設立線上線下“一站式”服務平臺,創新采取“3+11”服務模式、“服務專員+聯絡員”服務流程,為高層次人才開辟戶籍辦理、醫療服務等10余項綠色通道,實現了服務事項專人負責、全程代辦。實施人才安居工程,為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提供3年內可免費“拎包入住”50-100平方米人才公寓,或給予每年50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住房補貼,切實解決人才安居問題。二是加強平臺建設。堅持“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針對區內大型企業較少、企事業單位人才承載力較弱等問題,以改革激發人才活力、提升人才承載力。將數十家區屬國有企業優化重組為幾家區屬國有重點企業;依托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結合升級建設國家高新區,大力支持博士后工作站、科技企業孵化器、技術研發中心等平臺建設;組建區職教集團,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新模式,與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共建職業教育函授點、教學區,與中國農科院合作成立中國農科院西南分院。三是完善制度設計。相繼出臺《潼南區高層次人才引進辦法》、《潼南區博士后站管理辦法》、《潼南區人才公寓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構建了“1+N”的人才政策體系。為充分保障行動計劃編制需求,建立事業單位編制“蓄水周轉池”,實行“儲蓄周轉制”、“借貸制”,2017年以來共調劑使用編制上千名。
把行動計劃作為潼南區人才工作的一號工程來抓。一是領導帶隊上門推介。將舉辦宣傳推薦會作為實施行動計劃的規定動作,每年分上下半年,由區委、區政府領導帶隊到國內知名高校舉辦“千名碩士進潼南”招才引智推薦會,全方位、多角度、近距離宣傳潼南區位優勢、環境優勢、政策優勢。推薦會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成功舉辦多場,引起強烈反響。二是分組精準考核招聘。重點圍繞工業商貿、現代農業、城市建設、旅游文化、教育衛生、綜合管理等領域,分行業、分部門成立6個引才行動組,明確牽頭領導、責任單位、引才任務,分赴國內知名高校開展精準考核招聘。堅持單獨招聘與組團招聘相結合,積極參加重慶市赴市外組團招聘等引才活動,打好招才引智“組合拳”。三是組織人才參觀考察。堅持走出去“引”和請進來“看”相結合,與高校合作,每年常態化組織開展人才“免費潼南行”活動,邀請相關高校優秀人才到潼南區實地參觀考察,深入了解潼南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比如,已組織重慶大學、西南大學、西華師范大學等高校碩士博士到潼南區參觀考察。
堅持問題導向、緊扣發展需求,扎實做好高層次人才教育培訓。一是明確主題辦班。將高層次人才教育培訓列入年度干部教育培訓計劃,以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為主題,舉辦高層次人才專題研修班,最大限度地激發高層次人才的報國情懷、奮斗精神、創造活力。二是突出實踐研修。分領域分層級實施“區(鎮)+名校”、“區(鎮)+名院”、“區(鎮)+名企”高層次人才研修培養計劃,通過選派高層次人才到區內區外、市內市外名校、名院、名企交流掛職、跟班學習,幫助其擴視野、強本領。三是注重激勵促學。出臺鼓勵在職工作人員取得職業資格、鼓勵民營企業管理人員參加工商管理碩士(MBA)研修等實施辦法,以一次性資金獎勵等方式激勵高層次人才不斷加強自主學習,提升能力素質。
幾年來,潼南區通過行動計劃共簽約引進碩士以上優秀人才843人,是計劃實施前引才總和的近5.5倍,人才招引成效明顯,“千名碩士進潼南”成為一張閃亮的名片。與計劃實施前相比,全區研究生以上優秀人才占比顯著提升,國有企業、教育、醫療衛生等企事業單位以及鎮街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文化服務等基層崗位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緊缺狀況明顯改善,全區人才整體結構進一步優化。
近年來,潼南區與西南大學、重慶郵電大學、中國農機院、重慶中醫藥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建成院博士專家工作站、專家大院、技術研發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各類創新創業平臺60余家。渝西智慧農業研發中心、西南大學農業科技創新基地、IBM人工智能創新中心、中國農機院西南分院等創新平臺的建成,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搭建了廣闊舞臺。優化人才服務環境,建成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為高層次人才發放人才服務證600張,斥資1.1億元,建成人才公寓500套,人才服務環境持續提升,“近悅遠來”人才生態逐漸形成。
高層次人才的加速集聚和人才環境的日益優化,為潼南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驅動力。腎內科專家周萬洪自2017年通過行動計劃引入區人民醫院以來,帶領科室攻克了“腎活穿刺術”、“人工血管植入術”等多項技術,填補了我潼南區該領域的多項空白。教育系統引進的高層次人才超過一半以上都擔任班主任工作,成為各級中小學特別是偏遠鄉鎮基層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堅力量。重慶市潼南區中醫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員彭銳累計選育中藥材新品種4個,推廣種植中藥材新品種20萬余畝,增加產值1億多元。重慶正峰電子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劉東從事智能手機及智能終端領域技術研發以來,已研發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的新工藝、新產品多項,累計創造經濟效益2000余萬元。
各地方制定人才計劃應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緊緊圍繞地方重點產業,做到人才發展與區域功能定位、產業布局調整同步謀劃、同步推進,補齊產業升級轉型中的人才短板,促進人才規模、質量、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相協調,進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仍需要廣大領導干部、人才工作者繼續當好人才服務“后勤部長”,為人才提供更多人性化、親情化、定制化服務,不斷營造“近悅遠來”生態。
引進人才只是開始,留住用好人才才是關鍵。人才最看重的是干事平臺、成事機會,要為人才施展才華搭建好舞臺,堅持平臺建設緊跟作用發揮走,積極建設眾創空間、博士后工作站等創新創業平臺,為各類人才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做到黨委、政府搭好臺,凝聚人才唱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