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寧
(福建省南平市水東學校 福建 南平 353000)
深度學習的作業設計應包含前置性與后置性作業。前置性作業在新課內容教學之前。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開展嘗試性學習,一般位于預習單之中,對學生預習的情況進行檢測。而后置性作業則是在學生學習知識之后,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深度學習的深入實施。
1.1 設計開放性的前置性深度作業。在設計此類前置性作業時,應結合學生的興趣和認知特點以及思維習慣,對學生預習的情況進行檢驗。例如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預習教學時,在預習單中給學生設置52×21的題目,A學生的思路是:52=50+2,50×21=1050,2×21=42,1050+42=1092;B生的思路是:21=20+1,52×20=1040,1×52=21,1040+52=1092;C生的思路是采用豎式計算,具體計算的過程是:

從上述三個解題過程來分析,學生沒有拘泥于采取豎式計算方法而解決問題,有乘法分配律,有乘法結合律,雖然C采用的豎式計算過程出現了錯誤,但是具有研究價值,為什么學生將1、5、6分別寫在百位、十位、個位,其中的21中的“2”代表是什么?能否在比算前估算結果?而這些問題均是留在課堂上進行解答,將錯誤資源利用,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學習和應用。

2.1 基礎性作業的設計。在設計基礎性的作業時,應始終秉承減量提質的根本原則,對基本概念和公式定理以及方法技能與數學思想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此類作業是所有學生都要完成的作業,鞏固和強化當堂所學的知識。
2.2 實踐性作業的設計。實踐性作業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學生在生活情境下,應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實現學習和生活得到有效鏈接,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實踐性作業的設計,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技能方法促進實際生活問題的解決。在設計過程中,既要立意鮮明,明確設計目的,又要彰顯設計的驅動型,包含學生完成作業任務所需的知識技能,結合生活實際問題和情境而幫助學生靈活運用知識,也采取提供學習單和小組討論任務表的方式作為學習支架,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例如在學習折線統計圖的知識之后,讓學生對生活中的有關情況進行統計,用折線統計圖將其展示出來,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
2.3 跨學科作業的設計。跨學科作業作業是將數學學科作為主體,以STEM理念為指導,融入多學科的知識,讓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在STEM項目中得到鍛煉。例如在學習圓的知識之后,設計套圈的STEM作業,讓學生自主制作鐵圈,對鐵絲長度進行計算后,采取長度不同的多個鐵圈玩套圈游戲,結合實際對鐵圈的周長、形狀等進行計算,強化學生對其的認知,在STEM項目中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學習和應用。
綜上所述,深度學習原則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應注重前置性與后置性作業的設計,且與學生的實際結合,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與應用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