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元芬
(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實驗幼兒園 貴州 江口 554400)
《指南》中指出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們需要給幼兒提供寬松、自由的語言環境,提供充足的語言材料作為支持,使幼兒敢說、想說。語言區材料投放是給幼兒的語言習得提供客觀條件,通過語言情境、區域游戲,引發幼兒的聯想和行動,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深度學習旨在培養幼兒整合、建構、遷移、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幼兒語言教育活動中應用深度學習策略,我們需要有針對性的規劃材料投放方案,以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
1.1 明確圖書擺放與借閱規則。深度學習的一大重要意義就是讓幼兒學有所獲,在圖書擺放規則和種類劃分中,只引導幼兒從淺層閱讀到深層閱讀的一個過程。語言區的圖書擺放要整齊、分類明確,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圖書使用和擺放習慣。
1.2 提供符合幼兒認知水平的、多樣化的圖書。為了引導幼兒深度閱讀,我們在投放圖書材料的過程中,應該選擇能夠吸引幼兒注意力的圖書素材,角色種類多樣、內容豐富,符合幼兒的思維水平和認知能力,讓幼兒能夠在閱讀圖書的過程中獲得有效信息,嘗試構建完整的故事情節。此外,圖書要定期更新,帶給幼兒新鮮感[1]。
1.3 師幼共同參與繪本海報制作。搭建情境支架,讓幼兒成為故事講述的主體,或者成為圖書推薦官,根據自己想要推薦的圖書制作海報,展示故事梗概。這樣的活動可以激發幼兒的分享欲、交流欲,引導幼兒在閱讀中獲得樂趣。
2.1 可以依據圖書內容或者由教師提供情境支架,讓幼兒參與情景劇表演。表演情境的選擇是教師基于對幼兒的觀察和深入了解基礎上,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主題內容,表演需要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然,也鼓勵幼兒改編或者續編故事情節,實現深度學習目標。
2.2 情景劇表演過程中投放幼兒熟悉的材料。幼兒區域活動材料可以源于生活、廢舊物品和其它半成品,幼兒才應用材料的過程中可以實現經驗遷移,樹立生活化意識,發展幼兒的社會性,提高其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2]。
2.3 幼兒表演過程中教師要給幼兒提供充足的自主空間,不能要求幼兒生硬記背臺詞,而是要尊重幼兒,站在幼兒視角解讀其精神世界,給幼兒提供自主操作和合理想象的空間,促進深度學習。
3.1 引導幼兒自制連環畫。深度學習是發展幼兒高潔思維的過程,深度學習需要豐富的材料支持,自制材料給幼兒提供了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創新操作的機會,對幼兒的合作學習、語言交際均有促進作用。自制材料給幼兒提供了符合適宜的“自留地”,幼兒可以嘗試自主繪制繪本圖書,然后教師把這些素材擺放在語言區域,讓幼兒之間相互交流、表達自我[3]。
3.2 激發幼兒的交流興趣。深度學習過程需要幼兒的思維參與,不僅僅停留在機械操作上。思維過程具有隱性特點,因此幼兒教師在推動深度學習的過程中,要借助提出挑戰、引導幼兒自主表達和給幼兒提供創造學習的空間等支架行為,使幼兒的思維過程得以顯現。在幼兒自制連環畫之后,我們可以借助作品展示、經驗分享的環節,讓幼兒嘗試以自己的語言完整表述故事,鍛煉幼兒以完整的語句和合適的詞語進行語言表達的能力。由于幼兒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反復被強調規范使用語言,因此,潛移默化中語言使用技巧和規則得到滲透,也利于提高幼兒語言表達的自信心。
綜上,語言區域的活動材料投放關系著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水平,在投放材料的過程中要基于幼兒的語言能力培養需求,關注其思維特點、語言能力基礎和興趣特點,平時的教育工作中密切觀察幼兒,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教育方案,使語言材料的價值最大化。深度學習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更高層次、更全面的發展,幼兒語言教育活動中應用深度學習策略,符合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需求,但是我們在語言區材料投放環節還要進一步做出深入思考,以提高區域活動材料的應用效率,避免造成資源浪費、避免降低材料應用效率。本研究提出的教學思路和教育觀點,均是筆者在從事幼教工作中悉心總結出來的,希望有實際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