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媛,劉敏
(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875)
隨著知識社會的發展,世界主要國家的經濟增長模式逐漸由資本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過渡。作為創造新知識、將知識轉換為生產力的主要場所,研究型大學及其科研組織肩負著提升國家科技創新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使命。21世紀以來,法國政府一直致力于大學科研組織評估改革,旨在通過完善科研組織評估機制,提高大學科研組織的資源使用效率和科研生產力,建設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提高法國高等教育與科研的國際影響力,從而增強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
法國大學科研組織評估改革由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內部因素主要指法國高等教育與科研體制存在的種種弊端,外部因素主要指高等教育全球化趨勢下國際大學排名的興起。
雖然法國的科研創新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但直到21世紀初,大學對國家科研的貢獻卻微乎其微。一方面,“雙軌制”影響下的高等教育體制與科研體制之間存在壁壘;另一方面,科研評估體系復雜混亂、效率不高。
1.“雙軌制”影響下的制度性壁壘
直到21世紀初,“雙軌制”一直是法國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的突出特點,即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長期分離。大學與科研機構的聯系松散,缺少科研合作的觀念意識和制度保障,導致科研資源利用率低下,科研生產力有待提高。
一方面,以“綜合性大學”和“大學?!睘橹鞯母叩冉逃龣C構是教學型組織,主要承擔教學工作,很少進行科學研究。綜合性大學以教學為主,教授理論知識,忽略市場需求,缺乏知識成果轉化能力;“大學校”以培養實踐性、專業性的精英人才為己任,注重實用性知識,與就業市場聯系緊密,但理論性不足,不進行學術研究,幾乎不提供博士研究生教育。因此,法國大學并不重視科學研究和科研創新人才的培養,沒有將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提高大學科研創新能力的推動力,致使大學的科研能力不強。另一方面,在法國科學研究的“重鎮”不是大學而是國家科研機構,國家科研機構集中了國家最頂尖的學術人員和最先進的基礎設施,掌握著國家科技創新脈搏。然而,科研機構與大學的聯系十分松散,兩者各自為政。
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雙軌制”的種種弊端逐漸顯現,激起國家科研機構和大學的強烈不滿。一方面,法國政府的科研經費撥款下降,但國家科研機構的科研任務卻與日俱增,導致科研人員的科研創新積極性不高,科研機構逐漸無力獨自承擔國家大部分的科研任務,不得不將一部分科研任務分散給大學。另一方面,大學教師面對突如其來的科研壓力準備不足,并產生了抗拒、排斥心理。在物質資源方面,大學的科研條件無法滿足前沿性的學術研究工作,經費匱乏,儀器設備簡陋;在人力資源方面,20世紀末的高等教育入學潮,迫使法國政府將大學教師的法定年課時量從128小時提高到192小時[1],導致大學教師不得不承擔更多的教學和行政工作,難以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當中,科研活力和科研生產力較低。大學教師的科研工作強度與日俱增,但其科研質量和科研效率卻缺乏制度性保障,造成了大量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浪費。究其原因,長期缺少一個協調統一、運行高效的大學科研組織評估體系是關鍵所在。
2.混亂、低效的科研評估體系
按照類型劃分,法國大學科研組織大致分為三種:一是大學與國家科研中心簽訂合同、聯合管理的“混合科研單位”,它由科研單位委員會管理,擁有國家科研中心的標識和編號,其組織成員包括國家科研中心研究員、大學教師和外聘專家;二是大學與其他國家科研機構(包括國家農業研究院、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國家信息與自動化研究院等)簽訂合同、共同管理的科研組織;三是大學獨自管理、經費來源單一的“獨立團隊”。由于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選擇與大學進行科研合作,將科研組織建立在大學內部,與大學共同管理、共享資源,因此,大學科研組織在接受科研評估時存在一些問題。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同一所大學中的不同科研組織需要接受不同科研機構的評估,而國家科研機構都有自己獨特的評估方式和評估標準,使大學難以統籌科研組織的評估工作,造成了科研管理混亂、運行效率低下、科研項目重復性高、科研資源浪費等問題。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加速了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使世界各國大學的可比性和趨同性日益增強,國際大學排名廣受關注。從“QS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名”“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等幾大權威排行榜來看,科學研究所占比重最大。“QS世界大學排名”涉及科研的比重達到60%,即學術領域同行評價占40%、師均被引占20%。[2]“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名”涉及科研的比重達到67.5%,即科研占30%、被引次數占30%、國際視野①包括國際國內師生比(2.5%)、國際國內教師比(2.5%)、含(至少一個)國際合作者的論文比(2.5%)。占7.5%。[3]“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涉及科研的比重更是高達80%,即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教師折合數占20%、高被引學者占20%、研究成果占40%。[4]雖然法國是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但法國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中表現不佳,逐漸被盎格魯-撒克遜體系的研究型大學甩在身后。大學能見度和影響力的不足引起了法國政府和學術界的擔憂。
2004年1月7日,法國150位學術界領袖發起了“拯救科研”的倡議,數萬名科研人員響應號召,要求政府改革國家科研體制,打破制度性壁壘,進一步強化大學與科研機構之間的聯系,提高大學的科研參與度和貢獻率,建立符合國際科研發展規律的科研評估體系,從而提高整個國家的科研資源使用效率和科研創新活力。[5]由此,“大學搞科研”第一次被置于國家科研戰略的核心位置。[6]那么,法國政府是如何提高大學科研能力的?顯然,科研組織評估改革是其主要抓手之一。
近年來,法國政府主要通過以下三項措施,不斷深化大學科研組織評估改革:一是調整大學科研組織評估機構的運行方式;二是完善科學、客觀的組織評估方式;三是建立清晰明確、多樣化的評估標準。
2013年,法國奧朗德政府成立新的高等教育、科研與創新部(簡稱“高教部”),掀起了新一輪的高等教育與科研改革。時任高教部部長熱納維埃夫·菲奧拉佐(Genevière Fioraso)在大學校長聯席會上表示:“法國應當建立一個運行程序簡單的評估機構,建立一個更加科學透明的評估體系?!盵7]同年,法國政府頒布《高等教育與科研法》,宣布建立科研與高等教育評估高級委員會(簡稱“高級委員會”),負責法國大學及大學科研組織的評估工作,旨在增強組織評估的科學性和透明度,提高組織評估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使組織評估成為大學制定科研戰略規劃、科研組織申請科研項目的重要依據,發揮評估的政策工具性作用。
高級委員會是獨立的、第三方的學術性行政管理機構,有權獨立開展評估活動,自行負責組織內部的管理工作,不需要對任何政府權力機關或利益相關者負責。法律規定,高級委員會主要承擔以下職責:一是評估法國高等教育機構、科研機構、科研合作基金會、國家科研署的運行情況;二是根據高等教育機構的要求,評估高等教育機構下設的基層科研組織;三是對其他評估機構的評估程序進行認定①法國存在大量由高等教育機構和科研院所共同管理的基層科研組織,這些基層科研組織雖然設在高等教育機構內部,但卻由相關的科研院所負責進行評估。;四是評估高等教育機構的教學與學位授予資格,保證大學生能有效參與到教學評估當中;五是評估教職工與研究人員是否按照法律要求履行職責,是否能傳播科學、技術與工業文化;六是參與歐洲或國際合作評估項目,評估國外高等教育與科研機構。
法國大學科研組織的評估方式由科研組織的“自我評估”和高級委員會的“外部評估”兩部分組成,包括組織自評、評估小組考察與反饋三個主要步驟。首先,大學科研組織需要按照高級委員會的要求提交自我評估表,介紹組織的“基本情況”“科研成果和成就”“科研組織對‘以科研促進教學’的貢獻”“科研戰略規劃”等;其次,高級委員會將本著“外部、獨立、同行、透明”的原則,按照學科邏輯設立不同的評估小組,委派評估小組對科研組織進行實地考察,并同受評組織的一些學術人員、行政管理人員、外部合作者等進行訪談,深入了解組織的實際運行情況。每個評估小組由該領域的專家學者構成,需要根據“學術成果和學術質量,學術聲望和學術吸引力,與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互動,大學科研組織和組織生活,科研對教學的貢獻,科研合同中的科研戰略和科研前景”等六大評估標準,撰寫評估報告,并將評估報告反饋給受評組織和高級委員會。
在評估標準方面,高級委員會以《高等教育與科研法》為依據,建立了“科研組織評估框架”(簡稱“框架”),并將“框架”作為評估大學科研組織的主要依據?!翱蚣堋敝饕扇椩u估標準、一系列的可觀事實和質量指標組成。高級委員會每年都會對“框架”進行調整,使“框架”更加適應不同類型、不同學科的科研工作。另外,由于人文社科類組織和理工類組織之間存在差異,跨學科科研組織與單一學科科研組織之間也存在差異,因此,高級委員會允許評估小組根據受評組織的性質特點、研究對象和研究成果等,適當將“框架”中的條目模塊化而非指標化,靈活采用更加符合學科科研特點的評價標準??傮w來看,近幾年的“框架”主要包括“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的價值、科研組織的日常生活與管理、未來五年的科研計劃”等三項標準,具體內容如下:
標準一考查的是科研工作與知識生產之間的關聯程度、科研工作對提高學術吸引力的促進作用、科研工作與環境的互動作用、科研與教學的關聯程度。針對科研工作的評估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科研合作項目的構成,科研成果的原創性與質量,科研成果在國內外學術共同體中的認可度、貢獻度和影響力;二是科研成果對經濟、社會、文化與健康等方面的貢獻度和影響力。針對教學的評估主要包括科研組織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投入度(如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指導)、以教學為目標的科研創新成果等。[8]標準二考查的是科研組織的日常運作,包括“組織管理和運行模式”“男女平等原則”“學術工作的公正性”等要素。[9]標準三考查的是科研組織的科研規劃,由“是否有服務于國家科研政策的戰略規劃”“科研戰略是否合理”等要素組成(見表1)。[10]

表1 三項標準的可觀事實與質量指標
在完成實地評估后,評估小組需要按照“框架”為受評組織撰寫評估報告,并將評估報告反饋給受評組織,使評估報告成為組織確定未來發展規劃、完善人員結構和科研項目結構的重要參考。評估報告一般涉及受評組織的組織構成以及學術研究工作的主要特點。值得注意的是,評估報告的呈現形式體現了質性評估的特點,因為法國大學科研組織的評估不以量化指標為導向,而是更加看重學術研究的質量和原創性,關注科研成果能否融入地區、國家乃至歐洲整體的科研戰略,能否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能否推動公民社會的進步。例如,斯特拉斯堡大學“歐洲的社會、行動者與政府實驗室”(Sociétés, Acteurs, Gouvernementen Europe,簡稱“Sage實驗室”)和里昂大學“行動、話語、政治與經濟思想實驗室”(Action, Discours,Pensée Politique et économique, 簡稱“Triangle實驗室”)的評估報告充分體現了法國大學科研組織評估報告的整體特點及其側重點。①這兩個實驗室是法國人文社科領域科研組織的杰出代表。
“Sage實驗室”建立了清晰明確的科研項目結構,研究內容涵蓋社會學、地理學、法學、歷史學、人口學、政治科學等諸多學科,有利于組織成員發揮各自的能力優勢,開展跨學科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實驗室在歐洲政治社會學、人口學、城市社會學、環境健康法與歷史等領域的研究在國家乃至國際范圍內廣受認可,創造了許多高質量的學術成果。由于科研項目內容豐富、跨學科性強,因此組織成員具有很強的學術主動性和創造性。由于斯特拉斯堡是許多歐洲機構的所在地,因此,“Sage實驗室”不僅能夠扎根地方、解決地方復雜的社會發展問題,也吸引了一大批來自歐洲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研究員和博士。大量青年學者的加入大大提高了組織的學術活力,為當代歐洲社會問題的解決貢獻力量。另外,實驗室將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教師能夠在研究中教學、在教學中研究。
與此同時,評估小組指出,“Sage實驗室”雖然科研優勢明顯,但同樣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實驗室由于科研方向較多、涉及領域較廣,因此需要注意課題項目的融合性和協調性,使科研工作更加扎實;實驗室大量的研究員與院系組織聯系較少;實驗室對人文社科類研究投入力度不足,經費有限;學術人員對實驗室內部管理工作的參與度不足,與管理人員的溝通較少。[11]
“Triangle實驗室”的科研戰略以卓越性、國際性、原創性為導向,以知名學術期刊為基準,拓寬國際合作和交流渠道,強調生產多元化的原創性知識成果。實驗室專注于公共政策、政治社會學、政治思想等領域的研究,因此其科研項目結構具有很強的統一性和協調性。在科研策略的引導下,實驗室利用科學合理的科研項目結構,生產了許多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在國家乃至世界學術共同體內廣受認可,如“中法兩國的后西方社會學與實踐科學”課題組在中國的社會學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實驗室憑借強大的學術聲望和影響力,吸引了大批國內知名學者,并逐漸將研究領域拓展至教育政策學、健康政策學、數字人文科學等,為政治科學、政治哲學、經濟思想研究、文化研究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奠定了基礎。另外,該實驗室十分重視人才培養工作,為博士研究生成立了專門的科研團隊和青年學者交流平臺,旨在推動博士研究生、教師、研究員的交流與合作。而且許多實驗室成員同時擔任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的授課工作,充分體現了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學術理念。
但是評估小組認為“Triangle實驗室”同時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盡管科研領域范圍寬泛,但該實驗室難以吸引青年研究員和國際學者的加入,導致人員配置結構老化;二是青年學者研究團隊數量較多、過于分散,制度設計存在形式化問題;三是科研項目結構完整,但融合性不足,如“政治哲學與經濟哲學”與“語言與政治思想”之間、“經濟思想史”與“經濟、政治哲學”之間存在重復部分。因此,該實驗室在未來應當進一步完善科研項目結構,加強科研團隊間的協調性,實現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進一步明確科研項目的內容,為團隊合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真正實現跨學科的學術研究。[12]
近年來,法國政府不斷深化大學科研組織評估改革,力圖使組織評估發揮“指揮棒”的作用,引導大學科研的發展方向,使學術研究服務于國家科研戰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梢哉f,組織評估對科研組織和學者個人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首先,科研組織評估標準更加注重科研組織的整體性和協調性,突出科研組織和科研項目的跨學科性。因此,評估在一定程度上使科研組織更加關注地方、國家乃至歐洲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并且以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為導向,為社會中的環境問題、移民問題、文化沖突問題等建言獻策。畢竟,在現實生活中,經濟問題往往不只是經濟問題,也可能會涉及政治、歷史和文化問題??蒲薪M織評估標準對于跨學科科研項目的偏好,有利于促進學科之間和學者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實現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推動新的創新點的產生。其次,科研組織評估改變了一刀切的經費分配方式,以差異性公平代替平均主義。法國政府通過“標簽化”的管理方式,刺激大學科研組織為稀缺資源展開競爭,將研究經費向“卓越實驗室”傾斜,從而激發組織的學術創造力和科研效率,引導組織制定更加符合國家科研戰略的科研計劃和課題項目。集中化的科研經費分配方式使卓越的科研組織能夠獲得更多的經費支持,有利于打造卓越的科研環境,吸引更多國際頂尖的研究者,開展前沿性的學術研究工作,從而生產出原創性的科研成果,提高科研組織的學術聲譽和國際影響力。
從評估報告來看,法國大學科研組織的評估更加關注科研成果的質量、創新性和應用性,注重科研成果的內容而非數量,尊重各個學科的學術研究特點和社會影響力,沒有一味地追求發文量??蒲薪M織在新聞媒體、電視訪談、社會辯論等社會服務活動中的作用也成為衡量其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標。另外,質性評估的評估報告有利于科研組織進行準確的自我定位,發現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并依據評估報告進行自我反思。
但同時法國大學科研組織評估也遭受到一定的質疑。其一,對于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者而言,科研組織的評估方式與評估標準并不符合人文社科類學術研究的傳統和特點??蒲薪M織評估強調無學科界限的科研合作,但“共同制定科研規劃、分工協作”顯然不符合文科學者獨立的、沉思式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習慣。[13]另外,評估越來越強調國際化,重視學術成果的國際性,這與強調本土性、背景性知識的文科學術團體的理念相悖?!拔膶W教授通常會對組織管理、學術合作形式等問題提出異議,但這些問題在理科學者身上卻并不常見?!盵14]其二,跨學科的科研組織通常以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為導向,并不存在統一的學術標準。因此,評估小組很難準確界定各學科學者的實際貢獻度。另外,偏重于實用性價值的科研評估理念更加強調科研成果的實用性,使科研經費更容易集中到應用型學科領域,而規模小、偏重理論研究的文科類科研組織逐漸會被邊緣化。
科研組織評估的對象是科研組織而非學者個人,因此科研組織評估對學者個人的影響十分有限。首先,學者個人的職稱晉升和等級評定由國家大學委員會負責,與科研組織的評估結果并無關聯??蒲薪M織評估和學者的個人評估幾乎平行運作,雙方之間沒有直接聯系。也就是說,科研組織的學術能力和組織聲譽并不直接與學者個人的職稱考核掛鉤。
其次,在制度方面,法國大學教師是國家公務員,職稱晉升、工資發放均按公務員標準統一進行。因此,大學管理部門和科研組織負責人只有權調整組織結構,但無權強制要求大學教師發表更多的科研成果,更無權決定教師個人的去留。無論有無科研成果,大學教師都屬于公務員編制,享受公務員的身份地位和基本保障。這一制度性保護傘無疑為學者營造了相對寬松的學術環境,免除了學者的后顧之憂,有利于學者開展時間跨度更長、不確定性因素更大的學術研究。然而,穩定的“鐵飯碗”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學者的職業懈怠,使一些學者不愿參與準市場化的競爭體制,削弱了學者個人乃至學術共同體的科研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