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娟
(西安絲綢之路文化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710075)
目前,植物設計師已經越來越多地從景觀方案設計階段開始參與項目,而不再僅僅是到施工圖階段才按照方案設計理念完成施工圖繪制,這樣可以更好地從前期把控項目落地性。
在景觀方案階段的植物設計,更多的是定植物整體的種植風格和重要區域擬選用的植被類型以及關鍵節點的骨干樹種,以便更詳盡的表達設計主題,同時便于前期與業主溝通和指導后期的施工圖繪制。因此,植物方案設計同景觀方案主旨需緊密相連,進一步體現景觀方案的設計思想,而不能再是千篇一律的“春花、夏蔭、秋色、冬骨”,這個大原則并沒有錯,但是怎么根據不同的項目特點,挖掘和形成每個項目自己的特色和記憶點,是我們討論的方向。
設計而言,境界為上,無則言情懷,再無則談策略,全無則論功能。
適用于臨時改造或道路項目,對場地的使用要求不強,更多以觀賞性為主,那么起到相應的功能作用即可。
案例:某道路綠化方案設計(節選)
植物設計主題:三類速度體驗下的綠化設計——以人為本,考量不同速度下人的不同動態視覺感受,充分發揮植物空間特性、視覺特性。
主要設計范圍為中央2m綠化帶和兩側5m側分帶。本案在綠化設計中運用人性化設計理念,主要考慮從車行的動態視覺觀賞角度出發,打造科學豐富的道路景觀空間。在設計階段結合人的生理及心理特點、車行速度等因素,從植物的體量、質地、色彩視覺特性上出發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充分發揮植物空間特性和視覺特性。其他生態功能比如固碳釋氧、滯塵降噪能力同樹種品種和配置方式的關系,以及植物本身的生態保健功能,也是我們可以發掘運用的方向。
本案中引用的相關理論來自:基于駕駛人視覺特性的公路景觀設計研究(徐志修、彭輝.2008);視覺特性對營造植物景觀空間的影響(林晶、李岳.2007)。
方案文本中照片源自網絡
這種情況適用于景觀方案定位上有明確的分區,對個分區的功能也有相應的要求。植物則是在滿足各分區功能的前提下,結合景觀布局,優化各區域植物配置重點。
案例一:某公園概念方案設計綠化部分(節選)

植物設計主題:空間轉換,時間綠廊
空間是時間的容器,開敞、閉合、半私密空間的轉換的過程中,也伴隨著時間的流逝。
打破傳統的單純以規則式配置或者自然式配置著手的方法,從整體考量,從植物自身出發,建立滿足需要、符合場地氣質,提升景觀品質的植物配置體系。以時間綠廊串聯各個景觀空間,形成上層綠廊下層穿行的空間體驗。功能節點區域布置上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植物配置結合場地特質形成不同的分區,每個區有特色的主題樹種,比如時間綠廊——林蔭大喬為白蠟、銀杏,色帶為宿根類花卉;霜楓流燈——主題樹種為五角楓、紫葉李、欒樹(欒樹被稱為燈籠樹);芳香雅韻——以木犀科開花芳香植物為主,如桂花、丁香、連翹、迎春等等。
案例二:某地標公園項目景觀方案設計綠化部分(節選)
2.2.1 綠化設計思路:整體以生態為基底,局部精致風格進行打造,營造豐富的植物層次。大的空間環境上以草坪和大樹為主,同時按照整體河道秋彩的定位,梳理并增加秋色葉植物。

從面、線、點整體考量綠化效果:
a.宏觀上梳理大空間,中觀上注意騎行、人行的動態空間變換感受。
b.微觀上著重人的停留點、視線點、景觀節點的氛圍營造,植物層次上更加豐富、細膩。
2.2.2 綠化風格控制要點。中央會客廣場區域:透而不敞;會展草坪公園區域:簡約清爽;會議藝術公園區域:行云流水;濱河休閑區域:舒朗開闊,自然生態。

下面以中央會客廣場區域為例來做具體說明:


結合廣場形式采用陣列式栽植,形成整齊劃一的氣勢,中景著重水岸線植物氛圍的塑造,背景林部分植物要疏密有致,樹種選擇上可同前廣場區域相一致,形成呼應。前、中、后三層相互結合、滲透,形成會議中心望向河道的軸線式透景線。
秋色葉期數據來源:西安秋季色葉植物物候圖譜構建及觀賞性評價(李淑娟.2013)

我們設計的場景希望是有溫度的,能為使用它的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能有片刻的啟迪。
案例:某景觀橋周邊環境提升
景觀橋定位:我家門口的橋——有趣的橋,有故事的橋
本案周邊以居住區為主,項目中的景觀橋為日常通行橋。旨在通過景觀方案設計,打造標志性的打卡點,希望周邊居民上學、升學、結婚等等有意義的人生階段都能在這里拍照留念,成為附近居民人生中的一個有意義的地點。


植物設計上則配合景觀方案的主題,營造簡潔宜人的“橋邊的大樹”主題,選擇鄉土大樹皂莢作為主景樹,地被采用色彩明快、線條柔美的觀賞草為主,結合綠籬、宿根花卉與整體河道自然生態的設計風格相得益彰。
以上討論的植物方案設計的出發點和方式,以筆者自己參與的項目為例,受篇幅所限,難免有表達不充分之處,還是希望能對植物方案設計思路起到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