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龍
齊齊哈爾大學 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應在啟發拓展創新思維、培養強化創新能力、識別甄選創業機會、組建優化創業團隊、獲取整合創業資源、管理運營創業活動、識別規避創業風險等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基本的理論普及。現實中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層出不窮、包羅萬象,對它們進行考察并將其中一部分加工為教學案例,可為理論教學提供有力支撐;但也因現實中此類活動極其龐雜,依據什么從中選取適用于教學的案例,對教師而言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已有學者對創新創業教學案例的選取原則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王占仁指出,“廣譜式”創業教育在案例選材時要定位于創業精神的培養,避免“一例通教”,并注意“就地就近”選材。[1]邊社輝等認為,創業教育選取案例應堅持本土化,并體現時效性、系統性和風險性。[2]王源提出,創業教育中案例的選擇要依據課程學習目標而定:在以創業意識為主題的課程中,案例應以宏觀的勵志類事例為主;在以創業知識為主題的課程中,案例選擇應相對具體,注重細節描述。[3]結合其他研究,可發現當前對創新創業教育中案例選取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創業領域,對創新的關注度相對較低;另外,多數學者是以在課堂中運用案例教學法為前提,再來討論案例如何選取。在此需要指出,本文所說的案例,并不特指那些用于案例教學法的創新創業實例。只要是反映了創新創業活動的事例,不管是用于學生中心取向的各種教學模式,還是用于教師中心取向的直接教學、有意義接受學習,都屬于本文探討的案例范疇。本文也不想從“原則”的高度探討案例選取,在此僅就選取創新創業教學案例時應當處理好的五個關系提出一些見解。
(一)合理運用課前調查,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已是教育界的共識。但在大學階段的實際教學中,并不重視對學生學習準備情況的了解,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也因此打了折扣。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理論教學中,此類現象也很常見,例如教師在選取素材、案例時常從自身經驗、習慣及喜好出發,較為隨意,并不顧及學生的已有認知。實際上隨著信息獲取的日益便捷,學生群體對于一些社會現象的認識可能比教師個體更為全面,教師不能想當然地認為自己選取的案例會引發學習興趣,或者自己對所選案例的解讀一定會獲得學生的認可。創新創業教育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更應重視對學生學習準備情況的了解,以此為依據展開教學設計,真正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基礎上實現主導。
利用課前調查了解學情,可有效提高教學案例選取的針對性、啟發性,進而更好地協調“主導”與“主體”的關系。通過課前調查,可以確定學生群體中對于某一話題存在的認知盲區,或者學生在某些問題上的意見分歧,教師便可有針對性地選取案例,填補學生的認知空白,或者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審視自己及他人的觀點。例如在進行關于“企業家精神”的教學之前,可通過簡易問卷,讓學生寫出自己了解較多的企業家,再讓學生對自己所寫人物在創新、冒險、合作、敬業、責任等方面的表現進行評價。通過考察學生的回答,可以確定哪些企業家在學生群體中具有較大影響,以及在學生眼中他們是否很好地展現了企業家精神。以此為據,在教學時便可首先選取關注較多、爭議又大的人物與學生進行充分探討,提高了教師主導教學的掌控力;也使學生從自身經驗出發,在原有認知上建構了對企業家及企業家精神的新理解,主體性得以體現。這一操作,比教師從自身認知出發來選取企業家要好得多。當然,受現實的教學條件限制,課前調查應圍繞可能存在較大認知沖突的點展開,不宜面面俱到,而應簡潔明了。
(二)結合學生專業背景,處理好“專業”與“跨界”的關系。本科階段大學生接受特定專業的通識教育,而創新創業教育鼓勵學生投身能發揮個人創造性的行業,并沒有特定的專業取向。因此,從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程度的維度來看,所有可供教師選擇的案例便處在一個從“與專業完全相關”到“與專業完全無關”的連續體上。為了使各門課程最大程度地形成教育合力,創新創業教育應積極向專業教育靠攏,有意識地搜集與學生專業背景相關的案例,更大程度引發學生共鳴,增進其對本專業發展前景的了解與思考,拓寬學生在所學專業領域深耕、創新的思路。由于每學期授課對象的專業背景往往不同,要做到案例與專業相關,就需要教師主動了解授課對象所學專業,關注、選取與之貼合的案例。而與學生所學專業相貼合的案例又可分為三類:一是憑借與學生所學專業相同的知識技能,在本專業領域內做出創新、創業的案例;二是憑借與學生所學專業相同的知識技能,在其他專業領域內做出創新、創業的案例;三是憑借其他專業的知識技能,在學生所學專業的領域內做出創新、創業的案例。第二、三類案例,都涉及了“跨界”。
教學準備中,三類案例都應有所選取。在自身專業領域創新創業的第一類案例自然有助于增進學生對自身專業的認同;憑借扎實專業功力、在專業覆蓋的傳統領域之外獲得成功的第二、三類案例,可以極大地拓寬學生創新創業的思路,極具借鑒意義。如CG畫家“烏合麒麟”以國際時勢為據、通過獨特構思創作的政治諷刺畫在2020年底被外交部發言人引用,其本人也因此成名,從藝術創作領域成功跨入外交戰線,其事跡對于美術、歷史、國際關系等專業的學生都有極大的啟發意義。涉及跨界的創新創業案例,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在某一領域的成功與專業出身并無絕對關系,但與相關領域的專業功底是否扎實密切相關,想要成為一名成功的跨界者,必須要有專業特長,而自身專業的知識技能是最容易獲取、積累的本錢。因此,第二、三類案例還可以增強學生對本專業課程的學習動機,達到“以跨界案例促專業教育”的目的。
(三)回顧歷史、關注當下,處理好“完成時”與“進行時”的關系。已經完成的創新創業活動,是成是敗,其結果已經有明確評價。從結果出發,我們可以回溯單個案例中成功的關鍵,或者找出其失敗的原因,再通過對此類已終結案例的大量考察,便有可能發現偶然性背后隱藏著的必然性,揭示創新創業活動應遵循的基本規律或總結出可供借鑒的經驗教訓。因此,在教學條件受到較多限制的前提下,從提高教學效率的角度出發,已有定論的、屬于“完成時”的創新創業活動應作為案例選擇的主要來源。但對那些尚處于探索、發展階段的創新創業活動,教師應同樣重視挖掘其教育價值,根據需要將其中一些選為教學案例。這些處于“進行時”的創新創業活動,因其與“未來”、“未知”更為相關,更容易引發學習者的好奇和積極思考。
進一步講,更適用于教學的“進行時”案例來源,一是走在科技、文化發展前沿的創新創業活動,二是本校范圍內一些學生正在參與的創新創業競賽項目或實際運營的創業活動。前者具有社會發展前瞻性,學生可以嘗試從它們的持續動態中預測社會發展趨勢,為自己把握創新創業方向提供參考;后者是距離學習者最近的創新創業活動,學習者可以最充分地感知其活動環境,能夠更加敏銳地察覺其中潛藏的活動風險,從而更有根據地分析某些舉措的可取或待改進之處,也更容易在評價、策劃此類活動的過程中增強參與創新創業的自我效能感。
(四)關注創業行為后果,處理好“利”與“義”的關系。單獨對創業而言,社會責任方面的問題需要著重考慮。創業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有效途徑,個人財富的增長是人生價值實現的重要方面,但兩者不能劃等號,因此創業也不應視為純粹的謀利手段。利與義,應是義字當先,創業中的義,就是在創業全過程以遵紀守法為底線,以誠信經營為準則,以社會發展的大局為重。應適當選取那些存在“利義沖突”的案例,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利益取舍,全面認識創業者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此類案例應從正反兩方面選取。一方面,要關注那些在重重困難面前,依然以社會公義為重,為促進國計民生的良性發展而堅守初心、不懈拼搏,最終為人民群眾認可的創業團體;另一方面,要看到那些向貪欲妥協,在增長的業績面前迷失自我,不擇手段撈取利益,危害公眾,最終失去人民支持的創業組織。此處還應注意,任何創業者對利義關系的態度都會隨著時間而變化,應當以全面、動態的眼光考察、評價這些創業主體,特別是在列舉知名創業者、企業家事例的時候,不能用其在商業上的成功“一俊遮百丑”,其在經營中存在的有違社會道義的言行不應被選擇性忽視。例如,2020年11月3日,螞蟻集團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及港交所暫緩上市,聯系此前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馬云在外灘金融峰會上要求放寬金融監管的講話,以及隨后中國銀保監會等部門對該集團高層領導進行監管約談,便可確定這是一個典型的個人、企業之利與大眾、社會之義相沖突的案例。此類案例特別適用于“企業家精神”相關內容的教學,讓學生明白創業者不管取得了多大成就,如果不能將道義堅守到底,一旦把個人、企業私利與社會的公共利益對立起來,見利而忘義,其后續的創業、經營活動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已經樹立起來的光輝形象也會遭到質疑甚至崩塌。
(五)致力促進長遠發展,處理好“創新”與“創業”的關系。顧名思義,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要從創新與創業兩大方面對大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啟發和實踐上的指導。然而在現實的創新創業教育中,與創新有關的內容通常集中出現在課程的開篇階段,而絕大部分課時被與創業有關的內容占據。的確,創業與實現價值、獲得回報的聯系更為密切,從創業的各個環節出發,運用案例加深學生對商機選擇、團隊優化、資源整合、運營管理、風險控制等方面的理解是合理且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對創新有所忽視。創新可以進一步發掘產品、技術、市場等方面的潛力,能夠為創業者實施超前于其他競爭者的創業行動提供支點,是高質量創業的先導。正如在人力物力方面加大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短期內可能見不到什么顯著回報,但這并不意味著相關投入打了水漂,其效果會在較長時間跨度內釋放出來并產生深遠影響,基礎科學取得的突破會帶動一系列技術層面的進步。同樣,給創新更多關注,利用多種方式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會夯實他們參與高質量創業的基礎,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更有益處。
因此,在創新創業教學中不應把創新置于創業的從屬地位,而應選取大量有助于強化學生創新性思維的案例,結合案例進行腦激勵法、分合法、自由聯想技術等方面的訓練,引導學生克服反應定勢與功能固著,增強其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當然,在選取用于創新訓練的案例時,仍要兼顧之前提到的幾類關系,做到提前了解學情、向所學專業靠攏、關注發展進程并體現社會責任。例如,目前還沒有應對微塑料污染的成熟技術,在掌握學生對此類污染的認知情況之后,可展示不同情境下與之相關的案例,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專業知識技能,思考以打破常規的方式降低微塑料污染危害的可能手段,材料、工程、地理、農業、食品甚至新聞等專業的學生都可對此提出獨到見解并給他人帶來啟發。同樣,在創業活動尚不能觸及的其他領域,教學中要尤其重視與之相關的創新案例。
綜上可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教師在教學準備階段應全面考慮教學內容的適用性,選取的創新創業案例,要促進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兩大作用的實現,要更新教學對象對所學專業應用情景的認知,要在總結經驗規律的同時關注當下,要引導學生在私利與公義之間做出正確抉擇,要體現創新在高質量創業活動中起到的基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