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強 吳迪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目標)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中央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恒心來推動和落實。“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基礎期和窗口期。
“十四五”時期我國應通過科學研究,制定積極有效的政策和行動方案,加強“十四五”能源、氣候、環境規劃的協調實施,繼續強化實施能源強度控制與化石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的“雙控”目標,減少煤炭消費,控制石油消費,推動全社會二氧化碳排放提前達峰,為落實“雙碳”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強化“雙控”目標,力爭二氧化碳排放提前達峰
“十三五”時期我國煤炭生產與消費進入平臺期,非化石能源增量消費加速,促使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率放緩,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空氣質量治理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我們預期“十四五”時期經濟增速將維持在5.5%-6%之間,平均增速達5.8%。我們建議,“十四五”時期應將能源消費總量和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分別控制在55億噸標煤、43億噸標煤以內,力爭碳排放強度和能耗強度分別下降20%和15%以上,助力我國實現二氧化碳排放于“十四五”時期提前達峰。
抑制煤炭消費反彈,推動煤炭消費下降
針對“十四五”能源規劃,要突破煤炭是主體能源的心理防線,將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從2020年的56.8%下降至2025年的48%。這其中,嚴控煤電項目和散煤治理是關鍵?!笆奈濉睍r期中央有關部門應收回地方省市煤電項目的核準權,除技術儲備和示范工程項目外,不再核準新的商用煤電機組,并加速淘汰落后煤電機組,實現煤電裝機容量、耗煤量和電力行業碳排放量的“三達峰”,即分別為11.5億千瓦、13.8億噸標準煤和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以內。在“十三五”時期削減散煤2億噸的基礎上,加大散煤治理力度,在“十四五”時期力爭繼續削減散煤2.5億噸,助力2030年散煤消費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推動工業部門綠色低碳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
在工業部門,依次對產能過剩的行業開展新一輪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控制產能的盲目擴張和產量過快增長,實現國際高水平的“中國制造2025”目標。持續降低單位產品能耗和碳排放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實施工業部門和能源生產部門的信息化、數字化,提高效率,降低排放。
各行業要加快達峰步伐。推動鋼鐵行業和有色金屬行業碳排放于2025年達峰,防范有色金屬原材料的價格炒作;推動水泥行業碳排放于2023年左右達峰,在生產配料和工藝流程環節上持續改進,減少水泥行業工藝過程中自身的碳排放;嚴控煤化工行業的沖動發展,金融部門退出煤制油、煤制氣等能源轉換項目,推動煤化工行業于“十四五”中期實現碳達峰。
控制石油消費,加速發展清潔能源
在交通部門,加快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將政府原定的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在新車市場上占比20%的目標提升至27%;在化工部門提質增效,從消費和生產兩端入手促進塑料的減量與替代;在其他部門,針對量大面廣的柴油發動機設備,制定油耗和污染物排放標準。從總體上促進石油消費于2025年達峰,峰值控制在7.32億噸左右。
加速可再生能源對煤炭的減量和替代,將天然氣消費總量和占比分別從2020年的約3300億立方米和8.5%提升至2025年的4800億立方米和11.5%。提高天然氣在發電部門的消費量,增加靈活性調峰電源,更好地促進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納。大力部署風光發電,積極開發地熱資源,補足可再生能源供熱利用的短板,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從2020年的15.8%提升至2025年的21.5%。
分解關鍵能源規劃指標和任務,壓實地方責任
從目前掌握的初步數據分析,碳排放已達峰的省市有北京、黑龍江、河南、湖北、吉林、青海、上海、四川等8個;預計浙江、湖南、陜西、貴州、甘肅、廣西、福建、云南、天津、重慶、海南等11個省市將于“十四五”中期達峰;全國經濟總量排名前三位的省份廣東、江蘇、山東碳排放預計將于2025年左右達峰;另外河北、內蒙、山西、新疆、安徽、遼寧、江西、寧夏等8個省份的碳排放預計將于“十五五”時期達峰。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路線圖,地方若積極行動,碳排放達峰會比預期計劃提前。廣東、江蘇和山東都致力于在“十四五”時期實現碳達峰。
“十四五”時期,應積極開展地方示范,有效壓實地方責任。擴大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的區域,積極開展油氣消費的重點省份試點示范工作。在地方有效分解能源強度控制和化石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的“雙控”目標。除設立碳排放強度指標外,在碳排放已達峰的省市,將碳排放總量控制作為約束性指標,未達峰的省市,則作為預期性指標。
實現提前達峰的保障措施
為保障二氧化碳排放提前達峰,在“十四五”時期,我國應加強技術創新,加大技術研發、示范、推廣過程中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促進能源、氣候、環境規劃的銜接與協調,促進多維政策體系的高度促進和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推動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增加氣候變化、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部門的管理權限和資金支持,以應對“雙碳”目標對我國公共治理、能源體制以及能源管理提出的挑戰;制定金融、投資和財稅激勵政策,將化石能源外部成本內部化,降低可再生能源的綠色溢價;加強國際合作,借鑒和吸收國際上能源轉型和碳減排的經驗和教訓,促進包容性可持續發展。
總之,“十四五”時期我國應研究和制定積極有效的政策和行動方案,支持綠色投資、技術創新和建立完善的新經濟增長機制,做好區域、省、市層面的煤控與油控示范推廣,助力我國盡快擺脫煤炭依賴、跨越石油時代、奔向新能源電氣化的未來。
(本文為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的初步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