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忠
本文認真學習和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智慧型教師成長要有“四個智慧”中的“生活智慧”講話精神,結合實際,闡述校長在這方面培養教師隊伍的工作思考和體會。
一、請別假裝生活
有位老師問我:校長,我想寫“請別假裝生活”的社會生活評論,可以嗎?怎么不可以呢!但細想一下,我感觸挺深,聯想頗多,繼爾怦然心動,久久拂之不去。什么是“假裝生活”?不就是看似在忙著自己的生活,在認真經營著、盤算著、打理著和享受著自己的小得失、小感情、小心思,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么?其實,很多人的生活狀態,說到底,還不是為了生活而生活,跟著生活走,牽著感覺的手,在“被生活”著。
這位老師是問者無心,可我聽者有意。我想到了,如果我們哪位教師是他說的“假裝生活”一族,這個老師會不會無意識中也在“假裝教育”?比如說,他假裝在教學教研和教改,假裝在備課上課和批閱作業。一言以蔽之,這個老師基本上沒有用心做呀,或者看上去也用心了,在努力工作,但和“假裝生活”一樣,他是看人家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學校要求我做什么、怎么做,我就做什么和怎么做,我保證做得不會差。是的,三年出師,五年入匠,都輕車熟路了,還有什么難的?至于什么教育教學的反思和改革創新,什么“課堂革命”,什么拾遺補缺,查找工作短板,那是學校考慮的事,我是誰呀,操哪門子心?
這樣一想,就發現,和“假裝生活”一樣,“假裝教育”的老師基本上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追求的、喜歡的和自愿奉獻的,更不用說教書育人了。真可謂“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說到底,“假裝教育”,就是對教育缺乏來自內心的真愛,一如對待自己的生活那樣,本質上缺乏愛。這個“缺乏”,并不都是主觀原因所致,更多的原因是對生活和教育還處于懵懂狀態,所以想愛但不會愛,努力愛卻不知道怎么愛和愛它們的什么,確實缺乏愛的能力和本事。但是又因為受到的教育和理智提醒自己,必須愛,所以就這樣愛了。愛還要理由嗎?我們潛意識里都這樣認為。要問“假裝”的根源,是不是在這里?
人的精神成長沒有經歷過煎熬、打磨和淬煉,焉能演繹出精彩動人的成長故事?
二、重視教師“生活教育”的短板
回到教師生活智慧的話題上來。我們學校今天以“80后”和“90后”為主體的教師群體,目前走過的人生道路一般是“三門”,即從家門到上學的校門,再到工作的校門。生活的閱歷和經驗少,是不是如今教師隊伍職業成長建設的一個短板?
再細究一下,我們中的許多教師,還都是“獨生子女”一代,其飲食起居的日常生活料理經驗,以及家務事的動手能力,有“先天”之不足。與兄弟姐妹及他人相處的生活養成教育,也有所缺失。
但是學校教書育人的工作,所面對的是來自社會百業百態人家的孩子,他們帶著不盡相同的生活成長背景來上學,做了我們的學生,我們如何因材施教?這是教師必須面對的職業工作考驗。如果自己的生活閱歷比較欠缺,做一個合格的教師都是問題。
當然,我們生活在互聯網信息化時代,地球都是“村”了,再遙遠的嘰里旮旯兒有一點風吹草動,地球人都知道,我們何愁“孤陋寡聞”呢?有人會這樣想。這又錯了,因為我們把社會生活的觀察和理解都托付于他人,任由他人的見聞感受在我們的頭腦中跑馬,我們能獲得屬于自己的真知么?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須親口嘗一嘗。
由此聯想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古語“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可如今我們的生活場所,是可以通過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來讓人替代自己進行清潔房間的勞作的。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因為我們幾乎所有事情都可以通過花錢購買服務來解決,都不用親力親為了。試問,節省下來的時間和精力都去哪里了?是去搞研究么?是去家訪了么?可能都不是。但因為體現個人親自掌控自己日常生活的操作活動日益遠我們而去,小日子確實輕松自在得犯愁了,我們整天在想:怎么打發時光呢?還有什么好玩的呢?
不知道有多少年輕教師會懂得,為自己親自下廚做飯燒菜,這意味著什么。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未必。這里要問一問,老師們教育學生要熱愛生活,可我們熱愛生活了么,又是怎么熱愛的呢?總得言必行,行必果吧?但誰都明白,教師在日常生活里懶得動手,動輒購買社會服務(如叫外賣),如果自己缺乏這樣具體和瑣屑的生活之愛的操持,生活之愛的靴子怎么落地呢!
如果對如今我們教師群體中彌漫的職業倦怠、焦躁心理、短視行為和“杯水主義”的享樂至上潛意識等,從工作表現上來一次抽絲剝繭、尋根溯源的摸底排查,是不是最終會發現我們對自己生活認知與投入的膚淺和浮躁與之有所關聯呢?
生活是水,從業的精神狀態是船。如果船擱淺了,得從這個水深上找原因。
三、學會生活,是對我們自己好
我們老師必須明白,重視和關心自己的生活智慧問題,是我們教師自己的事情,不是要求大家為誰承擔一個額外任務,也不是校長要“管教”大家,要給大家增加“負擔”和“壓力”,而是給你“減負”,即減去你自身可能存在的“負能量”,希望老師們在職業道路上擦亮眼睛,少走彎路。
如果硬是說學校要“管教”你的生活表現和品位,那是你想多了。但你又必須自己重視起來,你要為自己生活得好、生活得聰明能干和生活得智慧,負起責任來。這樣說,那就不是“管教”,而是對你真誠的關心和愛護了。
因為你的生活狀況和品位的好壞和高低,雖未必直接影響到你的工作表現,但它間接、潛在的影響卻又是真實存在的,尤其會阻礙你成為一名好教師,影響你的人生成功感和成就感。所以,寄希望于我們教師能夠領悟這一點,努力向生活學習,自覺地在自己的生活里鍛煉成長,一如學校對教師崗位學習成長所行使的教育管理那樣,不懈怠,不茍且。
我們對學生的培養,都在恪守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向,為什么對好教師的培養就僅僅局限于工作表現和教育水平?教師教育學生要以立德樹人為重,立德樹人是不是對人的成長全面負責?教師該不該也要對自己提出立德樹人的要求,要活到老,學到老,成長到老?
四、學校要關心年輕教師的全面成長
實話實說,就是因為你做了中小學教師,是教育小孩子立德樹人的,是要為人師表的,是懂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所以,你對自己的生活狀態就不可以茍且,別假裝,別以為與你的工作狀態什么關系都沒有。是的,人的生活狀態不真實,不認真,不用心,那么,工作狀態會好嗎?
有位教師說他剛做老師那年頭,有個學生課堂上很認真地聽他講課,有時不失時機地作心領神會狀,后來發現她其實并沒有真正領悟教師講的課,干嘛裝,還裝得挺像的。當然,她這樣的學生還是挺懂事的,學習用功,也很有禮貌,這就讓你真不知道怎么說她了。
全面建設優良的教師隊伍,學校在關注教師生活教育方面需要反思。我們習慣性的思維總是“直奔主題”,即抓好師德師風教育,抓好教書育人研究,抓好制度管人和育人,僅此而已,效果如何,你懂的。確實,我們校長們要帶好教師隊伍,其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得認真地改一改,變一變了。
是的,如果我們尋根溯源,認真地反思一下我們自身的生活狀態,從此立志,用心地生活,認真地生活,科學地生活,把我們的生活不斷地建設起來,文明起來,健康起來,積極奮發起來,成功感和成就感多起來,還何來什么“職業倦怠”和敬業精業之心不強?
關心和引導教師們從生活的智慧出發,從愛生活、懂生活和會生活的學習鍛煉成長過程中,提高學校好教師隊伍的基本素質、綜合素質,這是我們做校長的需要學習、運用和增長的新時代教育管理新智慧。
校長要想辦法讓教師們明白,努力做一個好教師,是教師們自己的責任,是為自己好。還是那句老話,以人為本,生活是人的全部活動的總和,焉能把8小時上班的工作從生活里割裂出來,僅僅就工作表現和質量談人的成長和進步,談師德師風的建設和發展呢?
知易行難,關鍵在行動,在奮斗。
責任編輯 ?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