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波
兒童的成長和良好的品德教育是分不開的。影響兒童成長的因素太多,而良好的品德是幫助孩子抵御不良影響、保持身心健康的關鍵。特別是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說,他們平時的生活學習缺少家長的監護管理,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引導,更需要品德教育來進行心理和行為的干預。教育工作者要堅守“立德樹人”的使命責任,做好留守兒童的品德教育,為祖國下一代的健康成長護航領路。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品德教育面臨諸多挑戰
由于經濟、工業、農業、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村家庭中夫妻外出打工的情況非常普遍;而留守兒童的數量也在迅速增長。根據相關研究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實際經驗來看,農村留守兒童中存在品德素質問題的情況并不少見,其主要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家庭教育嚴重缺失
小學生的品德教育首先是家長的責任。但在留守家庭中,孩子一般和爺爺奶奶生活,而父母的教育則嚴重缺失。很多家長半年一年才能和孩子短暫地相處一段時間,他們即便發現孩子在道德品行等方面有一些不好的表現也往往會忽略,沒有太嚴厲地進行批評教育。而作為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也會顯得有心無力。很多老人對現在的學校教育、孩子的休閑生活等并不了解,教育理念也已經跟不上時代,甚至會對孩子縱容溺愛。
(二)學校教育力不從心
對于學生的品德教育,學校顯然也是有責任的。但在農村校園中,很多老師對學生的品德教育缺乏充分的重視。當老師發現班級里一些同學的品德存在較大問題的時候,會嘗試去進行一些管理和約束,但當這種做法短期內無法達到良好效果時,老師的耐心也就逐漸消耗殆盡。當然,這也和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教師的工作壓力大有關。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品德教育策略
(一)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是非觀
小學生的心思比較單純,他們對很多事物現象缺乏基本的辨識能力,不知道怎樣是對,怎樣是錯。這種是非觀的欠缺是造成小學生容易被誤導,容易出現品德問題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農村留守學生的品德教育中,做好是非觀念的教育非常重要。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對于一些行為的對錯就有了一個相對理性的判斷標準,再遇到此類問題時,自然就能分析其中的是非利弊,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
(二)融入愛與真情的品德教育引導
光有是非對錯的衡量標準是不夠的,因為我們不能寄希望于小學生能夠有多么理性的態度和認知。很多時候,感性的教育引導也會有良好的品德塑造效果。身在農村的留守兒童,他們缺乏父母的關懷和關愛,有時候會在性格上顯得孤僻、冷漠、自私,或者在品德上出現不良的表現。對于這樣的學生,靠愛與真情去感化會更有效果。我們必須用愛和真感情去感化學生,讓學生心中那份憤怒、那份怨恨、那份報復的沖動等負面情緒被消融掉。我們怎么對孩子,孩子也就會怎樣去對待別人。這是一種愛的傳遞,可以讓學生有更好的品德表現。
(三)加強家校溝通,強化德育管理
對留守兒童的品德教育,需要家庭和學校共同發力。雖然孩子的父母經常不在身邊,但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孩子和父母、家長和學校保持密切溝通還是能做到的。老師可以通過微信群和留守兒童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及時將孩子在校內的表現反饋給家長,以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情況,并及時盡到家庭教育的責任。同時我們要和學生家長做好溝通,讓家長和孩子之間保持親密的互動。這樣孩子在遇到困擾、需要安慰的時候,就可以向家長訴說,獲得幫助和引導,從而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優秀的品德品行。
農村留守兒童的品德教育是一個社會性的話題,更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小學生的品德教育,光靠耳提面命的說教是不行的,我們理應嘗試更豐富多樣的教育路徑。相信在這一系列教育策略的作用下,農村留守兒童會有更好的品德表現。
責任編輯 ?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