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摘 要: 詩歌教學是初中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中學生來說,詩歌內容的學習不僅是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語文審美和詩歌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文學創作過程中,詩歌是極具個人情感的語言表達形式。但是,正是因為包含著豐富的個人情感,學生在學習理解的過程中并不能完全準確地把握其中的情感,這影響了詩歌學習的效果。教師在日常語文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要明晰當前教學現狀,并積極地創新和完善詩歌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對詩歌的學習熱情,提升詩歌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 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策略
一、 引言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在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接觸學習詩歌體裁的內容,不僅可以提升自身的語文知識素養,同時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詩歌鑒賞與審美能力。詩歌中飽含深情的語言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語文學習的語言美也更多更廣地通過詩歌的形式得以展現。可以說,正是詩歌這種具有獨特性的美感造就了語文學科教學的獨特性,賦予了語文課程學習更多的美育價值。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主要困難點在于各種飽含深情的個人情感色彩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理解難度。鑒于此,在授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傳統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教學策略,拉近學生與詩歌之間的距離,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帶動詩歌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 當前語文詩歌教學的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新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和發展,語文課程的教學策略也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各種現代化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的運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帶動著語文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但是在詩歌教學實踐活動中,仍舊存在著一些現實性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
首先,當前詩歌課堂教學中存在著重視朗讀形式、忽略詩歌情感教學的問題。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普及,語文課本教材中詩歌的形式也在日益地豐富和完善,無論是古代詩歌還是當代詩歌,在學習過程中大多都是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誦讀、小組朗讀以及錄音跟讀的形式進行教學活動。在這種教學活動中,雖然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幫助學生熟悉詩歌內容,但是過于形式化的教學流程只關注了文字表面的內容,忽略了詩歌中飽含的個人情感,并未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感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學生反復地誦讀詩歌內容,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去認真地體會作者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才能夠對詩歌傳達的主旨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相較于過去的教學形式而言,詩歌教學雖然有了一定的完善和創新,但是仍然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靈活地運用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詩歌內容、感受詩歌情感,進而正確把握詩歌的主旨,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其次,學生在學習詩歌過程中難以進入意境的問題。在以往的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重點往往都會集中在內容易考點方面,課堂教學主要針對詩歌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而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以及詩歌語言自身的魅力。在學習活動中,更多的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關于詩歌內容的考試要點,并沒有通過學生的誦讀、解析和自我體驗去收獲情感。基于這一學習實際情況,學生在學習詩歌內容時普遍存在無法進入詩歌意境的問題,單純的死記硬背學習效果并不理想,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同時也有悖于詩歌教學的初衷。新課程教學改革理念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要求從學生實際學習需求出發設計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注重學生的學習參與和體驗。這種單純以考試為目的的教學方式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毫無意義。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去認真地體驗和感悟詩歌的內涵與意境,在誦讀中與詩歌的情感產生共鳴,才是初中詩歌教學價值的體現。例如,在曹操的《觀滄海》中,“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遼闊,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JP2〗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態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篇來。在學習過程中,想要準確地把握這首詩的情感,就必須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開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從創作背景、時代背景和人物介紹入手,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為學生準確理解詩歌內容與情感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 初中詩歌教學有效策略分析
(一)注重有感情地朗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在語文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生有效學習活動的基礎和前提。尤其是在學習詩歌體裁時,有感情地反復吟誦可以拉近學生與詩歌內容之間的距離,為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在創新詩歌教學的課程實踐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朗讀學習的關注程度,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通過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朗讀過程,逐步深入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意境以及作者傳遞的情感,奠定學生學習的興趣基礎。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經驗和感受出發,認真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意境和情感。例如,在學習泰戈爾的《金色花》這首詩歌內容時,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詩歌中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并在有效朗讀的基礎上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去概括;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詩歌中孩子的語氣去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感官,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這是什么背景下一個孩子對母親的喜歡和眷戀,從而在有效的朗讀過程中準確地感知母子之間的真摯情感。
(二)培養學生意象塑造能力,感知詩歌內在的意蘊
詩人在詩歌的創作過程中會融入自己豐富的情感,這些情感大多源于詩人對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當詩人游歷或者學習時,在某種特定的外部環境或者心理環境下就會有感而發,從而創作出極具個人情感色彩的詩歌內容。初中語文課本中的詩歌從時間和地域角度看,有古、今、中、外之分,而從內容上,又分為敘事詩、寫景詩和抒情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自身生活經歷的局限性,加上時間空間限制,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準確地理解把握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進而影響詩歌學習的質量和效果。在實際學習活動中,學生只能通過教師的講解,單純地從詩歌字面意義去理解內容,缺乏感同身受的情感體驗,自然就談不上與詩人情感的共鳴。基于此,在優化詩歌教學設計的課堂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意象塑造能力進行培養,指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聯想,從意象入手感知詩歌的內在意蘊,幫助學生走入詩人所表達的情感之中,拉近學生與詩歌學習之間的距離,最大限度地對詩歌的意蘊進行感知。這種教學方式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現實依據,從詩人的生活背景、詩歌的創作背景入手,進行詩歌的鑒賞和學習。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教學方式在運用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學生難以完整地理解作者的真實意圖,需要教師及時地點撥和引導。例如,在教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首詩歌時,從字面意義看起來內容淺顯易懂,但是由于初中學生自身生活閱歷和情感體驗的限制,很難整體感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意境,也難以理解“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情感。此時就需要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通過多媒體教學輔助方式為學生拓寬學習視野:在元朝時期實行等級管理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作者的時代開始任用漢人為官的政策,使得漢族文人對仕途又有了一絲的幻想。在此基礎上了解馬致遠半生為功名四處奔波卻奈何仕途坎坷,壯志未酬的經歷。同時,幫助學生準確、全面地理解詩歌中的情感,認真體會作者半生凋零、一世坎坷的徹骨之痛,從而啟發學生領悟詩人的真情實感,正確感知詩歌的內在意蘊,提升詩歌賞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