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亦璇
近些年的低年級小學美術教學中,越來越注重發掘兒童繪畫的“稚拙美”。在小學美術學習中,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強,個性純真爛漫的特點,兒童對生活環境細節也有著敏銳的觀察能力,根據低年級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如何發掘小學生繪畫中的“稚拙美”,是本文的著力點。
一、認識“稚拙美”的特點,解讀兒童畫語言
兒童畫的稚拙是非常有靈氣的,也是獨一無二的。兒童畫的“稚拙”也是兒童語言的表達之一。兒童畫中的“涂鴉”是視覺記憶和身體結合的產物,反映了兒童的身心狀態,有促進心智發展水平的意義。而小學美術老師的目的并不是讓孩子們畫出“像模像樣”的畫出來就是成功的,優秀的,我們可以在畫中看出他想表達的思想情感。
首先解析孩子畫畫的動機,他想表現什么,只有知道他想表達出來的創作,才能理解兒童繪畫。教師還可以將孩子的生活經驗、社會認知和情感聯系起來。
教師要讓兒童不要有太多顧慮,把心中所想大大方方的表現出來。評價兒童畫時,不能用成人創作的客觀規律去規定學生,也不要太注重構圖、表現手段、色彩搭配等繪畫語言,這不僅僅是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更會覺得畫畫這門科目很難,進而傷害了兒童創作的積極性。懷有耐心和關心的態度去鼓勵兒童創作,這樣才會使得孩子對繪畫的興趣加深,并且富有成就感。
二、注重繪畫過程,體驗創作的樂趣
小學生本來處于一個活潑好動,好奇心很強的時期,如果每天這樣枯燥的學習繪畫的話,他就會變得排斥美術課,從而降低對繪畫的興趣。
繪畫的過程其實對于兒童來說是非常愉快的,因為可以隨意的涂鴉落在紙上的快感,不計后果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只憑想象繪畫,拋棄構圖、比例大小等一系列的客觀理論。因此教師需要給學生在課堂上創設講故事或者玩游戲的情境,通過觀察所畫內容的具體形象,引導學生帶入想象中,在腦海中加工創作形象,再繪于畫本上。在繪畫過程中盡量給學生自行發揮的機會,最后在作品展示的時候進行作品的自述。
三、體現兒童畫自身特點,保留童心
繪畫藝術不僅僅是眼睛看的,還需要去用心感受。兒童畫不只是畫出用肉眼看到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將看到的和心中所想在腦中一起加工創造出來。我們根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發掘兒童自身的靈氣和潛能,培養兒童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和表達力。同時,教師可以將地方文化、社會生活等知識情境融入到美術課堂中,拓展孩子們的知識,豐富了兒童的想象力。在《給樹爺爺畫像》的課堂作業中,有一個學生他不僅畫了樹爺爺,還畫出了樹奶奶以及它的的子孫,在他分享自己的作品時,他說樹爺爺一個人太孤單了,要畫一個樹奶奶和很多小樹一起陪它過生日。這就是兒童最童真的一面,活躍的思維和故事創造能力都是成人不能達到的。盡管畫面顯得比較幼稚笨拙,但這就是兒童最真摯的情感表達。
美術教育是培養學生想象創新能力最具效果的學科之一,然而在當前的低年級的兒童畫教學中,孩子的想象思維卻常常受到種種約束,想象力得不到充分發展。孩子們可以通過自己對世界的觀察和想象力,用紙和畫筆繪制出獨一無二的畫面。發掘“稚拙美”的兒童畫的目的無關乎畫面結果好與否,重要的是在繪畫學習過程中,是否培養了兒童的個性,是否激發了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有發現美的眼睛,從多維度評價鼓勵學生的繪畫。尊重兒童的內心感受,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美術教師不需要以培養美術特長生的標準來規定學生的繪畫創作,而應該關注到兒童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