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愉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群體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青少年崇拜偶像,本質上是將對自身的美好愿景和自我期待投射到偶像身上,從偶像之中尋求自我滿足感和精神的寄托。偶像崇拜本是青少年身心發展過程中正常的一種心理訴求,但是青春期的學生正處于思維能力、認知水平半成熟的狀態,同時在“同伴效應”的影響下,青少年容易出現盲目崇拜偶像、效仿偶像的行為。
一、問題分析
針對學生偶像崇拜這一現象,教師應有的思維方式,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1.轉變觀念,明晰方向
思維偶像崇拜現已成為了中小學生群體中普遍的現象,近年來,不少教育研究工作者對中小學生的偶像崇拜現象展開了調研和分析。據調查,不同于傳統的“偶像無用論”,許多中小學生對偶像的定位是“喜歡的形象”“奮斗的目標”“學習的榜樣”。作為教育工作者,要重視偶像對中小學生學習、生活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不能采取忽視、摒棄、回避的消極態度。
2.走近學生,關注訴求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青少年的思維是特殊的自我中心主義,師生之間若只有正向或強化性的回應,或以批評為主的教育,會讓這些成長中的青少年產生難過、挫敗,乃至阻抗等心理因素。教育工作者走近學生最好的方式,就是改變以往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關注學生的內心訴求,從而走近學生。
青少年崇拜偶像,本質上是將對自身的美好愿景和自我期待投射到偶像身上,從偶像之中尋求自我滿足感和精神的寄托。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學生的內心,了解學生在偶像崇拜行為背后的心理訴求,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3.挖掘能量,因勢利導
偶像崇拜是青春期的標志性行為,學生會表現出對敬仰人物的迷戀和追逐,但也會表現出盲從,缺乏獨立性思考和思辨性思維。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偶像,學會辨析偶像身上的優缺點。
而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教師還利用學生對偶像的崇拜,引導學生學習偶像身上的正能量。讓學生自己去挖掘和領悟道理,遠比教師的長篇大論更易讓學生接受。
4.多元偶像,吸取能量
研究表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對象往往是明星崇拜,這一比例遠遠低于杰出人物崇拜。大眾媒體也往往熱衷于大肆炒作各種明星的緋聞軼事,給青少年偶像崇拜的選擇帶來了不利影響。而青少年的發展需要健康的、多元的精神滋養。因此,作為德育工作者要重視幫助學生塑造多元偶像,讓科技、藝術等各行各業的精英成為中小學生精神力量、榜樣力量的來源。、
二、對策措施
1.深入調查,知己知彼
教師可以采用問卷調查法,了解班級學生偶像崇拜的現狀,尋找學生在偶像選擇方面的范圍、類型和側重點,才能對學生偶像崇拜現象的處理作好一定的準備。了解了學生偶像崇拜的現狀之后,教師也可以注重搜集相關偶像資料,分析學生崇拜對象的優缺點,挖掘偶像身上的閃光點和正能量。
2.關注個體,挖掘訴求
青少年崇拜偶像,本質上是將對自身的美好愿景和自我期待投射到偶像身上,從偶像之中尋求自我滿足感和精神的寄托。對于學生個體,教師可以采取私下談話法和日常觀察法,了解學生崇拜偶像背后隱藏的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例如學生是因對自身外表的不自信而將關注點重在偶像的外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悅納自我。
3.小組研討,明析方向
學生中小范圍的偶像崇拜,教師可采取小組研討法。比如在小組內部展開對某個特定偶像的探討,分析偶像身上存在的優缺點,探討偶像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并設置一名學生作為總結發言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減少自身說教式的發言,充分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積極聽取學生的意見和觀點,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進行交流,必要的時候在大方向上對學生進行引領和總結。
4.班會探討,增強影響
假如班級出現大范圍的偶像崇拜現象,教師可在班級召開主題班會。班會前期教師可提前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在偶像崇拜方面的現狀;班會過程可以選擇“班級辯論會”“新聞播報”“小組分享”等方式;班會后期可以設置班級偶像文化墻,學生每日在文化墻上分享自己偶像的閃光點,在班級傳播偶像身上的正能量,塑造積極向上的班風。
5.多元偶像,文化育人
偶像身上必定存在著一定的文化價值觀,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德育工作者就要重視塑造中小學生的多元偶像,在道德、科技、文化等領域挖掘代表性人物的精神力量和榜樣力量。可以采取“榜樣分享法”,鼓勵學生挖掘不同領域的精英人物。還可以采取“榜樣推舉法”,推舉“校園偶像”“班級偶像”等,挖掘不同偶像身上的正能量,引導學生認識,只要是在某個領域內有杰出表現的人物,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偶像。
借助深入調查知己知彼、個體談話挖掘訴求、小組研討明析方向、班會探討增強影響,最后通過多元偶像實現文化育人,這一系列措施,讓教師成為孩子“心理上的同齡人”,引導和激勵青春期學生在學業和品德上實現“自我建構”,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