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佳佳
摘 ?要:培育環境保護素質和愛護環境的道德素養,需要長時間的潛移默化才能讓綠色教育理念內化為孩子的自覺意識、自覺行為、良好素養。第一是要讓孩子看見綠,感受到綠,喜歡上綠。第二是讓孩子在“親手植綠”的過程中體會到每一個綠色植物存在的不易和重要意義。第三是喚醒孩子護綠的自覺,讓孩子的童年世界更有綠意更有責任感。第四是讓孩子意識到給自己的心靈“植綠”,是不可或缺的行為操守。讓孩子童年里有綠,成長中有綠。
關鍵詞:見綠;植綠;護綠;綠色童年;生態文明素養
培育一種環境保護素質和愛護環境的道德素養,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過程,才能讓綠色教育理念內化為孩子的自覺意識、自覺行為、良好素養。
回歸到一個班級,作為班主任,培養孩子的這種生態文明素養是一種應盡的責任,又該如何去開展教育實踐工作呢?
一、眼里有綠
要想孩子愛護自然、保護環境,首先得讓孩子知道什么是自然、什么是環境,為什么要愛護自然、保護環境。而這得從孩子最近距離的綠色開始,需要讓孩子看得見綠,感受到綠,喜歡上綠。校園是孩子大部分時間生活著的地方,這個場所帶給孩子的感受是深刻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打造校園環境,塑造綠色校園文化、班級文化是很重要的。
(一)校園有綠可見
佛山市東平小學“低碳環保行,綠色滿校園”活動的開展,使一個個由孩子自己親手制作的綠植裝飾陸續掛上了學校的各個墻面和各個角落,成為校園隨處可見的風景。校道兩旁的柱子上、墻壁上、走廊邊,錯落有致地掛滿了一個個大可樂瓶子,每個瓶子里都種著孩子自己喜歡的各種花草。無論遠觀還是近看,整個綠韻廊都顯得清新別致又繽紛奪目。每天午餐之后,帶著班上的孩子去校園里面散步,看看校園里又增添了什么植物,什么植物又新開了花。美術課時,帶著孩子去校園里寫生,畫一畫校園里面的植物,讓這些綠色植物進入孩子的筆端,留下學習的痕跡,讓綠與孩子悄然相伴,讓綠意在孩子的童年世界里生機盎然。
(二)班級有綠可見
回到教室,教室外面走廊,整齊擺放著一排排綠色植物,教室內的窗臺也擺放著孩子從家里帶來的小盆栽。班級設置了“護綠小精靈”的崗位,負責給植物澆水。這讓孩子感受到,在教室里,綠植無處不在。這讓孩子明白,植物需要被照顧、呵護,不然就會枯萎。在享受綠色植物帶來的舒適的同時,也要給它們以照料,讓孩子知道,人類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美美與共。
學校和班級活動的綠色文化交互作用、共同影響,讓孩子去觀察,欣賞,研究植物,在無意識中感受自然美,習慣這份“綠”,自然而然也就知道環境的重要性了。這份“綠”,與孩子朝夕相處,成為孩子童年世界里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親手植綠
校園里很多植物,都是老師和孩子親手種植的。在樹苗還沒有“自食其力”的時候,孩子會情不自禁地關心自己種下的作品,記得不時去松松土、澆水、除草、施肥,不間斷地悉心照顧著。這時,這些樹苗的生命與孩子的生命發生了情感聯系,得到孩子的在乎和珍視。
每年在植樹節這個特別的日子,學校都會開展“綠腳印?進東平”的植綠活動,孩子會在校園里親手種下一片綠、一樹綠,也會漫步在校園里面賞花識草。因為疫情原因,今年植樹節孩子是在家過的。但在家并不代表什么都不能做。學校延續“綠腳印?進東平”植綠傳統,開展了別樣的植樹節系列活動——讓花開在“宅家防疫”時。
1. “種花育草”行動。孩子和爸爸媽媽一起播種、植綠、護綠。有蒜苗、綠豆、土豆等等,并且為自己種植的植物制作“名片”。讓孩子親手種下一個小生命,播種、澆灌的過程,讓孩子感受植物的生命、珍稀植物的生命。
2. “枯枝落葉的藝術”。讓孩子將隨處可見的枯枝、落葉變身為藝術品、裝飾品、收納小工具。孩子將枯枝、樹葉玩出生命力,玩出了藝術感,玩出了創造力。
3. “最美陽臺大比拼”。一個家庭的陽臺承載著對生活的熱愛與足跡,讓孩子和家長合力打造綠色陽臺,使小小的家也獲得無限生機。孩子不僅打扮了自家的陽臺,更調適了“宅家抗疫”的生活。
4. “環保裝飾DIY”。讓孩子開動腦筋,廢物利用或舊物改造。給“宅家”生活增加樂趣的同時,變廢為寶,減少垃圾的生產。
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讓孩子在“親手植綠”的過程中體會到每一個綠色植物存在的不易和重要意義。更是在這種親自動手的過程中,深刻又自然地體會到綠色裝點了孩子的生活,孩子也可以更細心地呵護植物,在童年世界里感知綠色的生命價值。
三、行動護綠
感受過綠色環境的美,用心播種過小小生命,相信孩子對美好環境有了深刻認識,也有了一定的生態文明認知。接下來需要培養青少年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能力。因此需要孩子“行動護綠”。“護綠”行動不僅僅是去戶外栽樹,在室內種植小植物。孩子可以做的還有很多。
1. 開展“光盤行動”。光盤行動有助于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浪費。孩子每天中午會在學校用餐。班級設立了“光盤小天使”,并且會拍照上傳到班級群進行表揚。告訴孩子,光盤不僅可以有助于身體發育,而且是一種愛護環境的行為。帶著責任感,孩子吃得更香了。
2. 培養衛生習慣。每天午睡之前,班級會開展一個微班課,對班上的情況和發現的問題進行反饋。“愛衛生”是常說的話題之一。不僅教室衛生要愛護,校園環境衛生也要愛護。其實感受到校園的美之后,誰又愿意破壞美呢?誰又不愿意保護自己的校園呢?孩子有時候沒有意識到,微班會課不斷強化孩子愛環境的意識,并且告知孩子撿拾垃圾時的衛生意識。孩子也就慢慢養成了愛衛生的習慣。
3. 學會垃圾分類。在教室雜物間,可以看到兩個并排的垃圾桶,一個標注著“可回收”,一個標注著“不可回收”。關于垃圾分類,可能很多孩子都沒有這個習慣,從一年級開始,從自己的小小地方開始,就開始垃圾分類,能幫助孩子習慣的養成。
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粒糧、每一張紙,保護每一片綠、每一棵樹……孩子可以做的“護綠”行動很多很多。只要孩子有足夠保護環境的動機,相信孩子會自覺自愿參與各種活動的。護綠的自覺,讓孩子的童年世界更有綠意更有責任感。
四、心中有綠
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發揮主人翁精神,在心中種下環保的種子,讓孩子親身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以實際行動保護綠色,其實就是最好的生態文明教育。相信在“眼里有綠”“親手植綠”“行動護綠”的基礎上,孩子一定心存環保意識。這種環保意識,會從關注綠植,到動物、河流、土地……直至整個生態系統。
其實,植綠只是植樹節的自然含義,目的是引導孩子養成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的習慣和自覺。在心中植下一片綠,才應該是植樹節、開展植綠教育活動內在的社會意義。讓孩子意識到給自己的心靈“植綠”,是不可或缺的行為操守,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把保護生態從口號變成現實,讓環保理念深入孩子的內心、融入他的日常生活,孩子的童年就會綠意盎然,積淀良好的生態文明素養。
(責任編輯:汪旦旦)
參考文獻:
[1]蔣玉娟,路強. 生態文明教育從孩子抓起[N]. 人民政協報,2014-01-30(009).
[2]謝立清. 讓孩子站在學校中央:八載東平的教育情懷和耕耘實錄[M]. 北京:線裝書局,2018:7-9.
[3]呂紅英. 廣州市天河區員村小學:搭建小學生環境素質的培育結構[J]. 環境,2007(03):94-95.
[4]陳育梅.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學環境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6.
[5]荊燁. 加強中小學生環境素質教育[J]. 云南環境科學,2000(0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