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嘉
摘 ?要:本論文提出了小學高段習作生活化的教學策略:觀察生活,積累素材;改編任務,聯系生活;開展活動,豐富感受。
關鍵詞:習作生活化;觀察生活;改編任務;開展活動
關于寫作現象,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先生在其《關于中小學寫作教育的斷想》一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學生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老師在指導寫作時,通常遇到的其實有三個層面的問題:一是學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寫作,他們沒有寫作的欲望,把寫作看作是外加的負擔;二是學生覺得沒什么可寫的,即寫什么的問題沒有解決;三是怎么寫。”
究其原因,就是現在的教材里的習作任務,大多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都存在一定的距離,有些甚至遠離了學生的生活。于是,導致學生不知道該寫什么,不知道怎么寫,要么寫出的內容缺乏真情實感,干巴巴的,要么假話連篇。
一、觀察生活,積累素材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學生的習作素材不是空想的,它來源于生活,所以,習作要有素材,必須要學會觀察生活,要留心身邊的人、事、物,要調動一切感官去觀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鼻子去聞,最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觀察后,還要養成用日記去記錄的習慣,去積累習作素材。面對習作任務時,就可以通過相關的日記去回憶,去尋找寫作素材。這樣寫的文章才有血有肉,有真情實感。比如:當學生在日記里記錄了自己的游覽過程后,教材里要求寫“游覽風景名勝”這個作文時,他就可以先看看自己的日記,再根據日記慢慢回憶起整個游覽過程。寫作時,學生就不至于沒有寫的內容,也不至于寫不出真情實感。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動人心靈的寶藏,抒真情實感,讓生活成為學生寫作真正的源泉。
二、改編任務,聯系生活
教材里的習作任務,有的脫離生活,有的內容太寬泛,老師不好指導,學生也不好寫。于是,教師要聯系生活,對習作任務進行改編。內容寬泛的,縮小范圍;脫離生活的,聯系生活。
三、開展活動,豐富感受
開展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同時有目的地指導,能豐富學生的感受,從而寫出獨特的、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比如每年學校都要舉行運動會,運動會上,學生們對“拔河”比賽是最感興趣的。在比賽之前,教師就要求學生在比賽時,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感受。比賽后,教師先組織學生交流:讓啦啦隊的學生談談自己觀察到的,以及這次比賽的感受;讓運動員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大家豐富了感受。最后,教師讓學生把這次活動寫下來。這樣的寫作自然真實,學生們自然能把比賽時雙方運動員的動作、表情,啦啦隊的情緒、場面等描繪得栩栩如生。
讓習作生活化,讓學生的習作聯系生活實際,讓它自始至終都籠罩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從而讓學生不再拒絕寫作,讓學生可以愉快而自由地寫作,表達真實思想,抒發真實感情,讓習作教學變得輕松、有趣、其樂無窮。
(責任編輯:莫唯然)
參考文獻:
[1]錢理群. 對話與發現——中小學寫作教育斷想[J]. 教師之友,2003(02):8-21.
[2]仲錦宇. 中小學跨學科寫作教學的新探索[J]. 新智慧,2020(1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