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晶
摘 ?要:研學活動是綜合實踐育人的重要內容,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文以“走進西街”研學旅行為例,從研學前、研學時、研學后等方面,探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研學實施策略。
關鍵詞:研學;點撥指導;記錄
一、家校攜手,為研學活動保駕護航
在學校和家長的有力支持下,《走進西街》研學之旅開始了。每位學生都有一位監護人陪同,有的全家總動員,小到兩個月的小寶寶,大到白發蒼蒼的奶奶,一路歡歌笑語。研學后,家長們紛紛在微信群里留言,感謝學校和老師組織的研學活動,讓孩子收獲不少課外知識,鍛煉能力。同時,家長們還全力支持孩子的成果制作,有的家長會指導孩子制作課件或美食。
二、熱情主動,為研學活動注入活力
研學前,根據孩子的興趣,活動分為歷史文化小組、開元寺小組、小西埕小組和老字號美食小組四個小組。各小組制定了研學活動方案、訪談計劃,規劃研學路線。課外,孩子們查找了豐富的資料,每天都在談著自己的新發現,圍著教師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孩子們的熱情,是最好的研學動力。
研學中,孩子們表現出了極大的主動性。如歷史文化小組的同學根據地圖自由穿行在縱橫交錯的小巷中,根據門牌判斷路線是否正確,一看到門楣和名人故居就相互告知,有序參觀、拍攝、記錄,相互交流自己之前查找的資料。
研學后,孩子的表現精彩紛呈。小組合作成果《門楣衍派知多少》《西街歷史名人快板歌》等令人贊不絕口,小組成員除了研學報告、繪畫作品、手工作品外,還制作了精美的個人研學旅途課件。
三、點撥指導,為研學活動撥開迷霧
研學前,孩子們的資料多而雜亂。各個小組都需要和當地居民訪談,考慮到學生的社會經驗少,在教師指導活動方案設計后,開展采訪指導,現場演示,角色扮演,模擬采訪,開元寺小組和美食小組先后對筆者和其他組同學采訪提問,肯定表現的同時也指出不足之處,學生對采訪也有更清晰的認知。
研學時,當遇到“意外”的開元寺向導時,筆者會主動上前誠邀對方加入小組活動;當小西埕小組的店主拒絕孩子們的訪談,筆者會帶頭說聲“打擾了”,帶領孩子們有序地離開;當發現歷史文化小組路線偏離時,筆者會故意發出疑問,“走對了嗎?”當孩子們來到許邦光故居,問許爺爺“這棵榕樹(盆栽)有多少年歷史了?”等天馬行空的問題時,筆者隨即介紹許邦光的生平事跡,一說到他是皇帝的老師,孩子們紛紛驚嘆。
研學歸來,面對豐富的旅途見聞,該用什么樣的方式記錄所見所聞呢?對此,筆者專門組織了一節資料整理課,指導孩子們把研學過程中收集的資料分類整理,并確定每個小組的成果展現內容和形式。
在今后的研學中,教師要做到心中有藍圖:研學前,要先確定研學地點,明確研學主題,制定研學方案,要把問題精細化;研學時,要膽大心細,主動探究,大膽提問,解決問題,注意安全;研學后,要分類整理資料,分享研學成果,及時總結,反思評價。
(責任編輯:鄒宇銘)
參考文獻:
[1]丁運超. 研學旅行:一門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J]. 中國德育,2014(09):12-14.
[2]黃春信. 小微項目學習研學旅行課程的價值、目標與實施[J]. 教學與管理,2021(1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