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 熊祎
摘 ?要:達爾克羅茲不支持在學生自己理解前,直接把知識灌輸給學生,但教學的本質就是“教”與“學”,教師應研究知識學習和探索知識之間的關系。在體態律動中學生的動作與音樂經驗來源于對一些音樂現象的探索。因此,知識與技能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傳達給學生的。
關鍵詞: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小學音樂唱歌課;體態律動;奧爾夫教學法
前段時間觀摩了重慶市2020年的音樂優質課比賽,總共有45名教師參加了比賽,這次聽課,著實是一次學習、提高的機會。可以說參加的教師個個都是經過了幾個月的辛苦準備,花費了很多的心血。他們呈獻給大家的都是自己最好的水平。貫徹“以審美為核心”的理念,突出音樂課堂的學科特點,用別致新穎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認識、熟悉、表現并創造音樂。在聽課學習中,感受頗多。
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想要上好一堂課是相當不易的。在觀看的過程中有了很多的思考:每位參賽教師的課堂設計、教學風格各具特色,各有各的亮點,都有值得學習和探索的地方。例如劉一老師執教的《媽媽寶貝》,教學過程中老師把音樂的藝術性、技藝性、審美性化為科學的趣味性、方法性、即興性、通過視覺、聽覺、語言、動作的方式去解決音樂學習的內容。將媽媽與寶寶的相處情景與歌曲融合,圍繞節拍、樂句、旋律、演唱形式,建立在聽辨的基礎上,運用多種音樂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啟發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探索音樂的各個要素,將其化成一種能力,循序漸進地提升孩子的音樂素養。這節課從行走開始,為了找尋身體的自然平衡以及穩定的節拍感,行走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每一個人都會行走,在教學中逐漸跟音樂行走,將使學生進入最為自然的感受節拍的身體運動。通過對行走的認識,學生可以從而找到穩定節拍,在穩定節拍上建立拍號、節奏等。
達爾克羅茲不支持在學生自己理解前,直接把知識灌輸給學生,但教學的本質就是“教”與“學”,教師應研究知識學習和探索知識之間的關系。在體態律動中學生們的動作與音樂經驗來源于對一些音樂現象的探索。因此,知識與技能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傳達給學生的。
體態律動的使用,能很好地讓小學生去參與和感受音樂,通過體態律動讓小學生去感受力度的變化,情緒的變化、速度的變化,能夠更深的體會音樂。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將身體的動作與音樂結合是學生理解、感知音樂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可以突破傳統音樂唱歌教學。學生通過體態律動、急性創作和展示成為課堂的主體,去感受音樂和感知音樂,劉老師多次讓學生自己感受,自己觀察,通過觀察得出結論——跟著音樂的節拍、樂句、在表現音樂。運用身體樂器表達音樂。運用動作表現音樂的力度、情緒、節奏速度等音樂元素。律動有利于培養節奏感,提高小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發展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合作交往能力。
結合自己的課堂,把達爾克羅茲教學法運用到了唱歌教學中。《故鄉的小路》是人音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音樂五年級上冊第5課的一節歌唱課。這是一首兩段體的抒情優美的歌曲。4/4、3/4拍,D宮調式,曲調流暢而又抒情。歌曲表達了創作者回憶美好童年,內心無比激動的心情。上一次教這首歌時,還是兩年前,自己從一年級就開始培養的孩子。當時用了大量專業術語講解變拍子,雖然理論知識搞明白了,可在教唱環節4/4拍那一小節總是唱完兩個長音就接后面的歌詞了。而現在所教的五年級,是剛剛接到的一個年級。音樂知識、歌唱習慣都不太好。所以在上這首歌之前是很忐忑的。可是在聽完劉老師的《媽媽寶貝》后,將律動加入了唱歌教學,在3拍子小節加入鈴鼓、4拍子小節用踏步,讓學生邊聽邊觀察的動作,看懂就加入進來。沒想到第一遍歌曲結束后,絕大多數孩子看懂聽懂并參與進來了,歌曲結束,全班同學都能準確地模仿,并能將動作和拍號聯系起來。通過聽覺、視覺以及動作的形式讓學生去感受不同的音樂和信息,在音樂教學中要用到身體的動作和體態律動去充分感知和感受音樂。在聆聽的過程中,引導他們看樂譜和理解音樂,通過唱歌、律動,對樂曲進行分析和理解,這樣小學生對歌曲才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音樂記憶是對過往所感知的音樂的一種收藏,音樂的記憶可以讓小學生對一段音樂行程自己的意象。3/4拍4/4拍交替的變拍子歌曲,通過體態律動教學法,如此輕松地就把難點解決了。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的濃厚,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高,孩子在律動和展示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以前比較害羞的同學,能夠跟著其他孩子一起律動了,以前本來就很大方敢于展示自己的同學,他們的節奏感、樂感相較于之前提高了不少。這是他們在這其中所取得的進步。
因此,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的原理是相通的,在小學音樂唱歌教學中實施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的模式和教學體系是可行的。
小學音樂教學必須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音樂,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讓學生在動感的音樂體驗、感受和感悟過程中,受到感染,從而激發他們歌唱的熱情,讓課堂唱出最美的旋律,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在教學中運用律動教學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發掘他們的音樂天賦與教學相結合,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在劉老師的拓展環節,她又用到了奧爾夫教學法,加入了一些奧爾夫小樂器,讓學生即興創編、演奏。奧爾夫認為:“讓孩子自己去尋找、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音樂課上的學生不應該只是“觀眾”,應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高年級的戲曲課一直是較有挑戰性的課程,對于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說,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一聽戲曲就提不起精神,這次還有一節戲曲課《唱大戲》讓人記憶猶新,老師直接展示自己的戲曲基本功,從動作到唱腔再到眼神都充分展示了這位老師扎實的戲曲功底,不僅一下子把孩子給吸引了,還讓臺下觀課的老師目瞪口呆。執教老師的演、唱、彈、即興伴奏就是本節課的亮點。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一節課下來。從孩子的表情能看出,他們對戲曲的興趣非常高,認為戲曲不再鼓噪乏味了。一節好的音樂課,教師的基本功尤為重要。他們的語言、教態,都顯示了一個音樂教師扎實的基本功。
本次觀摩,也有一些讓人值得深思的課。有些學生很快就能學會的簡單內容,結果因為環節設計過多而顯得復雜。部分老師為了完成教學大綱,往往只選取單一的教學模式,并沒有著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只是以教學生唱出歌曲為主要的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對歌曲進行模唱、范唱,最后再反復的跟唱來學會。在教唱歌曲過程中,只是對歌曲進行逐句模仿,學生也是被動的跟隨,比較片面的對歌曲旋律進行模仿,反復如此的枯燥學習消磨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所以這種教學模式并沒有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及年齡特點進行特別的音樂活動設置。隨著新一輪課改內容的完善,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這三大教學目標的深入,將持續推動著音樂教育的發展。這種簡單的以教唱歌曲為主要目的的教學模式,對音樂教育深化改革產生了滯后的影響。
有了這次的觀摩聽課,對今后音樂課的教學設計有了更加明確地理解和認識,同時也看到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學中吸取其中的精華,在一次次的學習、實踐、感悟中,逐步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音樂教學,使自己不斷進步,爭取出色的上好每一節音樂課。
(責任編輯:胡甜甜)
參考文獻:
[1][美]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體驗音樂[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2]陳旭. 達爾克羅茲教學法運用于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探索[D]. 蘇州:蘇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