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成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的新目標、新要求,為推進基層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來,鎮江市潤州區聚焦“效能提升”的基層治理核心要求,積極探索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新路徑,為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奏響了“十四五”時期基層治理的“時代之音”。
一、潤州區基層治理創新的實踐探索
作為鎮江市中心城區,潤州區近年來全面推進“以黨建為引領、以善治為導向”的基層治理模式,基層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積累了豐富實踐經驗。
深化黨建領航,以重塑機制完善治理體系。在縱向上,建立“區級指導委—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的三級“紅色主軸”,形成上下聯動、協調推進的責任體系;在橫向上,健全街道社區與駐區單位間雙向互動機制,將行業治理、系統治理、單位治理等統一納入區域治理的“盤子”中去。在宏觀層面,區級制定黨建聯盟章程,引導全區7個街道58個村(社區)與500多個駐區單位、跨區單位、“兩新”組織等簽訂共建協議,使不同主體聯動協作在有“真感情”的基礎上更有“硬約束”。在微觀層面,探索示范片區聯建、“星火計劃”聯育、行動支部聯組等具體方式方法,組建全區10個黨建示范片區、243個行動支部,全面激活城鄉社區、公益組織、中介機構、物業公司、商圈市場、商務樓宇等微觀主體。
堅持全域統籌,以資源下沉激發治理活力。建立18個區域性、樞紐型黨群服務中心,在居民小區、街巷廣場、商務樓宇等場所打造147個集學習、活動、服務、調解、議事等功能為一體的“微陣地”,建立區、街道、社區三級黨微矩陣,形成覆蓋全區各領域的線上虛擬“掌上生活圈”和線下實體“生活服務圈”。通過互利思維和柔性方式,鼓勵轄區內行業和單位黨組織主動走出“大院”“圍墻”,強化與街道社區黨組織的橫向關聯。引導區級機關部門以“條塊結對定點、支部結盟定責、黨群結親定事”為主要內容結對村社區黨組織,通過發布資源目錄、簽訂雙向服務清單、認領為民服務項目、建立紅色基金等靈活多樣的形式,撬動全區各領域、各單位的資金、人員和服務等資源。
擴大參與“半徑”,以基層自治優化治理生態。以網格為治理單元,建立“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架構,由社區“兩委”成員擔任網格長、社區黨員骨干擔任網格員,發動黨員群眾主動參與,實現黨群事務聯商、網格“微自治”。由社區黨組織牽頭,針對轄區內物業矛盾、環境整治等黨員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及區域發展、民生服務重大事項,邀請駐區單位、職能部門、黨員群眾等利益相關方,通過黨群議事會共商尋求利益各方“最大公約數”。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凝聚社會組織、專業社工、社區志愿者、在職黨員等群體,開展政務服務、生活服務、法律服務、文體服務、關愛服務、黨員服務等六項服務聯辦。
強化綜合保障,以能力提升筑牢治理根基。實施“書記隊伍聯培”“工作隊伍聯抓”工程,建立社工職業體系“1+5”文件框架,創新推行“六辦六不辦”“六不準八不究”社工標準化工作體系,想方設法為基層干部強保障、提待遇、卸壓力,真正讓基層工作有激情、服務有能力、治理有手段,社區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區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實現“行政事項一口辦”,僅留2名“雙全”社工輪崗坐班,其余人員擔任網格長下沉網格,開展信息采集、常態巡查、問題發現、矛盾化解、治安防范、政策宣傳等網格工作,做到“小事不出網格、服務就在身邊”。在職業體系和工作體系建設的推動下,潤州社區工作者釋放出了前所未有的學習激情與工作活力。在全區321名社區工作者中,已有245人通過“雙全社工”考核,其中152人取得全國初級社會工作師以上資質。“一口受理、全科服務”的專業服務模式,不僅提升了社區的辦事效率,而且提升了社區群眾的滿意度。
二、潤州區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的經驗總結
近年來,潤州區堅持系統思維,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通過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推進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升,全區公共安全感、滿意度持續保持在98%以上。在第五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評選活動中,潤州區《以城市基層“全域黨建”引領基層善治》的經驗做法被列為江蘇省唯一一家最佳案例。在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的具體實踐過程中,該區積累了一系列成功經驗。
抓好政治引領,構建良好治理格局。按照現代政治學的觀點,治理表現為多元主體的互動過程。作為主城區和城市經濟先行區,潤州區各類市場主體、新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垂直部門等位于城市的各個區域。面對經濟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單純依靠街道、社區單兵作戰的傳統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城市基層治理的新要求。為此,潤州區大力實施“全域黨建”,通過發揮黨組織政治優勢實現治理機制重塑。將多元主體整合吸納到基層治理的過程中來,通過以“軸”帶“輪”,把街道社區、駐區單位、各行業、各領域黨組織的力量統籌整合起來,使轄區內各類黨組織“動”起來,形成互聯互動的“齒輪效應”。
堅持重心下移,充分整合各類治理資源。街道社區是基層治理的“前端”和“末梢”,街道社區黨組織是黨在城市工作的基礎。然而,在以城市街道、社區為主的城區,基層資源稟賦先天不足、統籌協調缺乏平臺抓手、“小馬拉大車”等現象依然存在。克服資源瓶頸,為基層治理解決“橋”和“船”的問題,可以說是推動基層善治的重要一環。潤州區推進黨建引領基層善治,其成功經驗在于基于治理資源的“全域”統籌。通過“陣地統建”“資源統用”等措施,為街道社區黨組織賦能強權,實現了治理資源在基層的有效集聚。
強化制度供給,有序推進基層治理民主。參與性是衡量治理有效性的重要標準,基層善治不僅要求治理成果的可分享,同時要求治理過程的參與度。激發人民群眾的主動性、能動性,是實現基層善治的關鍵。為此,必須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豐富民主參與渠道,從而實現基層治理的有序參與。
強化治理保障,打造良好基層治理生態。注重基層治理的“外部性”,最大限度地激發外部“正效應”,防止外部“負效應”,是推進基層治理的重要使命。作為治理“執行端”的街道、社區,來自上級部門考核、檢查、問責的壓力,使社區干部疲于應付,客觀上構成了基層治理的“外部不經濟”。為此,必須適應城市基層黨建的新任務、新要求,通過各項政策措施為基層治理減負減壓、增效增能。
三、新形勢下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路徑創新
治理效能提升是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新發展階段推進基層治理的核心目標。“十四五”時期推進城市基層治理,必須聚焦治理效能提升的核心目標,努力從體系構建轉向體系內部精細化運營,在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上“爭做示范、爭當表率、走在前列”。
從“管理思維”向“用戶思維”轉變,更加聚焦群眾感受。治理效能的根本衡量標準,是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把群眾感受度這一“虛”的目標實在化,必須從“管理思維”向“用戶思維”轉變,更加重視群眾的個體感受。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必須進一步完善基層治理績效評價體系,探索指數化的評價標準,擺脫以往的“查看材料、照片留痕、問卷測評、座談會”等方式方法,大力引進第三方評估體系,依托大數據評估平臺開展“田野調查”“情境代入”式評價,從而讓群眾真正感受到評價標準的科學化、精準化。
從單向管理向多元互動轉變,促進治理方式柔性化。為實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目標,基層治理方式必須由單向的、自上而下的“治”向多元的、上下結合的“理”轉變。治理過程不再是管理主體施加于管理對象的活動,而是打破主客對立的互動過程。在實現方式上,必須改剛性的管理為柔性的治理,改變簡單的動員、號召、倡導方式,突出基層民主協商在基層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大力提升居民自治水平,大幅提高居民滿意度。
從資源下沉向放權賦能轉變,激發基層強勁活力。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對于基層社會治理日益重視。十九大報告提出“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資源下沉到基層”;十九屆五中全會則進一步明確“向基層放權賦能”。可見,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關鍵,不是簡單的給錢、給人、給物,而是要注重激活基層組織的自主性和內生動力。一方面,要更加強調居民自治,進一步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搭建更加豐富的“微自治”“微管理”載體,增強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能力與實效。另一方面,必須優化基層政治生態,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切實為基層減負,使基層組織有時間為民服務、有空間自我培育。
從“前臺包辦”向“后臺保障”轉變,推進黨建引領更科學。提高基層治理效能,黨建引領是前提。必須進一步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實現路徑,著力提升黨建引領的實效性。基層黨組織要重點扮演好四種角色:一是政治的“引路人”。充分發揮黨組織作用,協調好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三駕馬車”,把各類參與主體吸納到基層治理體系中來,形成良好的基層治理格局。二是資源的“鏈接方”。從傳統的“人、財、物”實體資源,到“地、景、產”文化資源,再到群眾的信任、支持、參與等“社會資本”,都需要基層黨組織高度重視并將其整合到基層治理中來。三是平臺的“搭建者”。基層黨組織首先不是介入具體事務而是要協調各方面利益,最重要的是能夠搭建參與平臺,促成各方對話、形成共識、達成集體行動。四是群眾的“主心骨”。扎根群眾、密切聯系群眾,是基層黨組織的職責所在。要拓寬并健全各類渠道,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上下齊心共同打造社區共同體。
(作者系鎮江市政協副主席、中共鎮江市潤州區委書記)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