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輝 馬寧 楊淑芳



【摘 要】 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伴糜爛患者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慢性胃炎伴糜爛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實際納入111例,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4例,僅采用三聯法治療,觀察組57例,采用三聯法聯合中藥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表皮生長因子、胃蛋白酶原等血清細胞因子水平以及胃黏膜組織表皮生長因子和微血管密度的改變。結果:①臨床癥狀方面,治療后對照組胃脘疼痛、胸脅脹痛、納差、噯氣吞酸、大便溏、胸悶以及口干癥狀積分低于治療前,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喜太息、食少、情緒抑郁或急躁易怒、大便秘結、疲倦乏力以及畏寒肢冷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各臨床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治療后觀察組各臨床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治療后兩組血EGF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其中觀察組血EGF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糜爛胃黏膜EGF陽性率、MVD水平均增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EGF陽性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MVD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常規西藥治療方案的基礎上給予中藥四君子湯加味可加強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其作用機制與增強血管活性,促進胃黏膜修復有關,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慢性胃炎;糜爛;四君子湯加味;細胞因子
【中圖分類號】R573.3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1007-8517(2021)09-0115-05
慢性胃炎伴糜爛是慢性胃炎的常見類型,患者大多基于慢性淺表性胃炎或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情進展發生,相比不伴有糜爛的慢性胃炎,其臨床癥狀嚴重程度更高,對生活工作的影響越大,更重要的是使誘發腸化或癌前病變的風險大大增加[1-2]。因此有效地改善臨床癥狀,促進糜爛胃黏膜修復成為治療的關鍵。三聯法是西方醫學治療的主要方案,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優勢顯著[3-5]。筆者通過臨床觀察亦證實,以四君子湯為基礎的加味中藥聯合三聯法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方面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經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伴糜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收入符合納排標準患者12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0例,在剔除中斷治療或隨訪的患者后,最終對照組納入54例,年齡23~72歲,平均年齡(46.47±13.02)歲,男性34例,女性20例,病程6~13年,平均病程(7.95±1.37)年;觀察組納入57例,年齡24~69歲,平均年齡(45.61±12.13)歲,男性33例,女性24例,病程5~12年,平均病程(7.33±1.25)年。組間比較,兩組在年齡、性別以及病程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發布的《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上海)》[6]中的診斷標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陽性,經胃鏡活檢確診伴有糜爛。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18歲;③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因嚴重創傷、燒傷、敗血癥以及氣管衰竭等嚴重疾病引發的急性糜爛性胃炎或胃出血者;②治療期間需要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類固醇激素等藥物或飲酒者;③中斷治療者。
1.4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西醫治療方案,包括阿莫西林+甲硝唑片+奧美拉唑片的三聯療法,阿莫西林膠囊(上海美優制藥有限公司生產,0.25g/粒),3粒/次,3次/d;甲硝唑片(上海黃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存,0.2g/片),2片/次,2次/d;奧美拉唑腸溶片(上海信誼天平藥業有限公司生存,20mg/片),1片/次,2次/d。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以四君子湯為主方進行辨證施治,藥用:人參10g,茯苓15g,白術15g,炙甘草10g,癥見胃熱壅盛者加酒黃連3~6g、蒲公英10~15g清熱燥濕解毒;灼痛者加知母10~15g、生地10~15g;自覺胃寒喜熱飲者加高良姜10~20g、陳皮10~15g;痰濕蘊脾者加陳皮10~15g、法半夏10~15g、藿香10~15g、砂仁6~10g;痰熱明顯者加竹茹10~15g、枳殼10~15g;寒濕阻滯者加蒼術10~18g、厚樸10~15g、生姜10~20g;氣郁氣滯甚者加陳皮10~15g、枳殼10~15g、紫蘇梗10~15g行氣和胃;癥見胃寒等中焦虛寒甚者加干姜、大棗溫中散寒,胃痛甚者加吳茱萸、白芍溫中散寒,緩急止痛,呃逆、反酸甚者加代赭石、厚樸10~15g降逆;胸脅脹滿甚者加枳殼10~15g、瓜蔞10~20g、厚樸10~15g行氣寬中;情緒異常甚者加柴胡10~20g、白芍10~20g、當歸10~20g疏肝解郁;口干甚者加石斛10~30g、山藥10~30g滋養胃陰;倦怠乏力甚者加黃芪15~60g、枳實10~15g;畏寒肢冷者加桂枝8~15g、干姜10~15g;反酸者加海螵蛸15~20g、瓦楞紙10~15g;伴有食欲不振者加藿香10~15g、神曲10~20g;消化不良者加谷芽15~30g、雞內金10~20g;眠差者加石菖蒲10~15g、郁金8~15g。根據患者癥狀酌情對方藥酌情加減。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1.5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癥狀積分: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中慢性胃炎的癥候積分標準對治療前后患者的各臨床癥狀進行評分,每條癥狀根據輕中重分別給予1~3分,無癥狀為0分,具體癥狀量化標準見表1;②血液指標: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空腹靜脈血,離心后取上清液待檢。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表皮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酶聯免疫法檢測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Ⅰ , PGⅠ)、血清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Ⅱ, PGⅡ),試劑盒均由阿拉丁試劑公司提供;③胃黏膜活檢:胃鏡檢查時于胃黏膜糜爛處取黏膜組織,分別進行ECG陽性表達檢測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檢測 。采用免疫組化染色,按照試劑盒說明做陰性對照。以陽性細胞染色的范圍為標準,著色范圍和染色程度評分相加≥3分即為陽性。同時記錄5個視野下微血管平均數為標準值;④記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錄入SPSS24.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組間比較,治療前兩組各臨床癥狀積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圖1所示。治療后觀察組各臨床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圖2所示。
組內比較,治療后對照組胃脘疼痛、胸脅脹痛、納差、噯氣吞酸、大便溏、胸悶以及口干癥狀積分低于治療前,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喜太息、食少、情緒抑郁或急躁易怒、大便秘結、疲倦乏力以及畏寒肢冷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圖3所示;觀察組各臨床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圖4所示。
2.2 血清及胃黏膜活檢情況比較 治療后兩組血EGF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其中觀察組血EGF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糜爛胃黏膜EGF陽性率、MVD水平均增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EGF陽性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MVD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治療期間觀察組共發生不良反應5例,其中腹部不適4例,腹瀉1例;對照組共發生不良反應14例,其中惡心嘔吐6例,腹部不適4例,頭暈2例,口苦2例,總發生率分別為8.77%、25.93%,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對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慢性胃炎理想的抗生素治療方案應達到90%以上的根除率,以克拉霉素為基礎的標準三聯療法在近年的臨床研究中其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率已降至70%左右[8-9]。根據慢性胃炎伴糜爛患者的臨床癥狀,與中醫學中“胃脘痛”“胃痞”等疾病相似,辨證分析該病的病位在胃,與肝、脾功能有直接的關系。據臨床觀察[10]顯示,慢性胃炎的患者常見病證類型多為肝氣郁結、氣滯血瘀,究其根本,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虛弱則運化失常,肝失濡養,疏泄功能失調,致使氣機不暢,久則氣郁、氣滯、血瘀,所謂正虛邪聚。因此治療該病大多數學者認為應以益氣健脾為主,輔以行氣、化瘀等對癥措施。四君子湯是益氣健脾代表方,方中以人參、白術補脾胃之氣,茯苓健脾滲濕,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甘草和中兼補脾土。對于單純的脾虛證患者,四君子湯有顯著恢復脾運的功效,但對于伴有糜爛的慢性胃炎患者來說,單純的補虛已無法緩解其局部組織黏膜炎癥導致的疼痛、脹滿等癥狀,因此需在此基礎上辨證施治,加以對癥治療的藥物。如胸脅脹滿、胸悶、太息其病機主要因脾胃虛弱則升降失調,治療需行氣為主,但因脾胃生化不足,脾胃之氣虛弱,因此補氣方可行氣,加以黃芪和枳殼,補行兼施。另如胃脘疼痛,首辨寒熱,若伴有明顯灼熱感,或口干舌燥,或咽喉紅腫濾泡,或口腔潰瘍,或牙齦出血,同時表現為明顯的舌紅,苔或黃或干燥者則為熱證,熱毒雍盛,治療以生地、知母清胃火,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清熱解毒。
從治療方案來說,中醫辨證施治相比西藥三聯法治療方案更加全面和多變,可滿足不同癥狀特點患者的對癥需求,這在既往的多領域臨床研究中均得到了證實。本次研究結果也辨證施治給予中藥治療的患者在各種臨床癥狀改善中的突出表現。通過觀察血清ECG、胃蛋白酶原以及糜爛胃黏膜ECG陽性表達、MVD水平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其臨床癥狀改變的特點。當胃黏膜受到破壞時ECG可通過刺激上皮細胞和蛋白質合成,促進胃黏膜上皮增生,從而起到預防和維護腸道黏膜完整性的作用,相關研究證實慢性胃炎患者黏膜組織或糜爛組織中ECG的陽性表達率可顯著減少,與臨床癥狀的反應程度呈相關性[11-12]。其次,病理研究[13-14]表明,局部組織缺血或血管損害是導致糜爛發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新生血管是組織血流灌注的重要體現,可以幫助組織黏膜愈合。在本研究中,應用四君子湯加味治療的患者其治療后MVD數量較常規治療患者有顯著增加,其原因筆者認為西醫理論中局部缺血與中醫理論中氣滯血瘀相似,在氣機失調的基礎上,血液運行失去動力,以致血液循環障礙,臟腑失去濡養,因虛致實,繼而出現悶、脹、痛等臨床表現。治療過程中四君子湯重在補益脾氣,恢復脾胃氣血生化的功能,一方面增加血液循環的基礎,另一方面也可增加血液運行的動力,從而為局部血管新生奠定了基礎。
綜上,在常規西藥治療方案的基礎上給予中藥四君子湯加味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其作用機制與增強血管活性,促進胃黏膜修復有關。
參考文獻
[1]王萍,唐旭東.慢性胃炎背景下胃癌前病變的療效評價問題[J].現代中醫臨床,2017,24(6):1-3,14.
[2]SHIN S Y, KIM J H, CHUN J, et al.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surrounding diffuse-type gastric cancer: Are they just bystanders in the process of carcinogenesis?[J]. PLoS One,2019,14(12):e0226427.
[3]張小瑞,趙文霞.趙文霞教授“從肝論治”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20,30(1):76-77,85.
[4]李紫昕,葉振昊,黃穗平.益氣化瘀解毒方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細胞周期蛋白E表達和腫瘤標記物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17,44(12):2558-2560.
[5]傅銘鈺.調和肝胃湯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爛性胃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20,27(4):581-582.
[6]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上海)[J].胃腸病學,2017,22(11):670-687.
[7]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8]NAKAGAWA S, SHIMOYAMA T, NAKAMURA M, et al. The Resolution of Helicobacter suis-associated Gastric Lesions after Eradication Therapy[J]. Intern Med,2018,57(2):203-207.
[9]DANG NQH, HA TMT, NGUYEN ST, et al. High rates of clarithromycin and levofloxacin resista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 in the south east area of Vietnam[J]. J Glob Antimicrob Resist. 2020,22(9):620-624.
[10]謝璇.李世增教授運用“治胃五法”治療慢性胃炎經驗[J].環球中醫藥,2020,13(7):1267-1268.
[11]李園,丁霞,許愛麗, 等.基于生物網絡模塊探討慢痞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作用機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42(8):673-679.
[12]席銀雪,宋鑫,陳惠新, 等.微血管密度在胃癌癌變多階段組織中的表達及其意義[J].中華醫學雜志,2006,86(48):3405-3408.
[13]王北京,劉希雙,姜坤, 等.中藥治療慢性胃炎伴糜爛黏膜修復機制的臨床探討[J].世界中醫藥,2016,11(10):1981-1985.
[14]席銀雪,彭挺生.慢性胃炎與胃癌組織中微血管密度和黏附分子表達的對比研究[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1,34(13):17-20.
(收稿日期:2020-10-22 編輯: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