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娜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心理護理在慢性胃炎抑郁癥中的作用。方法 110例慢性胃炎合并抑郁癥患者, 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5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慢性胃炎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 治療1個月后觀察比較兩組焦慮和抑郁評分情況。結果 經過心理護理干預后, 觀察組焦慮評分(55.33±4.71)分優于對照組(41.25±4.29)分(P<0.05)。觀察組抑郁評分(41.11±3.85)分優于對照組(23.11±3.85)分(P<0.05)。結論 心理護理在慢性胃炎抑郁癥中具有良好的作用, 可緩解病情, 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 心理護理;慢性胃炎;抑郁癥;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168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病, 且極易發病, 疾病特點是:病程長, 易反復, 影響正常生活。所以慢性胃炎的患者多數會伴有焦慮抑郁的負面情緒, 患者的情緒受到影響, 疾病就會加重[1]。慢性胃炎患者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有心理壓力、幽門螺桿菌感染、飲酒吸煙藥物及食物刺激、遺傳等。因為現在人們生活壓力的加重, 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越來越多, 并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颊叩慕箲]、抑郁等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 并且會導致病情的加重, 所以在治療慢性胃炎的同時給予心理護理是非常重要的[2]。本文旨在探討給予慢性胃炎抑郁癥患者心理護理所產生的作用,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1年內收治的110例慢性胃炎合并抑郁癥患者, 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55例。對照組中男26例, 女29例, 年齡20~65歲, 平均年齡(41.22±8.17)歲。對照組中男27例, 女28例, 年齡20~64歲, 平均年齡(40.52±8.25)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兩組患者均經臨床和影像學檢查確診;②兩組患者入組均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兩組患者均神志清楚, 能清晰表達感受。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心臟等嚴重疾病及并發癥。②不配合、精神障礙者[3]。
1. 3 方法
1. 3. 1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慢性胃炎護理, 在飲食起居及服用藥物方面給予護理干預。
1. 3. 2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4]。
1. 3. 2. 1 建立護患關系:在心理護理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患者剛入院時, 細心、耐心的為患者介紹環境及相關的醫生護理人員, 讓患者盡快的適應新的環境。在面對患者時要衣著整潔端莊、行為舉止落落大方、操作動作嫻熟有序。主動和患者交談, 使患者主動表達出自己現在所處的困惑。讓患者感受到安全感, 有戰勝疾病的信心[5]。
1. 3. 2. 2 傾聽: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 認真、耐心的聽取患者的傾訴, 不要輕易打斷患者講話, 使患者感受到關心、照顧、尊重。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訴求, 傾聽患者的內心宣泄。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情緒, 給予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做到認真傾聽, 建立信任, 了解內心世界, 發掘患者性格優點, 進行針對性心理護理。
1. 3. 2. 3 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應定期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加強護患交流, 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同時, 進行積極有效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應以溫和、可親的語言, 向患者講解慢性胃炎的相關情況(發病起因、治療方法、預后情況等), 使患者充分認識疾病, 了解疾病, 做到心中有數, 只有這樣, 才能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 提高療效, 同時爭取和患者家屬共同配合, 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
1. 4 觀察指標 利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抑郁癥治療情況。其中如果SAS和SDS>50, 則提示抑郁癥[6]。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心理護理干預前和干預后SAS得分情況比較。經過心理護理干預后, 觀察組焦慮評分(55.33±4.71)分優于對照組(41.25±4.29)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心理護理干預前和干預后SDS得分情況比較。經過心理護理干預后, 觀察組抑郁評分(41.11±3.85)分優于對照組(23.11±3.85)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慢性胃炎屬于臨床常見疾病, 指的是因各種不同病因導致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的統稱, 在各種胃病中, 該病的發病率居于首位。自從臨床應用纖維內鏡以來, 臨床認識該病的能力明顯提高。臨床以慢性淺表性、慢性萎縮性、慢性糜爛性的胃炎較為常見。慢性萎縮性的胃炎, 在黏膜腸上皮化生, 多累及賁門, 伴隨胃泌素分泌減少和G細胞喪失, 也可對胃體產生累及, 喪失泌酸腺, 出現胃酸和胃蛋白酶及內源性因子減少[7]。
慢性胃炎不具有典型性、特異性的癥狀, 患者的癥狀輕重, 和胃黏膜病變程度不具有明顯相關性。多數患者常不伴隨癥狀或出現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癥狀, 例如反酸、餐后飽脹、食欲減退、上腹隱痛等。慢性萎縮性胃炎可出現腹瀉、舌炎、消瘦、貧血等, 少數患者會出現明顯的腹痛, 表現黑便、嘔血的情況。因病癥反復發作, 不具有規律性, 且常會在進食或餐后發生疼痛, 且多數在上腹部和臍周出現, 癥狀輕微者為間歇性隱痛、頓痛, 癥狀較重者會出現劇烈絞痛[8]。
在慢性胃炎發生、進展的過程中, 精神因素和心理因素備受患者關注, 本研究顯示, 慢性胃炎患者常伴隨心理抑郁、焦慮、煩躁, 同時出現消瘦、悲觀、體重下降等情況。相關學者發現, 精神障礙因素是導致慢性胃炎出現、進展的一個主要因素。消化道應激異常, 可引起飲食異常。
綜上所述, 心理護理在慢性胃炎抑郁癥中具有良好的作用, 可緩解病情, 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楊艷玲, 史波.護理干預在慢性胃炎治療效果中的作用與臨床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5, 13(23):238-239.
[2] 蔡忠云.上海市社區老年患者慢性胃炎伴抑郁、焦慮現況研究.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14, 28(5):90-91.
[3] 侯立強, 井中旭, 陳靜, 等.舒肝解郁膠囊對慢性胃炎伴抑郁癥患者癥狀及抑郁情況的改善作用.中醫藥學報, 2015, 43(3): 108-110.
[4] 李敏.心理護理在慢性胃炎患者負性情緒中的應用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1):27-28.
[5] 孔彩虹.抑郁癥全病程管理模式的應用評價.中醫藥管理雜志, 2016, 24(1):53-54.
[6] 高慧, 陳瑞娟, 徐麗萍.健康宣教對慢性胃炎合并焦慮狀態的影響.按摩與康復醫學旬刊, 2012, 3(12):438-439.
[7] 瞿偉, 譚永紅, 谷珊珊, 等.全病程管理模式對抑郁癥患者依從性及療效的影響.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14, 36(11):1118-1120.
[8] 胡光濤, 宋航, 王國威, 等.全病程醫療服務模式對軍隊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2年療效隨訪.西南國防醫藥, 2013, 23(4): 352-354.
[收稿日期:201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