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一帶一路”倡議、各國經貿領域合作下,“漢語+商務”“漢語+旅游”等國際漢語職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分析“旅游漢語”的緣起、分類、功能、發展現狀之后,提出國際漢語職業教育背景下“旅游漢語”需要根據境外旅游職業人才需求來開設課程,應確立服務旅游經濟和人類共同發展的理念,教學內容設計應突出培養學生的旅游職業能力和素養。
關鍵詞:旅游漢語;職業;服務;發展
近些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和世界各國經濟、貿易、文化等領域交流日益深入廣泛,漢語國際教育界出現了“漢語+職業”教育的新趨勢,致力于國際漢語職業人才培養的“漢語+商務”“漢語+中醫”“漢語+旅游”項目以及“漢語+高鐵”“漢語+空乘”“漢語+導游”等教學、培訓課程應運而生。《孔子學院發展規劃(2012—2020年)》曾提出,“適應學員多樣化需求,鼓勵興辦以商務、中醫、武術、烹飪、藝術、旅游等教學為主要特色的孔子學院”,為孔院開展“漢語+”項目提供了助力。2020年7月,教育部設立了直屬的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這是發展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專業公益教育機構,致力于為世界各國民眾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提供優質服務,為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世界多元文化互學互鑒搭建友好協作的平臺。2020年8月,“第二屆職場漢語國際教學研討會(線上)”針對職場通用漢語和專用漢語進行了討論,其中,專用漢語中就涉及到國際職場的警察漢語、海關漢語、酒店漢語、導游漢語、航空漢語、銀行漢語等。可以說,為學習者職業生涯服務的國際漢語職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也越來越專業化。長期以來,旅游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隨著國際旅游的大力合作與發展,中國為世界旅游發展貢獻了強大動能[1]。因此,有必要把“旅游漢語”項目放在國際漢語職教育發展背景下進行探討。
一、“旅游漢語”項目發展的緣起
旅游漢語和旅游英語一樣,都緣起于旅游和語言密切相關。國外學者White較早發現旅游可以通過經濟發展、示范效應以及直接的社會接觸導致語言變化[2]。Cohen & Coope探討了語言與旅游的關系,認為“語言對旅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語言障礙與旅游者目的地選擇、旅行前準備、與當地人交流內容以及獲得體驗的質量都大有關系[3]。
國內學者李英雄較早認識到了旅游業發展和人類語言文字交流的互相推動作用,考察了漢字與旅游的關系,并對漢字修學旅游進行了專門研究[4]。谷建軍強調成立旅游語言學科的重要性,具有開創意義[5]。石慧敏提出了對外漢語教學的“旅游漢語”概念,其界定主要是指來華旅游的外國人在中國旅游期間所需的漢語[6]。沈葒指出,除了來華旅游的外國人(包括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之外,也要考慮到在國外本土學習旅游漢語的需求[7]。同時,針對旅游職業工作領域,《旅游漢語功能大綱》將旅游漢語教學功能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其中的中、高級功能均分成五大項目:組織旅游、景區游覽、飯店實務、旅行社實務、旅游發展和相關管理[8](P1-7)。這顯然有助于旅游從業人員提高漢語能力,而這也是目前“漢語+旅游”職場漢語教學的主體內容。
總的來說,旅游漢語既是一種為外國人提供在華旅行便利的實用生活漢語,也是一種服務于旅游從業人員的職場工作漢語。
二、“旅游漢語”項目的分類和功能
目前,“旅游漢語”尚處于起步階段,關于它的定義和受眾指向,學者們的認識并不一致。如李泉把旅游漢語歸為與跨文化生活、語言交際密切相關的“業務漢語”[9]。張黎指出,“如果將旅游漢語作為針對旅游管理和服務工作的教學類型,才算是專門漢語教學”[10](P20)。吳勇毅認為,專業漢語/學術漢語是要培養學生以漢語為工具,學習各自不同的專業[11]。也就是說,學習旅游漢語旨在通過漢語來學習旅游專業知識和技能。
那么,旅游漢語是服務于想到中國旅游的普通學習者,服務于培養接待中國游客的境外旅游人員?還是針對一些希望借助漢語來掌握旅游專業知識技能的學歷留學生?我們認為,其目標受眾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想要到中國境內旅游的普通漢語學習者,其學習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在中國吃、住、行、游、購、娛、研學等;第二類學習者是通過漢語這門語言工具,來學習旅游管理專業,掌握酒店、廚藝、航空等領域的知識和技能,而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會使用母語或其他語言;第三類是專門從事境外接待中國游客、帶領外國游客入中國境內的旅游從業者,其學習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和中國游客、中國的旅游從業者進行交際交流,方便旅游工作。為直觀起見,我們將三類目標受眾的屬性、功能指性和關聯價值進行了歸納,具體如表1所示:
就培養“漢語+旅游”職業人才培養而言,“旅游漢語”項目需要關注的重點是第二、三類。基于旅游和語言、旅游產業和漢語教育有著密切關系的“旅游漢語”項目,至少可以發揮這樣三種功能:
1.讓更多人直接學習趣味性較強、更為實用的旅游生活漢語,有利于到中國旅游的外國旅行者掌握旅行生活漢語,可使漢語國際傳播的路徑更為開闊、更有實際效果;
2.可以促進掌握漢語和專業技能的國際旅游漢語人才的培養,有利于和中國關系密切的國家地區的勞動力就業,真正服務國際社會;
3.直接促進中國出入境旅游發展,如出境旅游中境外接待中國游客的漢語旅游從業人員隊伍會壯大,而來到中國以漢語學習為目的的留學生或者游學團體則使得入境游人數相應增加;同時,出入境旅游線路、產品也會更加多元化、更有個性等。
三、“旅游漢語”項目現狀
目前,國內外多所高校、孔子學院以及漢語培訓機構(線上線下)均實施了“旅游漢語”項目,已涵蓋短期語言培訓、長期語言教學、學歷教育、跨境合作辦學等多個層次,在職業領域細分、辦學主體多樣、教材及教學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
(一)職業領域和辦學主體
從學習者的職業領域來看,目前已分化出航空、機場、高鐵、酒店、景區、博物館、導游等職場漢語。如泰國有專門的“馬殺雞(泰式按摩)”漢語課程,印尼巴厘島開設了導游漢語培訓課程,日本有針對關西外國語大學學生的“空乘漢語”課程等[12]。這些都屬于國際旅游漢語教學的范疇。
從機構層面來看,除了培訓機構、企業單位以外,還有高等院校、孔子學院、國家旅游局等舉辦的旅游孔子學院或旅游漢語班。2011年,中國礦業大學和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合辦的全球首個以旅游為特色的孔子學院——旅游孔子學院,在布里斯班正式成立[13];2016年,南非中國文化和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孔子課堂為南非的酒店管理人員和導游開設了漢語培訓班;2018年,尼泊爾國家旅游局主辦的“一帶一路”走進尼泊爾——博克拉旅游漢語培訓班正式開課。從2017到2020年,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分別在俄羅斯、塞爾維亞、意大利開設了中俄旅游學院、中塞旅游學院、中意廚藝學院三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旨在培養以導游漢語、酒店漢語、廚藝漢語等為特色的國際職場漢語人才。這些機構均以旅游漢語為主要課程設置,結合當地獨特的旅游資源,著重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專業水平的旅游服務與管理人才。
(二)教材及教學建設
上一世紀90年代以來,對外漢語教學界陸續出版的中、高級文化類教材中就有一些和中國概況相關的介紹中國旅游資源的教材。到了21世紀,《觀光旅游》《旅游漢語》《中國全景旅游漢語》等旅游漢語教材大量出現,而且大多采用旅游生活情境內容,貫穿以漢語語音、詞匯、語法教學點,來體現漢語學習內容的實用性、趣味性[14](P153)。同時,還有適用于旅游職場專門領域的旅游漢語教材,如印尼巴厘島的《導游漢語》、韓國的《現場空姐漢語》等。
與此同時,對旅游漢語教材、教學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如劉靜萱[15]、項佳佳[16]、張晟瑜[17]、王秋
夢[18]等分別從旅游漢語教材編寫原則、語體風格、功能意義等方面進行了研究。那英志和杜小平[19]、張夢蝶[20]、侯春曉[21]、張曉靜[22]、郭方圓[23]等探討了任務型語言教學在旅游漢語中的應用。黃艾[24]、鄧莉[25]、郭婷婷[26]、彭湃[27]等也從教學內涵、話題及句式資源庫、文化教學等方面作了微觀研究。這些都為“旅游漢語”項目的具體實施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借鑒。
四、國際漢語職業教育背景下“旅游漢語”項目的發展思路
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需求,加速推進漢語國際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深化漢語國際教育的多元發展,將職業教育納入漢語國際教育體系,已逐漸成為學界的共識[28]。在這一背景下,“旅游漢語”應理清思路、勇于擔當、有所作為。
(一)確立服務理念,根據職業人才需求來開設“旅游漢語”
趙金銘指出,當今世界漢語學習者主要是把漢語作為溝通與交際的工具,以了解當今中國,或出于職業考量[29];崔希亮提出,漢語國際教育要有為全人類服務的意識[30];王振頂探討了漢語國際傳播與中國出入境游如何互動發展,指出要開設并突出旅游漢語課程,實現漢語學習對中國出入境旅游的促發作用[31];王春輝認為,國際旅游已成為漢語國際傳播的重要一環,旅游漢語教學應得到更多重視[32];胡范鑄等指出,要從“對當地人教育”轉向“為當地人服務”,如在高度依賴旅游經濟的地區,首先需要考慮將漢語國際教育與導游培訓、民宿管理指導結合起來[33]。這些研究均表明,發展“旅游漢語”應基于職業教育背景,確立為學生就業、為旅游經濟和人類社會共同發展而服務的理念。
可以說,貫徹這樣的服務理念,關鍵是要解決中國出境游客迅猛增長和目的地國家旅游漢語人才不足的矛盾。近20年來,中國出境游不僅人數猛增,而且范圍也越來越廣。截至2018年,大陸公民出境游居世界第一,已達1.4972億人次,足跡覆蓋157個國家。不過,很多中國游客所參觀、游覽的國家地區,既缺乏有規模的漢語教育機構,也缺乏完整、連續的中文標識引導系統以及能用漢語接待、講解的旅游從業人員[34]。目前,中國已是越南、印度尼西亞、柬埔寨的第一大旅游客源國,其孔子學院(含課堂)分別是1個、8個、2個;即使是擁有19個孔子學院、漢語已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俄羅斯,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能接待中國游客的俄羅斯導游及相關人員仍是嚴重不足。就此而言,需要對近幾年中國游客在境外國家的出游人數及開支等進行統計、分析,在此基礎上,預測境外旅游漢語人才的需求量,有針對性地拓展旅游職場領域的漢語教學項目。
(二)教學內容設計應突出培養學生的旅游職業能力與素養
漢語職業教育的特點決定了旅游漢語應打破以漢語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對外漢語教學模式,將通過漢語學習來掌握實用的旅行知識、旅游專業知識和技能作為中心來組織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學會完成相應工作任務,并構建相關旅游理論知識體系,發展旅游業工作者的職業能力。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作為旅游者和旅游工作者為線索來進行,充分開發各種資源,提供豐富的旅游漢語實踐機會,如旅游咨詢、旅游線路設計、旅游解說等。教學效果評價則需要采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點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如掌握旅行游覽、旅游宣傳、旅游組織、旅游接待、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專業技術能力和自主學習、主動交際、善于協調、靈活應變等方面的社會通用能力。具體的課堂教學可以淡化漢字和語法教學,如費燕洪在對海關漢語學習者需求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適合于斯里蘭卡專門用途漢語的教學原則,即重視聽說教學、強化拼音教學、弱化漢字教學和突出文化教學[35]。在學生學會漢語拼音的基本原則和技巧、具備一定自學能力以后,就可以圍繞“旅游職場場景——活動任務——慣用表達”來進行設計,把基本的漢語聽說、文化知識等融合進去講授、練習。就此而言,對教育機構、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來說,需要推動旅游和漢語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形成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長效機制、推動本土化的專門教材建設等。
“旅游漢語”項目在國際漢語職業教育領域的地位已得到普遍共識,也在和中國國際旅游密切相關的國家地區得到了一定實施。不過,目前的研究大多是針對某國某地的課程、教材等,基本為微觀式的個體研究。關于“旅游漢語”項目如何發展,除了上述提到的需要進一步確立中國為世界提供語言服務的理念、從中外旅游經濟互動發展和境外旅游職業人才需求出發來進行科學設計和有效落實以外,還可以有更深入和系統的研究,諸如:“旅游漢語”的概念究竟如何界定?是否只針對漢語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國際旅游城市的漢語景觀是否也應該涵蓋?此外,旅游職業場域、社會生活空間等中觀層面以及國與國之間的旅游經濟政策、跨境教育機制、語言規劃政策等宏觀因素對“旅游漢語”的影響如何?這些問題都值得繼續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趙曉霞.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設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07-17.
[2]Stansfied,C.A.Tourism: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By Alister Mathieson and Geoffrey Wall[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5,(2).
[3]Cohen,E. & Cooper,R.L.Language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6,(4).
[4]李英雄.漢字與旅游[J].旅游學刊,1994,(5).
[5]谷建軍.論旅游與語言的關系[J].旅游學刊,1997,(4).
[6]石慧敏.“旅游漢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1,(4).
[7]沈葒.關于旅游漢語教學的若干思考[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編輯委員會.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上海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旅游漢語功能大綱課題組.旅游漢語功能大綱[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9]李泉.論專門用途漢語教學[J].語言文字應用,2011,(3).
[10]張黎.專門用途漢語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6.
[11]吳勇毅.從兩組數據看當前漢語國際教育存在的問題[J].語言戰略研究,2018,(6).
[12]趙曉霞.漢語職業教育步入快車道[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09-27.
[13]伍蕾,丁培毅.符號、身份與認同:旅游孔子學院建構分析[J].旅游論壇,2014,(3).
[14]陳麗君.基于資源概念的旅游語言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
[15]劉靜萱.基于ESP理論研究旅游漢語教材問題[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6]項佳佳.旅游漢語教材語體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17]張晟瑜.基于問題的旅游漢語教材建設構想——以教材《旅游漢語》和《埃及之旅》為例[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18]王秋夢.旅游漢語教材《游學中國》和《祝你成功》對比分析[D].伊寧:伊犁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7.
[19]那英志,杜小平.基于“任務教學法”的旅游漢語教學流程和操作策略[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7,(1).
[20]張夢蝶.基于任務型教學法的專業用途漢語教學設計——以旅游漢語為例[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1]侯春曉.結合任務型教學的對泰旅游漢語教學設計[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2]張曉靜.“任務型”四川歐美留學生旅游漢語文化點教學設計與探討[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4.
[23]郭方圓.泰國烏隆他尼皇家大學旅游漢語課任務型教學設計[D].鄭州: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24]黃艾.淺議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開展旅游漢語專項教學[J].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3).
[25]鄧莉.基于語料庫的旅游漢語話題庫及話題詞表構建[D].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26]郭婷婷.基于話題的旅游漢語會話常用句及交際構式資源庫建設[D].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27]彭湃.旅游漢語中的文化因素及文化教學[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
[28]劉旭.“一帶一路”建設中國際漢語職業教育發展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20,(11).
[29]趙金銘.孔子學院漢語教學現狀與教學前景[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30]崔希亮.漢語國際教育的若干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8,(1).
[31]王振頂.漢語國際傳播與中國出入境游之互動發展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16,(5).
[32]王春輝.國際旅游與漢語的國際傳播[J].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輯刊,2017,(12).
[33]胡范鑄,陳佳璇,張虹倩.目標設定、路徑選擇、隊伍建設:新時代漢語國際教育的重新認識[J].世界漢語教學,2018,(1).
[34]陳麗君.關于中國游客境外享有中文服務情況的調查[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7,(6).
[35]費燕洪.“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斯里蘭卡專門用途漢語研究——以海關漢語為例[J],現代語文,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