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全球互動語言學研究熱點、發展趨勢可視化分析(2000—2020)

2021-07-20 01:01:19富聰邵濱
現代語文 2021年2期

富聰 邵濱

摘 ?要:利用可視化計量軟件CiteSpace,對2000—2020年間發表于CNKI和WOS數據庫的互動語言學研究成果進行分析,通過共現圖譜展示互動語言學的研究熱點、發展趨勢,并對今后研究方向進行預測。全球互動語言學研究經歷了從單層次到多層次的發展過程,從對具體語法形式的分析逐步擴展到對語用功能、會話參與者主觀性、話語標記、互動交際理論的研究。研究方法從單純的會話分析轉向關注互動交際協作的交叉學科研究,定量研究、實證性研究、多模態研究代替了理論研究、綜述研究,并成為主要研究類型。國內語言學刊物應更加關注互動語言學研究成果,學校、機構之間需要進一步加強合作。今后研究應以留學生漢語多模態互動教學模式、師生互動的話輪轉換機制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互動課堂設計與教學規劃為目的,為國際中文教育、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領域提供更為豐富的理論與實踐性指導成果。

關鍵詞:互動語言學;CiteSpace;研究熱點;國際中文教育;發展預測

一、引言

互動語言學(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這一理論以功能語言學和人類語言學理論為基礎,采用話語分析法研究自然口語材料,關注會話參與者的交際意圖對語言形式的影響,強調語言的社會屬性與具體語用環境,以實證研究分析社會交際互動中語言形式的變化與動因,彌補了二十世紀上半葉以孤立書面語形式為對象的語言研究方法的不足。

20世紀70年代,Gumperz首次將“互動”概念從社會學引入語言學研究[1](P9-37)。Ford將功能語言學理論與話語分析法相結合,開始對日常口語對話進行實證性描寫[2](P26-145)。Ochs、Thompson等在話語分析法的基礎上,對自然口語的語言結構規律進行了總結[3](P11-16)。2001年,Selting、Couper-Kuhlen正式提出“互動語言學”這一名稱,標志著互動語言學作為一個新興語言學研究方向的確立[4]。Fox提出互動社會語言行為框架的概念,將實際會話中反復出現的語言形式進行了歸納[5]。Hopper將會話的常態表達與句法編碼形式相聯系,重點關注互動交際對語言形式的影響[6]。多位互動語言學家合著的Grammar in Everyday Talk,對互動語言行為中的語法形式進行了系統研究,以探討社會交際中語言形式變化的動因[7]。2018年,Selting、Couper-Kuhlen的著述Interactional Linguisitics[8],對國外互動語言學研究成果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總結,是近年全球互動語言學領域的集大成之作。

國內的互動語言學研究則起步較晚。徐大明等的《當代社會語言學》首次引入了互動社會語言學概念[9](P43-45)。CNKI最早收錄的與互動語言學相關的文獻是林大津、謝朝群的《互動語言學的發展歷程及其前景》,介紹了二十世紀語言學研究存在的問題以及互動語言學產生的原因,初步探討了西方互動語言學理論對漢語研究的啟示[10]。孫詠梅在《跨文化交際、話語分析與互動社會語言學》中指出,互動社會語言學研究應將宏觀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和微觀的話語分析相結合,關注日常話語交際背景和環境預設的作用[11]。王顯志、王杰認為,會話策略、語境化提示、會話推斷是社會互動語言學的主要研究內容[12]。樂耀運用互動語言學研究方法,對會話交際的基本單位和讓步類同語式評價立場的表達進行了分析[13]、[14]。完權考察了漢語社會交際的語法投射能力[15]。方梅等回顧了互動語言學的發展歷程,詳細介紹了互動語言學的四個主要研究課題,系統總結了互動視角下漢語語法的研究成果[16]。

可以看出,近20年的全球互動語言研究內容廣泛,涵蓋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內容,很少有文獻對其研究內容、研究趨勢與熱點等進行系統總結與梳理。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視化計量軟件,繪制互動語言學研究成果知識圖譜,直觀地呈現出該領域內的研究現狀與熱點問題,以把握全球互動語言學的研究前沿與今后發展趨勢,為國內互動視角下的應用語言學研究提供理論與實踐性指導,并豐富國際中文教育與第二語言教學理論體系。

二、數據與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數據樣本全部來自中國學術期刊出版總庫(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數據庫,檢索時間為2000—2020年。分別以“互動語言學”“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Talk-in-Interaction”為主題、標題、關鍵詞進行檢索,剔除新聞、會議征稿、書評等不相關和重復的內容,最終得到有效中文文獻89篇,英文文獻153篇①。

(二)研究設計

Citespace文獻數據可視化計量分析軟件,在共引分析理論(Cocitation Analysis)的基礎上,對選定數據進行尋徑網絡算法,并繪制出相關信息的共現圖譜。本研究采用文獻分析法、系統性回顧法、信息研究法,借助Citespace(5.7.R3)軟件,對有效文獻的作者、關鍵詞、研究機構、發文期刊、高被引文獻、核心關鍵詞、突顯關鍵詞等信息,進行共現節點分析,以科學的量化研究方法展示領域內的前沿熱點,并對今后發展方向進行預測。

三、年度發文量變化趨勢及影響因素

我們對2000—2020年CNKI、WOS互動語言學研究的年發文量進行了統計,具體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國外早期研究成果較少,發文量逐年波動上升;于2013年增至17篇后,又迅速回落;再次于2020年達到年發文量19篇的新高點。其中,2000—2005年為第一階段,年發文量在1—4篇范圍內波動;2006—2010年為第二階段,年發文量緩慢增長至11篇;2011—2013年為第三階段,大幅增長至17篇后又迅速回落;2018年至今為第四階段,年發文量連續保持在10篇以上,說明該領域內的成果產出趨于穩定。國外互動語言學年發文量增長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該領域內核心著述的出版,如Bergmann等對互動語法韻律的研究[17],Selting、Couper-Kuhlen對互動語言學研究成果的系統綜述[8]等,引發了研究者對互動語言學領域的間歇性關注。

國內互動語言學研究成果呈逐年遞增趨勢,發文量變化趨勢與國外基本相符,可以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2000—2013年為第一階段,發文量在0—4篇范圍內波動。2014—2020年為第二階段,其中,在2014年增至9篇;從2015年起呈逐年快速增長趨勢,并于2020年達到20年來的峰值15篇。第二階段研究成果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在于語言學科意識和話語研究問題意識的增強。如李先銀為彌補對外漢語教學中“基于規則”的語法體系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互動語言學理論的“情景化”語法教學[18];饒宏泉在前人對“來著”所在結構的時體特征及限制條件的討論基礎上,從話語功能的角度,對“來著”的語義與功能進行了進一步考察[19];臧勝楠、潘爽認為,互動語言學的研究范式有助于培養留學生用漢語交際的能力,有利于解決目前國際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20]等。這些論著均體現出研究者對社會交際和會話互動中實際問題的關注。

總體來說,國外互動語言學研究的年發文量除2014—2017年間略低外,其余年份均高于國內。在國外研究年發表量分別于2013、2018年大幅增長后,國內研究也于2014、2019年得到大幅增長。這說明國內對互動語言學的研究是緊隨國外變化趨勢的,只是峰值均要錯后一年;同時,也說明國外互動語言學高被引文獻的發表(如Higginbotham & Engelke,2013;Kitzinger & Mandelbaum,2013;Hayashi & Kushida,2013;Cornillie,2018),對國內互動語言學研究影響顯著,國外研究成果的引入大約需要一年時間。

四、核心作者及研究機構

(一)國外核心作者與研究機構

我們對2000—2020年國外互動語言學研究文獻的國別占比進行了統計,具體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國外的互動語言學研究成果中,有56.5%(78篇)集中在歐洲,22.5%(31篇)集中在美洲,其余(21.0%)主要分散在大洋洲和東亞地區。成果量排名前三的國家是英國(32篇)、美國(22篇)、德國(13篇)。

我們對2000—2020年國外主要研究機構發表論文的數量進行了統計,具體如表1所示: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我們繪制了2000—2020年國外互動語言學研究核心作者及機構的圖譜,具體如圖3所示:

從表1和圖3可以看出,國外互動語言學研究機構以大學和語言學院為主,其研究重鎮有英國約克大學、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英國拉夫堡大學、德國語言學院等,研究機構的分布與論文發表數量占比最高的國別基本吻合。在圖3中,關系圖譜連線的粗細與聯系緊密程度成正比。由此可知,歐洲各國互動語言學研究者合作緊密,形成了以英國和德國為中心的合作網絡;而美國互動語言學研究者與加拿大、日本學者合作較多,與歐洲研究群體聯系較為松散。

我們接著對國外的核心作者及其所屬機構進行了統計,具體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2000—2020年國外互動語言學研究的核心作者有約克大學的Persson、納沙泰爾大學的Doehler和Horlacher、赫爾辛基大學的Lindstrom等。在世界互動語言學領域排名前五的學者中,歐洲學者占據了四個。

(二)國內核心作者與研究結構

我們對2000—2020年國內互動語言學主要研究機構的表論文發數量進行了統計,具體如表3所示: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我們繪制了2000—2020年國內互動語言學研究核心作者及機構的圖譜,具體如圖4所示:

從表3和圖4可以看出,國內互動語言學研究以語言學研究機構和大學文學院為主導,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其研究重鎮有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上海財經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等。同時,上述機構大多已形成較為固定的互動語言學研究核心團隊,能夠持續產出影響較大的研究成果,如西安外國語大學的劉峰、張京魚,中國社會科學語言研究所的方梅、謝心陽、李先銀等。圖4中,圖譜線條聯系較為緊密,說明作者之間合作較多。

我們接著對國內的核心作者及其所屬機構進行了統計,具體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2000—2020年國內互動語言學研究的核心作者有劉峰、張京魚、謝朝群、饒宏泉、孫詠梅等。其中,謝朝群、孫詠梅等人的研究成果均早于2010年,代表了互動語言學早期的研究群體;劉鋒、張京魚合作較多,研究成果主要發表于2015年之后,是互動語言學研究的新興主力軍。

五、發文期刊分布與高被引文獻

(一)國外發文期刊與高被引文獻

1.發文期刊分布

我們對2000—2020年WOS互動語言學研究論文的期刊分布情況進行了統計,具體如圖5所示:

在WOS的153篇文獻中,有22篇(14.4%)發表在Journal of Pragmatics,7篇(4.6%)發表在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6篇(3.9%)發表在Discourse Studies,Discourse Society和Language in Society各有5篇(3.3%),其余文獻分散于各類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期刊。其中,占比最高的Journal of Pragmatics創刊于1977年,刊發互動語言學研究成果最多且被引率最高,是全球最具權威性的互動語言學刊物。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由語言學家Sigman創辦于1987年,致力于發表社會語言學與互動語言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是國外互動語言學研究的重要陣地。Discourse Studies、Language in Society、Discourse Society三個刊物,則從不同的角度刊發互動語言學研究成果,前兩者主要發表與會話分析、語用研究相關的論文,后者主要發表社會學視角下互動語言學的相關研究成果。

可見,國外已經形成專門刊發互動語言學研究成果的期刊。同時,互動語言學研究與語用學、社會學、心理學、認知語言學等聯系緊密,研究熱點和學術前沿交叉程度高,研究成果多樣化,覆蓋的學科領域豐富,涉及廣泛的學術主題。

2.高被引文獻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我們繪制了2000—2020年國外互動語言學研究的高被引圖譜。其中,同一個節點連線越多,表示該文獻的被引次數越高。具體如圖6所示:

我們還對國外互動語言學研究引用最多的10篇文獻進行了統計,具體信息如表5所示:

從圖6和表5可以看出,被引率最高的文獻是Schegloff的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Interaction:A Primer in Conversational Analysis。該書共十四章,第一章介紹了會話分析順序理論,第二至十一章分別講解了相鄰配對(adjacency pair)、預擴展(pre-expansion)、主題提供(topic proffering)等概念與會話順序的關系,最后三章簡要論述了序列中的變化,并提供練習和閱讀指導。此書包含大量現實中的對話實例,是互動語言學領域重要的“入門”級著作[21]。

Auer的On-line syntax:Thoughts on the temporality of spoken language,被引次數位居第二。作者認為,口語和書面語之間具有根本區別:書面文本具有“線性”特征,而口語對話是說話人之間實時發生的互動過程,基于“線性”的傳統結構主義語法分析并不適用于口語交際研究。在這一基礎上,作者提出了一種基于投射和縮回操作的互動口語語法分析方法,為研究實時口語會話提供了方法論層面的指導[22](P1-13)。

Heritage認為,在會話互動中,參與者認知狀態的相對性決定話語意義被理解的程度,認知狀態在傳達信息時主導著語法形態的選擇和語用效果。因此,互動語言研究者應當關注并調查會話人的認知背景,從語用學的角度,在行動建設和互動管理的過程中描述認知狀態對交際的影響[23](P1-29)。此文被引次數排名第三,對多篇高被引文獻產生了重要影響。

Auer & Lindstr?m對英語、德語、希伯來語、瑞典語、法語的口語進行實證性研究,提出了“新興(emerging)”和“緊急(emergent)”兩個語法結構概念,并對其產生的條件與話語語境進行總結。互動對話中出現的“新興”結構與語法體系的穩定性并不矛盾,而“緊急”結構的出現則是由于及時交際的臨時需求,體現語法結構的暫時性和短暫性。作者認為,這兩個語法結構的并存,說明會話互動中的語法是一種高度自適的交互資源[24](P218-262)。

被引次數排名第五的是Benjamin的Managing Problems of Acceptability Through High Rise-Fall Repetitions,考察社會互動的參與者在說出不正確、不恰當的話語時,聽話人產生的反饋以及對錯誤進行糾正的不同方式。在此基礎上,Benjamin總結出一種既真實又可以被接受的糾正方式:重復原先的話語內容,通過提高或降低語調的方式,提示對方錯誤的存在,以達到最終糾正錯誤的目的[25](P107-138)。此文對近5年的互動語言學研究影響較大,大量新研究援引了這一結論。

(二)國內發文期刊與高被引文獻

1.發文期刊分布

我們對2000—2020年CNKI互動語言學研究論文的期刊分布情況進行了統計,具體如圖7所示:

在CNKI的89篇文獻中,有7篇(7.9%)發表在《語言教學與研究》,《上海師范大學學報》《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中國語文》各有3篇(3.4%),《漢語學習》《中國社會語言學》《浙江師范大學學報》各有2篇(2.2%)。其余論文刊發在各類學報、語言學刊物上,分布較為分散。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國內目前尚未有專門刊發互動語言學研究成果的期刊,除《語言教學與研究》外,大多數期刊對互動語言學研究成果的關注度較低。

2.高被引文獻

由于Citespace軟件尚未開發分析CNKI文獻被引數據的功能,我們只能截取CNKI數據庫的選定文獻數據分析界面,較為直觀地呈現出2000—2020年國內互動語言學研究共被引文獻圖譜。其中,一個圓形結點代表一篇文獻,結點越大的文獻被引次數越高。具體如圖8所示:

我們還對國內互動語言學研究引用最多的10篇文獻進行了統計,具體信息如表6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被引次數最高的前五名文獻,均為出版年代較早的現代漢語本體研究著作,如趙元任的《漢語口語語法》、呂叔湘的《中國文法要略》、朱德熙的《語法問答》等。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國內互動語言學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漢語語法本體研究的理論基礎上的。

何自然、冉永平認為,話語聯系語所連接的是話語與語境或語境假設。語境的概念既包括傳統的語境認識,也包括話語理解過程中所形成的動態語境假設。在關聯理論框架基礎上,該研究從話語生成與理解的認知角度,分析了話語聯系語的作用,認為話語的生成與理解是一個相互制約的過程,話語聯系語對話語的生成與理解存在語用制約[26](P3-5)。這一結論已被大量的互動語言學、語用學研究印證。

林大津、謝朝群的《互動語言學的發展歷程及其前景》,系近20年內CNKI最早收錄的互動語言學研究成果,是國內互動語言學研究的重要基石。論文首先簡要地梳理了二十世紀語言學研究存在的問題,探究了互動語言學產生的原因,系統介紹了互動語言學的定義、特征、理論基礎,并初步探討了西方互動語言學理論對漢語研究的啟示[10]。

方梅等認為,語言在本質上具有互動性,互動語言學是基于互動行為的語言研究,重視對自然口語的分析,語法是可以在交際中被塑造的互動資源。作者梳理并回顧了國內互動語言學的發展歷程,詳細介紹了句法選擇、形式驗證、會話序列、韻律和多模態研究等互動語言學的基本研究課題與最新進展。作者認為,互動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將能更好地揭示漢語特點[16]。此文共被引用37次,是該領域內近五年來被引率最高的。

總的來看,與國內互動語言學研究大量引用漢語本體文獻不同,國外研究并不局限在語法理論框架內。他們更多地采用話語分析研究方法,將實際生活中的口語互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時態、信息、社會地位、心理等具體因素對會話順序、語義理解的影響。可以說,國外學者關注社交環境對語言運用的影響,既包括理論性研究,也包括實證性研究,單次界面研究和縱向歷時研究共存,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價值。

六、高頻關鍵詞與研究熱點

(一)國外關鍵詞與研究熱點

1.高頻關鍵詞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我們繪制了2000—2020年國外互動語言學研究的高頻關鍵詞圖譜。具體如圖9所示:

我們接著對2000—2020年國外互動語言學研究中出現頻次最高的前10位關鍵詞進行了排序,并通過對關鍵詞中介中心度的計算而獲得新的排序。具體如表7所示:

從圖9和表7可以看出,國外互動語言學研究中

出現次數最高的前10位關鍵詞分別是:“conversation analysis(會話分析)”“organization(組織)”“conversation(會話)”“repair(修正)”“talk-in-interaction(互動交際)”“turn taking(話輪轉換)”“English(英文)”“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互動語言學)”“prosody(韻律)”“language(語言)”。其中,前三位的出現頻次分別高達39、39、35,是該領域的研究重心。

還可看出,關鍵詞的中介中心度排序與出現次數排序略有不同:首位仍然是“conversation analysis(會話分析)”;“organization(組織)”由第2位降至第4位;“discourse(話語)”“accomplishment(完成)”“identity(特征)”則代替了出現頻次排序中的“talk-in-interaction(互動交際)”“turn taking(話輪轉換)”“prosody(韻律)” 。

在兩種排序方法中,“conversation analysis”的出現頻次和連接信息流的能力均位居第一,說明國外互動語言學研究的理論框架基本上是建立在話語分析方法之上的,話語分析是互動語言學研究的根基。排序靠前的“organization(組織)”“conversation(會話)”“repair(修正)”,也是以會話分析為中心延伸出的各類概念。“English(英語)”出現在兩種排序方式內,則說明國外以英語為研究對象的互動語言學研究成果比重最大,這也與英國、美國為互動語言學研究核心的結論相符。中介中心度排序中,“identity(個性特征)”的出現次數雖未進入前10名,但其含義與國內近年新興的“主觀性”“個體差異”相似,均說明全球互動語言學研究對交際會話個性化的關注度日漸提升。

2.熱點變化與發展預測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我們繪制了2000—2020年國外互動語言學研究的核心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譜。具體如圖10所示:

由圖10可知,國外近20年內各階段的互動語言學研究均包含“conversation analysis(會話分析)”“organization(組織)”“conversation(會話)”三個關鍵概念。2000—2003年前后出現的“poststructuralism(后結構主義)”“talk-in-interaction(互動交際)”“gender/sexism(性別歧視)”等關鍵詞的出現頻率逐年下降并最終消失,說明國外互動語言學早期研究重視性別特征對話語交際的影響。

從2007年起,大量新興關鍵詞井噴式出現,如“intersubjectivity(主體間性)”“turn taking(話輪轉換)”“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人際交往)”“interactional competence(互動能力)”“embarrassment(尷尬)”,關鍵詞多樣化、具體化的趨勢一直持續至2019年。近五年來,“epistemic stance(認識論立場)”“bilingual interaction(雙語互動)”“argumentation perspective(論證角度)”“discourse basis(話語基礎)”“construction projection(結構投射)”“collaborative completion

(協作完成)”等概念的提出,則表明國外互動語言學研究開始從認知語言學角度,關注自然口語交際中多語言、多參與者協作的特殊情況。

我們將搜索參數γ設定為[0,0.1],采用Burstness算法,對國外互動語言學研究中的突現關鍵詞進行了檢測,共得到17個突現關鍵詞。具體如圖11所示:

從圖11可以看出,突現關鍵詞密集度最高的時間段是2013—2018年,先后有9個關鍵詞集中于此,這與核心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譜所顯示的信息基本相符。其中,“talk-in-interaction(互動交際)”是突現強度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關鍵詞,其強度高達2.54,持續時間長達10年(2002—2011)。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來,“talk-in-interaction”受到關注較少,它逐漸被學科特征更為鮮明的“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互動語言學)”所取代。“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從2015年起成為突現關鍵詞,這說明互動語言學已成為語言學的獨立分支,開始建立專門的理論體系。一些新興關鍵詞突現年份距今較近,如“construction(結構)”“information(信息)”“epistemic stance/epistemic(認識論立場/認識論)”“repetition(重復)”等。它們是當下的研究熱點,在今后五年內有可能會成為國外互動語言學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國內關鍵詞與研究熱點

1.高頻關鍵詞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我們繪制了2000—2020年國內互動語言學研究的高頻關鍵詞圖譜。具體如圖12所示:

我們接著對2000—2020年國內互動語言學研究中出現頻次最高的前10位關鍵詞進行了排序,并通過對關鍵詞中介中心度的計算而獲得新的排序。具體如表8所示:

從圖12和表8可以看出,國內出現頻次最高的前10位關鍵詞分別是“互動語言學”“互動社會語言學”“互動”“會話分析”“主觀性”“交互主觀性”“互動性”“話語功能”“話語標記”“網絡語言”,這10個關鍵詞代表了2000—2020年國內互動語言學的研究重心。

還可看出,中介中心度排序與關鍵詞出現頻次排序略有不同。首位仍然是“互動語言學”,“話語分析”由第4位上升至第2位,“功能”代替“網絡語言”成為第10位。“話語分析”在關鍵詞出現頻次統計中的排名雖然不如“互動”“互動社會語言學”靠前,但在具體研究中所連接的關鍵詞信息流更為豐富,這說明“話語分析”的應用范圍廣泛,是互動語言學的核心研究方法。

2.熱點變化與發展預測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我們繪制了2000—2020年國內互動語言學研究的核心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譜。具體如圖13所示:

由圖13可知,國內近20年來各階段的互動語言學研究的核心關鍵詞均包含“互動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說明社會語言學理論一直是互動語言學研究的主要借鑒對象。“話語分析”“互動”“交際民俗學”從2008年開始大量涌現并一直延續至今,代表了當下的研究熱點。早期的“語法研究”“社會意義”“認同話語分析”等關鍵詞出現頻率逐年下降,說明國內互動語言學研究從對單一語法形式的關注轉變為對多層次、多領域應用研究的關注。從2013年開始,新興關鍵詞“互動性”“主觀性”“交互主觀化”“網絡語言”的出現頻率顯著上升,近五年內更是涌現出“韻律”“口語語篇”“小品詞”等更為具體的研究內容與方向,體現出互動語言學研究的精細化、專業化。

我們將搜索參數γ設定為[0,0.1],采用Burstness算法,對國內互動語言學研究中的突現關鍵詞進行了檢測,共得到14個突現關鍵詞。具體如圖14所示:

從圖14可以看出,突現關鍵詞密集度最高的時間段是2014—2018年,先后有9個關鍵詞集中在這一時期。與圖1年發文量變化趨勢比對可知,這五年既是研究成果量猛增的階段,又是新方向、新角度集中涌現的高峰期。其中,“互動社會語言學”是突現強度最大和持續時間最長的關鍵詞,其強度高達3.1621,持續時間長達8年(2005—2013),這說明國內互動語言學研究對社會交際的關注,體現出互動語言學研究的社會學基礎與本質[12]。一些新興關鍵詞突現年份距今較近,如“主觀性”“理念形成”“目標確立”“會話分析”“方法選擇”等。它們是當下的研究熱點,也有可能會成為國內互動語言學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七、結論與啟示

本文利用可視化計量軟件CiteSpace,對2000年至2020年間發表于CNKI、WOS的互動語言學相關論文進行了計量化分析,通過共現圖譜展示了該領域內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在這一基礎上,對互動語言學今后的研究方向進行了預測。

(一)總體發展趨勢

綜上所述,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內、外互動語言學年發文量變化趨勢相似,研究主體均以語言學研究機構和大學為主導。同時,國外互動語言學核心成果的發表對國內互動語言學研究影響顯著,國外前沿成果的引入大約需要一年。全球范圍內的互動語言學研究經歷了從單層次到多層次的發展過程,從對具體語言語法形式的分析逐步擴展到對語用功能、會話參與者主觀性、話語標記分析、互動交際理論的研究。研究方法從單純的會話分析轉向關注交際協作的交叉學科研究。定量研究、實證性研究、多模態研究代替了理論研究、綜述研究,并成為主要研究類型。除了與社會語言學的交集外,其他語言學分支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被大量引入,出現了更多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成果,互動語言學研究與認知語言學、語用學、應用語言學的結合更加緊密。

近些年來,國內、外互動語言學研究均涌現出大量的新熱點,如國外的“epistemic stance(認識論立場)”“bilingual interaction(雙語互動)”“construction projection(結構投射)” “collaborative completion(協作完成)”,國內的 “韻律”“口語語篇”“小品詞”“主觀性”等,這些都是頗具潛力的前沿成果。我們認為,互動語言學與認知語言學的結合將日趨緊密,對會話過程中語義信息傳遞與接受的研究、對錯誤結構修正方式的研究,將成為今后的研究重心,值得國內外學者持續關注與深入挖掘。

(二)對國內互動語言學研究的啟示

如前所述,國外研究機構大多已形成較為固定的互動語言學核心研究團隊,不同國別、不同機構的作者合作密切,以歐洲為主導的互動語言學研究陣地交流頻繁,新理論傳播迅速,研究成果產出量較為穩定。專門關注并刊載互動語言學研究成果的刊物業已形成,有力地支持了該領域的發展。而國內尚未出現專門刊發互動語言學研究成果的刊物,語言學領域主流期刊對互動語言學研究成果關注度較低。作者之間的合作一般局限于同一學校、同一機構,跨學科、跨機構合作較少。就此而言,國內的語言學期刊應提升對互動語言學研究成果的關注度,為互動語言學的發展提供平臺支持。學校、機構之間需要加強合作,為核心作者群穩定產出成果提供保障,并扶持新作者群的成長與壯大。同時,國內研究應引進更多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增強研究的應用性,如以留學生漢語多模態互動教學模式、師生互動的話輪轉換機制為研究對象,以互動課堂設計與教學規劃為主要目的,為國際中文教育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提供更為豐富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性指導成果。

參考文獻:

[1]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2]Ford,C.E.Grammar in Interac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3]Ochs,E.,Schegloff,E.A. & Thompson,S.A.Interaction and Gramma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4]Selting,M. & Couper-Kuhlen,E.Studies in 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M].Amsterdam:Benjamins,2001.

[5]Fox,B.A.Principles shaping grammatical practices:An exploration[J].Discourse Studies,2007,(3).

[6]Hopper,P.Emergent grammar and temporality in 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A].In Auer,P.& Pf?nder,S.(eds.).Constructions:Emerging and Emergent[C].Berlin:De Gruyter,2011.

[7]Thompson,S.A.,Fox,B.A. & Couper-Kuhlen,E.Grammar in Everyday Talk:Building Responsive Actio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

[8]Selting,M. & Couper-Kuhlen,E.Interactional Linguisi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8.

[9]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當代社會語言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10]林大津,謝朝群.互動語言學的發展歷程及其前景[J].現代外語,2003,(4).

[11]孫詠梅.跨文化交際、話語分析與互動社會語言學[J].外國語言文學,2007,(2).

[12]王顯志,王杰.互動社會語言學綜述[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13]樂耀.從互動交際的視角看讓步類同語式評價立場的表達[J].中國語文,2016,(1).

[14]樂耀.互動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會話交際的基本單位[J].當代語言學,2017,(2).

[15]完權.零句是漢語中語法與社會互動的根本所在[A].方梅,曹秀玲主編.互動語言學與漢語研究(第二輯)[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16]方梅,李先銀,謝心陽.互動語言學與互動視角的漢語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8,(3).

[17]Bergmann,P.,Brenning,J.,Pfeiffer,M. & Reber,E.Prosody and Embodiment in Interactional Grammar[M].Berlin:De Gruyter,2012.

[18]李先銀.互動語言學理論映照下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系統新構想[J].語言教學與研究,2020,(2).

[19]饒宏泉.互動交際中“來著”的提醒功能[J].華文教學與研究,2020,(1).

[20]臧勝楠,潘爽.互動語言學研究拓寬國際中文教學思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03-23.

[21]Schegloff,E.A.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interaction:A primer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2]Auer,P.On-line syntax:Thoughts on the temporality of spoken language[J].Language Sciences,2009,(1).

[23]Heritage,J.Epistemics in Action:Action Formation and Territories of Knowledge[J].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2012,(1).

[24]Auer,P. & Lindstr?m,J.Verb-first conditionals in German and Swedish:convergence in writing, divergence in speaking[A].In Auer,P. & Pf?nder,S.(eds.).Constructions:Emerging and Emergent[C].Berlin:De Gruyter,2011.

[25]Benjamin,T. & Walker,T.Managing Problems of Acceptability Through High Rise-Fall Repetitions[J].Discourse Processes,2013,(2).

[26]何自然,冉永平.話語聯系語的語用制約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 日韩视频福利|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黄色不卡视频|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91麻豆国产视频|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91久久精品国产|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无套av在线|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91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思思热精品在线8|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国产精品护士|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 久久超级碰|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丁香综合在线|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国产三级成人|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伊人色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亚洲人在线|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朝桐光一区二区|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婷婷六月色|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播放| 88av在线播放| 999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欧美中文一区|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国产91小视频|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精品| 91青青草视频|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有专无码视频|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国产91高清视频| 伊人蕉久影院|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