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似乎每天都在重復昨天的故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看似毫無變化,實則每一天都在生長。教師的生長未必都可見,但的的確確在發生,潛移默化地在細微處改變著教師,并在某一時間節點實現實質性的突破。
一
在教育生涯的前16年,我踏踏實實地備課、上課、布置批改作業,每一堂課、每一份作業都經過精心設計。我希望在自己的幫助下,每一位學生都能快樂地學好英語。我自己也很享受這樣一帆風順、無憂無慮的教師生涯,無論是教學還是教研,我都能“應付自如”:從英語教師的教學基本功競賽到優質課比賽,我都游刃有余;從學校規定的每學期寫一篇教育教學論文到編寫校本教材,我總能如期交差;從各級各類公開教學展示到教學經驗講座分享,我都能自如應對;……所以一路走來,不到9年我就成長為吳江區首個獲評蘇州市英語學科帶頭人的幸運兒。我由此以為,這就是一位教師的專業生活,以為這就是教師生長的全部。直到2018年,無知無畏、自以為是的我遭遇了真正的挫折,才逐漸明了,生長必須經歷挫折,只有在各種逆境中適應并生存下來,才有可能生長得更好。
2018年,我申報特級教師,但結果未能如愿,讓我嘗到了失敗沉重打擊的滋味。痛定思痛,在分析與反思中,我逐漸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我的專業功底還不夠深,教學研究成果還缺乏特級教師之“特”。
走出失敗的陰霾,我收到了成長的一份“大禮包”——實現了心態的突破。在失敗中,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短板”,并找準原因,看淡成敗,做好做強自己,在逆境中踏踏實實“補短板”。在接下來腳踏實地的工作中,我成功申報了省級專項課題“小學英語單元學習評價工具的開發研究”,并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做研究。這個課題徹底激活了我,讓我找到了方向,找到了方法,更給了我帶領團隊“集團作戰”的機會。對我來說,這就是生長,從挫折中走出來,內心變得更堅強,作風變得更扎實。心態的突破啟動了我教學研究的動力系統,我帶著團隊每月開展兩次課堂觀察主題研究,聚焦課堂變革與學生發展,以學生與教師的變化撬動課堂改革,最終提升師生學科核心素養。我甚至要感謝這次失敗,正是它成就了我和團隊如今的專業發展與職業追求。
二
課題研究,讓我感受到了英語評價工具開發的價值和意義。2018年底,我跟著張菊榮校長去參加課程改革會議,特意隨身帶著在近半年實踐研究的基礎上提煉而成的一篇7000多字的論文,想借機向與會專家、編輯咨詢一下,請他們把把脈,如果有機會能發表當然最好。我經常閱讀的一本核心期刊的主編看了我的論文后,肯定了我們所做的研究,但覺得文章還不夠成熟,缺乏深度,并贈送了一本他關于學生評價的著作。
沖著發表而去,結果卻被拒絕,但得益于前一次失敗后心態的突破,我并沒有因為被“潑冷水”而自暴自棄。這一次“挫折”,我收獲的是實踐的改進與突破。文章的問題反映出研究的根源問題:我們的實踐還不夠深入。于是我和團隊一起重新整體規劃、設計,把課堂教學研究做深、做通、做透。我們在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各個年級圍繞評價主題開展研究,歷時一年多,學生英語表達能力與英語成績均有非常明顯的提升,英語教師們的教學素養也在不斷發展。我們的研究還引來了其他學校教師的關注,于是我們開始走出去,傳播與分享我們的研究經驗。
那段時間,我每天都將研究心得整理成文,最后發現自己居然在一年時間里寫了十多篇論文,團隊的各類反思也有近15萬字。這些文章不僅大多發表了,而且多次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小學英語教與學》轉載。這就是生長,實踐的改進突破了理性的思考。
三
有了大量實踐研究成果的積累,我開始思考評價驅動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型,希望能給一線英語教師提供方便操作的參考樣例。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學校和老師的日常教學工作秩序被打亂,但是我們的研究依然在進行。我們在線上開展研討,著手打磨英語學期課程綱要。我還帶著老師們一起給學生布置評價任務,幫助學生在家也能學好英語。
就在這時,接到一個蘇州市英語教師優質課評比選拔活動的通知。我糾結要不要參加——參加,可以將兩年多的實踐突破所帶來的課堂教學模型放到更大的平臺上去驗證,這是一次再好不過的機會;但參加又意味著從區級選拔到市級競爭,必須沖破層層關卡,而且將和一群比我年輕許多的老師同臺競爭,成功似乎是理所應當的,如果失敗則無疑是自找難看。我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參加與否,讓我痛苦“掙扎”。最終,為了驗證實踐突破所形成的教學模型是否站得住腳,我毅然選擇了“去試試”。我以評價驅動英語單元學習的理念設計教學,大膽嘗試給學生整塊學習時間,課堂上做到努力窮盡學生思維可能,在學生可以自主完成學習任務的時候倡導同學成為“同學”。學生在評價任務的驅動下充分參與英語活動,課堂教學的成效甚好。最終,我抱得一等獎回來。
這次經歷,是一次意志力的突破,以前遇到這樣的“十字路口”,我肯定會選擇安逸,而不是接受心理和身體的雙重挑戰。意志力的突破給我帶來了思維方式的轉變,我學會了如何系統思考與設計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的單元學習方案,目標、任務、評價三者如何一致等一系列的教學困惑似乎都因此而被一層層揭開。
失敗、挫折與艱難的突破,我經歷過數次,相信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曾遇到。但是,只有當你從失敗中找到通往成功的路徑時,你才會有所突破,才能更好地生長。成長豈能沒有挫折?逆境方能讓人更好地生長。人不會隨隨便便成功,也不會總是遇見成功,畢竟成功的概率不高。但失敗又有何妨?關鍵是體驗失敗的過程,反思失敗的教訓。經歷了,哪怕失敗,也是收獲,因為生長就是在經歷失敗的過程中不斷突破,一個人的成長之路就是以無數的失敗為基石的。我相信,將來的我,一定感謝現在努力的我!
(李勤華,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蘇州灣校區,215200)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