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我們考慮更多的往往是最佳原則,總在追求最理想的境界,殊不知,教學也需要“最不利原則”,也叫“最倒霉原則”。在生活中,要保證完成某項任務,也必須考慮到最糟糕的情況,準備在最不利的條件下的對策,這樣才能確保完成任務。
首先,教學要多預設一份方案。“最不利原則”要求在考慮了所有不利情況后,還得剩下一種方法用以解決問題。就像女人塞得滿滿的衣柜里永遠有一個空間留給下一件衣服一樣,教師們在設計教學時也應在心里多備一份“虛案”,留給有著無限可能的課堂。在西安詩歌教學研討會上,肖培東老師上課前才發現學生沒有課本,他即興改換了另一種方案,與學生一起呈現了一堂獨一無二的詩歌教學課。張玉新老師在全國初中語文名家精品課堂展示活動中,因為學生事先學過《小石潭記》,就臨時換成了復習課,也同樣精彩。有時候,看似山重水復,事實上也許離成功僅有一步之遙,教師不妨向前多走一步。有備才無患,關鍵在于不忘考慮最壞的情況,多一種打算。
另外,教學還得計算成本,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最不利原則”的優勢在于它總是先考慮需要的成本,從而最大程度保證任務的完成,提高效率。而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把效率直接等同于質量,認為高效課堂就是高質量的課堂,而忽略了時間、資源、精力等方面的成本的影響。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在教學時,教師就該考慮降低這些成本。教師首先要放棄自己的表演,把時間、資源、精力等盡量分配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學就會高效很多。余映潮老師的課目標明確、流程簡單,教學活動始終圍繞學生的思維展開。他的教學過程就是學生進行閱讀實踐的過程,卸掉了學生額外的負擔,提高了單位時間內的課堂效益。
除了追求低耗,還應做到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樣教學才能得以優化。“最不利原則”總是假設最極端的結果,逐一列出多種可能性,一一求證,直到構成能完成任務的充分條件。教學也一樣。“多種可能”給教師提供了自由創造的空間,教師可以發揮智慧和想象力,“用思想去創造一個可能的世界”。同時,教學又是一門需要不斷選擇和權衡的藝術,要求教師反復論證教學內容合不合理,完成教學目標夠不夠條件,用這些教學方法是否可行……教學就在假設和求證的循環中日臻完善,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成就學生的成長。
當然,教學是一個復雜的課題,一個簡單的公式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作為教師,應摒棄雜念,做到“目中有人”,本本分分以學定教,簡簡單單以教促學,努力“讓每節課都成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花玉娟,南通市海門區海門港新區實驗學校,226156)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