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慧娟

一個調皮的學生,屢次惹教師生氣,甚至用語言沖撞了教師,教師讓學生回家反省一天。作為教師,你怎么看待這件事?
這是學校例會時討論分享的一個案例。教師們各抒己見,通過思想碰撞,有了進一步理解和認識。
一、教師做法欠妥
從小處說,此做法降低了教師威信,是教師教學能力不足的表現。學生會想:“除了讓我回家,你還能拿我怎樣?”不利于教師接下來對學生開展教育。
從學生角度講,這種結果可能令其有空子可鉆。個別學生貪玩或沉迷于游戲,讓他回家正好有大把時間玩。這種“自由自在”的感覺,不僅不能促進問題解決,學生為了能“回家反省”,可能還會故意做錯事。
從大處講,這是違規行為。小學是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沒有權力讓學生回家反省,不能剝奪學生的受教育權。
二、學生不會反省
讓學生自行回家,不論是半天還是一天,多數上班族的家長是不會請假陪學生一起反思、自省的。家長往往是簡單的一頓責罵,就把學生扔在家里。家長有自己的工作,對這些突發情況沒有時間去管。有些學生屢次被教師勒令回家反省,家長無力去管。
學生一旦回家,就不能按部就班聽課學習,落下的功課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績,造成惡性循環:學生上課學不會就“搗亂”;“搗亂”了,教師就讓他回家反省。這對學生成長沒益處,還會惡化師生關系。
三、家長不能改變學生
問題學生的背后,一定有個問題家庭,在這樣的家庭里,家長的教育方法一定也有問題。家長的教育方法不改變,學生不可能變好。
把希望寄托在家長身上,讓其一次性修正學生問題,一次性改好,不是優秀教師的做法。如果教師產生對學生放棄的想法,屢次讓學生回家,依賴家長去解決,勢必會造成家長的憤怒。
四、有教無類
每所學校甚至每個班級,都會有部分特殊學生,會做一些讓教師頭疼、氣憤的事情。面對這類學生,教師要做到有教無類,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帶著對學生的愛去引導,用教育智慧去促進學生正向成長。
1.放平心態。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問題學生有點像長彎的小樹,需要園丁悉心打理,這也是對教師能力的考驗和磨煉。
2.選擇相信。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學生都有優點和缺點,問題學生身上的缺點有點大、有點明顯。教師往往是“看到了,才相信”,我們要學著“相信了,就能看見”。
3.跳出圈子,站在學生人生的維度看。學生出現問題只是這個年齡段成長的正常現象,不是多么嚴重的事情。相信在教師細心、耐心加愛心的教育下,學生會健康成長。
教育學生時,一次效果不好,學生出現反復,這是正常現象,相信學生會越來越好。學生犯錯時,教師用耐心打動學生,用道理、故事啟發學生,相信他可以改變,可以變得更好,那么學生才會真有改變。
4.提升教育能力
教師要樹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信念,增強職業使命感。教育是文化的傳承,也是助人成長的職業,其中包含著幸福感和成就感。教學相長,教師如果遇到讓自己頭疼的學生,這也在提醒自己需要學習了。一種教育方法不可能適用于所有學生,一個學生也不是單靠一種方法可以教育好的。多學習,提升教師教學能力,促進學生成長。
教師對待每個學生都要全力以赴。教育不是讓每個學生都一樣,教師在陪伴過程中,盡力帶領學生,學生有進步和成長就好。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學校針對學生案例組織教師討論,有助于提高教師執教能力,增加教育智慧。希望教師都能依法執教、科學執教,在教育過程中多點智慧,讓校園的春芽,成為學校未來的驕傲。
語文教育要引導多讀多寫
——讀《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鄭州市鄭東新區龍崗小學 張曉玲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特別喜歡于永正。最近我拜讀了他的《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對于永正的語文教學理念,有了很深的感觸。
于永正的文字真實,在平凡中見真知。正如于永正在書中序言中所寫:我的文章不是在書齋中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我寫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經驗、體會和感受。
此書共有四輯,第一輯: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么;第二輯:教語文,其實很簡單;第三輯: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里;第四輯:關于作文教學。每一輯都結合了于永正在實踐中的故事、感想和思考,讀起來讓人如沐春風、愛不釋手。其中有兩點給了我深刻啟發。
一、語文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么
書里的這句話我思考了很久,因為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才能在教育的汪洋里揚帆遠航、不偏方向。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么呢?我們也經歷過學生時代,不妨跟著于永正回想一下,語文教師給我們留下了什么?
留下了語言——認識了近4000個生字,積累了較豐富的語言材料——詞匯。
留下了較好的語感,使學生能不假思索綴字成文。
留下了認識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書寫、閱讀能力(包括朗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留下了興趣和習慣。
于永正的話,讓我回想起小學語文學習經歷,感謝語文教師培養了我的讀書、看報、寫作的習慣,從那時起,我對語文產生了濃厚興趣。后來學校安排三至六年級學生六點早讀,我就五點多起床上學。雖然走在路上,天是黑的,但我從不抱怨。我覺得早讀特別有意思,大家圍坐花壇邊,拿著《小學生學習報》,看報、讀報、背精彩片段。
讀和背是積累,寫是表達和輸出。小學時,語文教師要求我們寫作文,一天一篇。有一次,我課下讀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寫了一篇題目是《格言》的散文,到現在我還記得教師當時的驚異表情。因為喜歡朱先生的文筆,不知不覺間模仿了他的文風。后來這篇文章在全校作文大賽中獲得了一等獎。現在想來,之所以能獲獎,主要得益于小學語文教學讓我養成了多讀、多寫的習慣。
二、大量讀寫,讀寫結合
于永正在書中多次提到: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多讀多寫,語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讀、寫實踐中形成的。
于永正在書中寫道:“我覺得讀書是件非常愉悅的事,有書必讀,就像牛一樣,是草就吃。”“只要我們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只要抓住‘讀寫兩條線不放,就是按照教語文的規律去做,誰都能把語文教好,誰的學生都會有好的語文素養。”
讀書長大的學生,生命有根!有根的學生才有“向上生長”的后勁,才不怕考試。
從上學期開始,學校要求我們年級語文教師為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書目,增加學生課外閱讀量,課上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與此同時,我注重讀寫結合,摘抄、日記穿插進行。現在想來,我做得遠遠不夠,這學期我在課堂上帶學生多形式讀課文、背精彩片段和優秀作文、不斷練寫作文。通過閱讀四大名著等經典讀物,提高學生閱讀興趣;鼓勵學生每天閱讀,讀大量課外書,與書籍做朋友;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多管齊下幫助學生高效積累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
于永正說:“語文姓‘語。小學語文除了姓‘語,還姓‘小。”讓我們一起在語文教學中把讀、寫抓起來,在實踐中探索更多小學語文教學的真知。
教育即轉化
鶴壁市浚縣科達小學(北校區) 鄭志華
我欣賞這樣一句話:“生活原本沉悶,但跑起來就有風,向暖而生,向美而行。”把這句話用到教學工作中,我是這樣理解的:教育即轉化,把“問題”轉化為“優質教育資源”,才是真正的教育。簡言之,教育即轉化,教育的過程就是轉化的過程。
轉化即轉而化之,學校教育是在教師和學生間、學生和書本間、學生和學生間實現不同生命個體間的生命能量轉化。
課本中的知識無非是那些過往人類生命能量的結晶。以知識這種教育內容的載體為例,它在教育中的轉化,表現為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把外在知識轉化為內在知識。
教育的任務,就是把人類已經創造出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選擇、提煉、凝結于課本中,儲存在教師大腦中,通過一定的教學方式,傳授給學生,在學生頭腦中儲存、消化,轉化為學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第二層面:把內在知識轉化為外顯行為。
知識轉化為能力,讓學生靈活運用。這是一個從內到外的轉化過程,也是將知識活化的過程,如果缺少這樣的轉化,進入學生頭腦的知識依然是無用的。譬如,如果一種道德要求(如關愛別人)不能轉化為外顯的行為習慣,就無法判定這一要求已真正融進學生精神世界中。再比如朗誦、演講、舞蹈、繪畫等課程,學生學了但不去通過實踐展示,學的意義就不會凸顯。
第三層面:把潛在可能性轉化為發展的現實性。所謂“潛能”,就是潛在可能性及能力的提升。
教育的任務,是把潛藏于學生生命中的可能性,通過教育轉化為現實可見的能力。換言之,就是把理想轉化為現實。
教育者最基本的教育能力是轉化力。它要求教師不僅自己清楚,還要讓學生清楚;不僅自己想明白,還要讓學生想明白;自己有的知識和能力,還要讓學生一樣擁有。
教育力就是轉化力。教師最重要的使命是把書本中的知識、自己頭腦中的知識變成學生的知識,這種轉化不是偶爾為之,而應當貫穿于教育全過程。為此,教師要養成基于轉化的反思習慣。一堂課上完了,一段教育歷程結束了,教師的思考會接踵而來:我講的內容學生接受了,轉化到學生頭腦中去了嗎?哪些轉化進去了?哪些沒有轉化進去?為什么?我該如何改進?這注定是個不斷持續的過程。轉化是否成功,既取決于教師的“教”,也取決于學生的“學”。學生是否有轉化的興趣、熱情和能力,同樣會影響到轉化的進程。
教育過程是通過師生“表演”,最終形成知識轉化、內化的過程。一個優秀的教師,是善于利用教育資源把問題學生轉化為正常甚至優秀學生的,而非一味地抱怨或束手無策。教育的學問,需要不斷學習、研究和提升。我們教育者共同努力,把“問題”轉化為“優質教育資源”才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