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艷 覃鷺(山西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山西臨汾 041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要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目前,我國企業在核心技術領域自主創新仍顯不足。研發投入是創新驅動的基礎保障和重要前提,有數據顯示,我國研發強度持續增長,2018年達到2.19%,但與其他科技強國之間仍有較大差距。因此,我國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需繼續加大研發投資,增強創新驅動力。
截至2018年底,我國中小企業已超過3 000萬家,貢獻了大于50%的稅收和60%的GDP,已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中小企業要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承擔更多研發任務。
企業創新與企業規模正相關,相較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由于規模較小、融資難、抗風險能力不足,研發投入的意愿和能力都較弱;加之研發活動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能否轉換為企業績效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削弱了中小企業研發投入的積極性和力度。另外,從財務戰略出發,企業會根據自身成長性制定不同的研發投資策略,進而可能影響企業績效。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探索中小企業研發投資對企業績效的持續影響,以及成長性對該影響的調節效應。本文豐富了研發投資與企業績效作用機理的異質性研究,以期引導中小企業的研發投資決策,并為政府引導中小企業增加研發投資提供證據支持。
企業開展研發創新活動的終極目標是提升企業績效。關于研發投資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目前學術界尚未達成一致,代表性觀點有:研發投資與企業績效呈倒“U”型非線性關系[1],在特定行業中當期研發投資與當期企業績效負相關[2,3],但大部分研究顯示研發創新能夠顯著改善生產效率,提升企業績效,研發投資與當期、滯后一期及兩期的企業績效顯著正相關[4-8]。根據波特成本領先和差異化競爭戰略,其一,企業可通過技術研發提升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可持續的成本領先戰略,從而建立進入壁壘,降低替代品威脅,保持競爭優勢。其二,企業持續研發創新可以加速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更新換代,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產品結構,滿足不同客戶群體需求,實現差異化戰略,從而擴大市場占有率,形成品牌效應。以上都有利于企業長時間保持較高水平的企業績效。另外,從研發投入到產出成果,再轉化為企業績效,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研發投資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可能存在滯后性。綜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中小企業研發投資可以提升企業績效,且存在滯后性。
H1a:中小企業當期研發投資可以提升企業績效;
H1b:中小企業滯后一期研發投資可以提升企業績效;
H1c:中小企業滯后兩期研發投資可以提升企業績效。
企業的成長性體現了其未來發展態勢,成長性越高,意味著增長機會與發展潛力越大,創造績效的能力越強[9]。根據信號傳遞理論,高成長性可以向資本市場傳遞企業治理水平較高、盈利能力較強、發展前景較好、具有較高投資價值的信號,引導投資者注入資本和資源[10],緩解企業財務壓力,確保研發投入的持續性,有利于研發成果的轉換和企業績效的提升。另外,成長性反映了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根據生命周期理論,企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研發戰略和績效產出均存在差異。如在成長性較高的成長期,企業的研發戰略以開發性創新為主,以提升生產效率、實現產品差異化、擴大市場份額、快速獲取回報為目的,此階段企業績效提升較快;而在成長性較小的成熟期,企業市場份額穩定,企業研發戰略轉向探索性創新,致力于研發新產品,探索未來市場[11],此階段研發投入較難立即轉化為企業績效。綜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成長性對研發投資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具有調節效應。
H2a:成長性對當期研發投資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具有調節效應;
H2b:成長性對滯后一期研發投資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具有調節效應;
H2c:成長性對滯后兩期研發投資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具有調節效應。
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普遍規模較小、主業突出,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與發展潛力,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且相關信息披露相對完整。因此,本文選取2010—2018年中小板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剔除金融類、ST類和未全面披露財務數據的公司,以及存在異常值的公司,最終獲得681家公司3 014個有效觀測值。本文數據來源于CSMAR數據庫,采用Excel和Stata 14進行處理和分析。
1.被解釋變量:企業績效。度量企業績效水平的指標主要有財務和市場兩類,其中常用的財務指標有總資產收益率(ROA)和凈資產收益率(ROE)等,市場指標有托賓Q值(TQ)。為了確保研究結果的有效性,本文在驗證性分析中使用托賓Q值(TQ)度量企業績效,而在穩健性檢驗中使用總資產收益率(ROA)度量企業績效。托賓Q值(TQ)和總資產收益率(ROA)越大,表示企業績效水平越高。
2.解釋變量:研發投資。研發投資一般使用研發資金或人員投入度量。為了消除企業規模的可能影響,本文采用研發強度(RD,研發投入/營業收入)度量研發投資。研發強度(RD)的值越大,表示企業研發投資水平越高。
3.調節變量:成長性。企業成長性的度量方法主要有兩類:單一指標法(如營業收入增長率和市凈率等)和綜合指標法(包含財務狀況、企業戰略和管理者能力等指標)[9]。由于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相對簡單等原因,營業收入增長率可以較好地反映其成長性。因此,本文以營業收入增長率(GRO)度量企業成長性[12]。營業收入增長率(GRO)越大,企業成長性越高。
4.控制變量:參考現有研究,本文控制了企業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股權集中度(OWNER)、市盈率(PE)以及年份(YEAR)和行業(IND)變量。主要變量定義與說明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定義與說明
構建模型(1)以驗證假設1,即當期和滯后期研發投資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構建模型(2)以驗證假設2,即成長性對研發投資與企業績效的調節效應。
其中,β0為常數項,β1—β6為系數,RDi(i=0,1,2)分別表示當期、滯后一期和滯后兩期的研發投資,RDi*GRO為研發投資與成長性的交互項,ξ為隨機誤差項。
主要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頁表2所示。企業績效(TQ)的均值為2.787,標準差為1.943,最值分別為0.754和31.565,表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績效水平差異較大。研發投資(RD)的均值為0.047,標準差為0.048,最值分別為0和1,表明中小板上市公司研發投資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另外,一般認為,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才能滿足基本生存,達到5%才具有競爭力[13],說明我國中小板上市公司研發投資普遍不足。成長性(GRO)的均值為0.29,標準差為2.016,最值分別為-0.801和84.992,整體而言中小板上市公司成長能力較強(平均營業收入增長率為29%),但個體間差異較大。
表2 描述性統計
研究變量間的Person相關系數如表3所示。企業績效(TQ)和研發投資(RD)在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說明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之間存在相關性。其他變量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相關系數均較小,且方差膨脹因子檢驗顯示各變量和平均VIF值均遠小于10,說明模型不存在嚴重多重共線性。
表3 Person相關系數
所有回歸均使用了異方差穩健標準誤差以消除異方差的可能影響,結果如表4所示。模型(1)在當期、滯后一期和滯后兩期的擬合優度均超過0.37%,加入調節變量后模型(2)的擬合優度進一步提升,說明所選取的解釋變量、調節變量和控制變量能夠較好地解釋被解釋變量的變化。模型(1)檢驗結果顯示,當期、滯后一期和滯后兩期的研發投資(RD)與企業績效(TQ)均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3.601、3.778和4.159,均在1%水平上顯著,假設1a、1b和1c均得到證據支持,假設1成立。表明中小板上市公司研發投資對企業績效存在顯著且持續的正向影響,影響程度在滯后兩期內呈上升趨勢。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人、財、物、市場等多方面受到限制,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弱,通過實施創新戰略、增加研發投資,可以提升生產效率實現成本領先,優化產品布局滿足多元需求,改善產品品質獲得競爭優勢,最終促進企業績效提升。
表4 回歸分析結果
模型(2)檢驗結果顯示,當期、滯后一期和滯后兩期研發投資(RD)與企業績效(TQ)均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 3.694(p<1%)、3.999(p<1%)和 2.532(p < 5%),假設1進一步得到證據支持。當期和滯后一期研發投資與成長性的交互項(RD*GRO)對企業績效沒有顯著影響,假設2a和2b沒有得到驗證;滯后兩期研發投資與成長性的交互項(RD*GRO)的系數為5.227,在5%水平上顯著,假設2c獲得證據支持。假設2部分成立,即研究未發現中小板上市公司成長性在當期和滯后一期研發投資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調節效應,但在滯后兩期研發投資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正向調節作用。這意味著,短期內成長性不會顯著影響中小企業研發投資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但從長遠來看,中小企業成長性越高,增加研發投資對企業績效的提升作用越明顯。
此外,模型(1)和(2)中控制變量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基本一致。其中,企業規模與企業績效顯著負相關,可能是由于中小企業缺乏戰略規劃的盲目擴張對企業績效產生了不利影響,或者規模擴張在短期內未見成效。資產負債率與企業績效顯著負相關,可能是由于負債融資增加了企業財務風險,抑制了企業績效的提升。股權集中度與企業績效顯著正相關,表明中小企業的集權管理更有利于提升企業績效。
為了驗證研究結果的有效性,本文采用替代變量法進行穩健性檢驗。借鑒已有研究,選取財務指標總資產收益率(ROA)替代托賓 Q 值(TQ)度量企業績效水平[14],研發投入資金的對數(lnRD)替代研發強度(RD)度量研發投資水平[15]。如表5所示,穩健性檢驗模型的擬合優度均超過0.23,擬合效果較好,檢驗結果與上文回歸結果基本一致,說明本文研究結果具有穩健性。
表5 穩健性檢驗
本文以2010—2018年中小板681家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中小企業研發投資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并進一步探索了企業成長性對兩者關系的調節效應。研究表明:中小板上市公司當期、滯后一期和滯后兩期的研發投資對企業績效存在顯著正向影響,成長性在滯后兩期研發投資與企業績效之間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研發投資水平偏低,創新資源和動力不足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短板。如何轉變短板為契機,需要從完善外部環境和增強內生動力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政府需要為中小企業營造一個政策友好、法律健全的良好外部環境。例如,加大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的政策傾斜,支持中小企業產品創新、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優化融資政策、拓寬融資渠道,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約束與財務壓力,進而保證研發投入的持續性;完善法律制度,深化知識產權保護,激發中小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中小企業應將創新視為促進發展和提升績效的機遇,聚焦主營業務,緊跟國家戰略,借助社會力量,提升管理水平,穩步增加研發投入,提升內生創新動力。第一,聚焦主營業務,集中優勢資源,提升企業成長性,放大研發投資對企業績效的積極影響。第二,研發創新緊密聯系國家戰略和產業政策,爭取更多政府支持與市場融資,降低創新風險,緩解財務壓力,確保研發資金持續投入。第三,借助地方人才政策,吸引高級研發人才,建立高質量創新團隊。第四,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等的研發合作,尤其是成長性高、營運資本需求大的企業,既可減少設備、人員等預付資本投入,又可提升研發效率。第五,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提高研發資源利用效率,形成可持續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