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元陽縣阿者科村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哈尼族傳統蘑菇房中的防災減災元素分析
——以元陽縣阿者科村為例

2021-07-21 12:57:26孔令嘉
保山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孔令嘉

(云南大學西南環境史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1)

哈尼族是云南省的世居少數民族,聚居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是哈尼族人數較多的縣城之一,哈尼梯田、哈尼傳統文化以及當地哈尼村寨都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因此也產生了較多研究。對于元陽縣蘑菇房的研究主要有蘑菇房的建筑設計研究①對蘑菇房的建筑設計分析研究。主要有楊大禹.對云南紅河哈尼族傳統民居形態傳承的思考[J].南方建筑,2010(06):18-27.以及吳瓊,聶子川,陳啟泉.元陽縣哈尼族蘑菇房淺析[J].建筑與文化,2018(07):236-237.等,這些文章通過分析哈尼族民居的源流、發展和變遷,以及建筑結構和構造技術,結合建筑學的相關知識來探討哈尼族蘑菇房的背后的文化。,對依舊保留著傳統蘑菇房的村落的整體規劃保護研究②對依舊保留著傳統蘑菇房的村落的整體規劃保護研究。主要有何云華.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實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7.以及李博,陳倩.淺析哈尼族聚落保護與發展——以元陽縣阿者科村為例[J].城市建筑,2021,18(02):81-83現在元陽縣傳統風貌保存完好的自然村已經不多,但是隨著旅游開發以及對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視讓人們開始有了保護哈尼族傳統的意識。在哈尼族意識中,聚落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文化。對保留著傳統蘑菇房的村落進行規劃保護,也是在對傳統哈尼族文化和民族景觀進行保護。近年來相關的研究越來越多,保護開發措施也日益豐富。,對蘑菇房的各式開發探索以及改造保護③對蘑菇房的各式開發探索以及改造保護。主要有朱良文.對貧困型傳統民居維護改造的思考與探索——一幢哈尼族蘑菇房的維護改造實驗[J].新建筑,2016(04):40-45.小城鎮建設,2017(10):54-55.以及朱良文,陳曉麗,程海帆.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新街鎮愛春村與元陽阿者科哈尼族蘑菇房保護性改造[J].小城鎮建設,2017(10):54-55.這些研究主要著眼于蘑菇房的保護與改造開發。在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蘑菇房面臨著兩種道路選擇:被時代逐漸淘汰或者是隨著現代化腳步在保留傳統的情況下推陳出新。這些研究探索對于蘑菇房的傳承和延續很有意義。,蘑菇房及哈尼族聚落的文化研究④蘑菇房及哈尼族建筑的文化研究。代表有白玉寶.哈尼族建筑文脈研究[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4,30(10):37-44等,主要探討了蘑菇房發展演化的歷史源流,以及蘑菇房背后蘊含的民族文化和思想內涵。。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下對蘑菇房的研究范圍較廣,且成果也比較豐富。但是少有文章從災害文化角度對哈尼族傳統蘑菇房應對災害的功能和意義進行闡述。作為文化的特殊組成部分,災害文化是人類社會在與災害共生過程中形成的文化類型,包含災害認知、記憶、記錄、傳承,與災害有關的思想、心理、倫理、祭祀、信仰、禁忌、習俗、文學、藝術,以及應對災害的系列措施、制度及社會影響等內容,具有“文化”的區域性、民族性、社會性、歷時性、系統性、兼容性、傳承性等屬性,也具有“災害”的復雜性、多樣性、變遷性等特點,而民族災害文化是少數民族與自然災害相伴求生過程中積累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發揮了防災減災避災的作用①周瓊.換個角度看文化: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防災減災文化芻論[J].云南社會科學,2021(01):118-129+188.。因此,希望能夠在此基礎上,通過對現有文獻書籍進行解讀,結合在調研過程中獲得的資料及啟發,對哈尼族傳統蘑菇房中的防災減災元素進行一些探討分析。

一、阿者科地區常發災害及當地哈尼族對災害的認知

(一)阿者科地區的自然環境與常發災害

1、自然環境與村落概況

元陽縣位于云南南部,屬哀牢山區,位于哀牢山山脈南段,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邊疆縣之一。阿者科位于元陽縣轄區內,是傳統的哈尼族村落,屬于愛春村委會。根據我們在走訪調查過程中的了解,它直到現在還保留著許多哈尼族傳統的民居建筑和風俗習慣,所以在當地也是原始民族風貌保存較為完好的哈尼族自然村之一。

“阿者科”意為最旺盛吉祥的一個小地方②李博,陳倩.淺析哈尼族聚落保護與發展——以元陽縣阿者科村為例[J].城市建筑,2021,18(02):81-83.。它坐落于半山腰處,海拔1750 m~1250 m,規模較小,整個村寨僅有69戶居民,共406人。相較于周邊地區地勢,阿者科村落的選址較為平緩。寨子背靠寨神林,面朝梯田而建,梯田環繞寨子三面。阿者科地理位置視野開闊,并且處在風口,所以常年刮大風,沒風的日子整個村寨都被繚繞的云霧包圍。阿者科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形成了一個小的環境系統,而構成這個系統的就是寨神林·祭祀場所——民居·生活場所——廣場·公共空間——田地·勞作空間四個部分,并且村民的生活也是圍繞著這四個空間進行的,環境與村民的生活繁衍息息相關。

阿者科民風淳樸,民族風味十分濃厚,與周邊現代化程度較高的村落形成了鮮明對比。這里至今還延續著昂瑪突、祭竜等節日祭祀活動,少有中斷;依舊保留著祭祀房、磨秋場等承載著村落精神和文化印記的場所,沿用至今;現在村莊里還是清一色的傳統蘑菇房。相較于其他許多村落已經不再舉辦祭祀活動、蘑菇房也改建成了現代磚瓦樓,阿者科地區的民族習俗和村落傳統風貌都保存得十分完好。原因主要在于阿者科地處高寒山區,除了水稻之外少有栽種其他經濟作物,經濟水平較低;并且這里距離公路較遠,交通不便,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村落的閉塞性,因此相對其他地方來說,這里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侵擾較少,許多民族風俗和獨特的蘑菇房民居也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再加之近年來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重視,現在對于阿者科的保護規劃不斷增多,阿者科作為一張小小的哈尼族特色名片,在現代社會中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這些也是此次選擇阿者科作為討論對象的原因之一。

2、常發災害

阿者科村選址是哈尼先民經過深思熟慮之后選定的位置。在調研過程中,村民馬金亮老人告訴我們,祖先在此定居的原因是此地風水好。首先這里地基較穩,不易滑坡,建造的房屋安全性較高;其次是這里位于半山腰,有絕佳的視野和優美的環境,并且易于開墾梯田,方便進行農業勞作。哈尼民族有很深的鄉土情結,因此都會盡量選擇故土上最好的位置定居。但現在隨著自然環境的變遷和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各種環境問題日益顯現,再加上一些原生環境因素,就算是再科學的選址也不可能規避所有問題,因此阿者科也會受到多種自然災害的影響。雖然總體來看自然災害發生的頻次不算很高,也少有重大災害,但是其中的一些災害具有地域性和特殊性,并且與蘑菇房應對災害的功能有所關聯,這是此次研究的重點所在。根據年鑒資料和調研整理,阿者科出現的災種③災害數據主要來源于調研訪談資料、《元陽縣志》、《勝村縣志》以及《紅河州年鑒》編輯部所編的《紅河州年鑒》(1997年-2019年)。同時此處對阿者村受災情況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包括元陽縣全境受災情況數據統計,因為在往年年鑒中阿者科村單獨遭受災害的記錄較少,災害大多是在一片區域內發生。因此此處的災害整理呈現主要是涉及阿者科的元陽地區,阿者科雖然未被標明但是是存在于災害發生區之間的。主要有雪災、火災、暴雨洪澇災害、滑坡泥石流、雹災、干旱、低溫凍害(見圖1):

圖1 阿者科村災害統計圖

以下對雪災、火災、暴雨洪澇災害以及干旱四種常發災害進行分析。

1)雪災

阿者科地區遭遇過的雪災共有兩次,一次是在1983年,一次是在2017年。1983年的那場雪下得非常大,不只是阿者科,整個元陽縣境內都不同程度地受災。“那一年下了很大的雪,雪把路都堵住了。我們沒有辦法去田里勞作,出門也很困難,只能在家里生火取暖。我們把牛羊牽到家里,但還是凍死了很多,甚至凍死過人……”①講述人:MJL,男。哈尼族,阿者科村村民,時間:2021年1月24日.地點:阿者科。,村里的老人給我們描述當時的情景。這次雪災很嚴重,但是在此之后就再也沒有下過這么大的雪。老人也告訴我們,2015年的那場雪對阿者科造成的影響比較少,也并未造成凍害之類的災情。元陽地區不屬于多雪地帶,雖然海拔較高,且許多村寨屬于高寒山區,但總的來說只是溫度較低。雪在以前比較多,現在阿者科地區的溫度較之以前有所升高,因此降雪也不斷減少,雪災變得更為罕見。

2)火災

阿者科地區的火災發生過兩場,一場記載于《勝村縣志》中:“據愛春大漁塘村知情長老回憶,約清光緒元年(1875年)天旱無雨,旱情延續了幾個月,有人燒火取暖引發大火,整個東觀音山火災延續三十余天,受災森林面積達萬余畝。”這場火災年代久遠,親身經歷者都已經不健在了。而最近的火災就是2017年發生的“火燒房子”,“發生火災的時候也是冬天,老人在家生火盆烤火。火盆上方有一些吊著干巴的樹枝架,架上還有枝葉、干草之類的易燃物,火星飛濺出來就不小心把這些東西點著,就造成了火災。”村里的干部給我們翻譯了一位老人的話,而被燒掉的那間房子正是他家的。“好在救火比較及時,只燒掉了一間,并且有沒人傷亡”②講述人:MJL,男。哈尼族,阿者科村村民,時間:2021年1月24日.地點:阿者科。。在對火災災情的詢問中,我們了解到,火災的成因都是因為忽略了一些小細節引起的。除了因為天氣干冷燒柴火取暖引起的火星飛濺造成火災,還有個說法是冬天家貓會趴在火塘邊取暖,有時會被火星燃到尾巴。受驚的貓竄到茅草頂上,一不小心點著茅草引起了火災。除此之外我們還發現,現在因為用火不當而造成的火災幾乎已經沒有了,更多是因為用電不當引發的火災。村落里偶爾會有一些人私拉電線導致電線亂纏漏電,再加之蘑菇房是傳統的木土草頂結構,因此也容易著火。現在政府和村委會逐漸加強了宣傳防范,火災在不斷減少。但是因為蘑菇房本身的特性,火災是無法完全杜絕的,更多是靠平日的預防。

3)暴雨洪澇災害

暴雨洪澇災害是最常見的,發生時間多集中在5月到8月。這個時段屬于元陽縣的雨季。由于元陽地區多云霧,水汽在山谷間對流強烈,所以雨勢兇猛;且山勢陡峭,雨水易匯集成湍急水流,經常引發洪澇,沖毀農田。但是阿者科地處半山腰,選址較為平緩,因此雖然也會有暴雨洪澇災害,但是情況并不嚴重。除此之外,我認為阿者科地區受災程度較少的原因還在于寨子上方寨神林的保護,并且村落位于位置較深的半山腰,雖然地勢較為平緩,但依山而建,雨水能順流而下,再經由村內四通八達的明渠排進田里,從而減少了洪澇災害的發生。

4)干旱

干旱發生的范圍很廣,并且是所有常發災害中持續時間最長的。元陽縣的旱季多從9月開始,幾乎都持續在3個月以上。云南地區干濕分明,年年都有雨季旱季,每年干旱程度都不同。再就是大環境的影響,例如云南10年-14年遭遇的連續三年受災范圍遍及全省的干旱,就是由于大氣環流異常引起的。旱災來臨時,梯田里的水會大量蒸發減少,從而導致農作物減產;嚴重的旱災發生時甚至會土地龜裂,直接絕收。而且干旱不僅僅體現在降雨和梯田水量減少,地下水以及山泉的流量也隨之減少。現在的水越來越不夠用,因此許多田地也改成了旱地,這對梯田生態以及景觀會產生一定影響。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產生了一些應對措施,例如人工降雨。但終究是治標不治本。干旱時有發生,而人們對于旱災的態度也相較其他災害更為平常。

而滑坡泥石流屬于整個元陽地區的常發災害,阿者科只發生過一次,訪談過程中也少有人記得,只是記錄在年鑒中有所記錄。同行的人告訴我們,因為森林保護得好,這片地區保持水土的能力也很強,并且村民世世代代都在蘑菇房居住,不隨意擴建或改建成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房屋,土地承載力仍在接受范圍之內,因此滑坡泥石流災害較少。雹災也發生得很少,近年來最嚴重的發生在2020年4月。“當時是4月份,突然就下起了冰雹,冰雹有鵝蛋那么大,聽說其他村有些房子的頂還被砸破了。但是我們村沒有造成很大的災害。大冰雹在很久以前也下過,但是年代太久遠已經記不清了”①講述人:MJL,男。哈尼族,阿者科村村民,時間:2021年1月24日.地點:阿者科。。老人給我們講述了一下當時的場景。在這個過程中,我進行了思考分析,認為蘑菇房在應對雹災方面其實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為蘑菇房是用茅草頂做成的,彈性和韌性很好,因此在冰雹來臨時可以起到很好的緩沖作用,相較于沒有彈性的瓦片,在面對雹災時更安全、不易破損。低溫冷害發生在冬天,氣溫降低的同時會伴隨著降溫降雨,也是屬于整個元陽縣的常發災害。因為阿者科處于高寒山區,并且多霧,村落在無風的時候整日云霧繚繞,溫度很低,因此村民栽種的作物也都是比較耐寒的,所以低溫凍害在這里影響不大。

除了以上在年鑒及資料中有跡可循的災害,還有一些是在當地村民口中才能得知的特殊災害。例如風災。阿者科位于半山腰,海拔高,三面環田,山里的風迎面吹來,再加之地理位置的原因,這里就形成了類似于風口的形狀,加快了風速。阿者科常年刮大風,村里的樹被吹歪、甚至瓦片屋頂都會被吹飛。有時候風大到在行走時一不小心就會被吹到田地里。目前除了阿者科,我們在其他調研地點還未發現大風致災的案例。

以上通過對阿者科的災情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阿者科的災害情況其實比較輕,重大災害幾乎沒有。并且近年來隨著鄉村政策的實施和政府工作的開展,災害已經逐年減少。據部分村民和政府官員所說,近十年來元陽縣內的大災已經絕跡,并且大多數自然災害都能夠提前監測到并采取措施應對,村民對于災害的擔憂減輕了很多。

(二)當地哈尼族對于災害的認知

我們通過對阿者科的哈尼族村民們進行訪談,對他們的災害認知進行了一些了解。首先,村民會認為災害是一種懲罰。他們從小就有這么一種理念:要保護好村寨周圍的森林和水源,否則會招來祖先的懲罰。因此在災害發生時,他們會舉行禳災儀式,例如請村里的“莫批”②莫批,又稱“畢摩”,名稱均來自哈尼語漢語音譯,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具有宗教性質,相當于我們通常所說的“巫師”和“祭司”。來做法事,并且進行獻祭,以此來請求“神明”的原諒。相應地,這種對神明的敬畏深刻在心里,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人們的行為,推動人們采取保護環境的措施,例如不許外人進入寨神林;不能在寨神林放牛、砍伐樹木;也不能污染山上的水源……。其次,人們對于災害的態度是“聽天由命”,少有對災害進行預防的意識。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也是當地人在與自然相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生存意識。

但是對一件事物在不同的群體中會產生不同的認知。近年來隨著人們意識逐漸轉變和政府宣傳、抗災工作的大力發展,一些人的災害認知也逐漸脫離傳統,發生改變,產生了分歧。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老人和年輕人當中。老人群體在面對災害時更多表現出的是對于超自然力量的畏懼,例如雷擊和火災發生后會認為是家里有人觸怒了“雷神”“火神”,便請村里的莫批來做法,以此“消除災厄”。甚至還流傳有火災發生時有種“火會跑”的說法。據說曾經有人家發生火災,之后他在求救過程中走過的人家家中都發生了火災,像傳播疫病一樣,火災蔓延開來。所以在這里就有了火災發生時不能去別人家的習俗。但是這樣的說法在年輕人中間明顯就站不住腳。我們在尋訪年輕人時,他們都表示沒聽過這種說法,并且火災來臨時也沒有不能串門這種忌諱,直接招呼村民幫忙,災后重新規劃重建,找莫批的人也明顯沒有以前多了。年輕人相比之下已經不太迷信鬼神的存在,更加相信自然科學。但同時他們對于環境的重視也不如上一輩人,也因此現在森林環境和水質已經不如從前。所以不同的認知也存在不同的利弊。

但這種劃分并不是絕對的,就算在老年人群體中也有不迷信鬼神、不將災害認為是懲罰的人存在;相應地年輕人里也會有保持傳統認知的人。實際上,受教育程度、村子的開放程度都會影響村民對于各種災害的認知。在較為閉塞的哈尼族村寨,村民的災害祭祀活動會更加頻繁和復雜,而在相對開放、受教育程度人口較多的村落,在災害祭祀活動和各種忌諱方面就顯得較為簡單。

二、蘑菇房與自然災害

(一)阿者科蘑菇房的發展演化

從建筑形制上看,哈尼族傳統建筑類型包括茅草房、土掌房、封火樓、蘑菇房、干欄房、瓦房和土司政權的司署建筑。土掌房、封火樓和蘑菇房屬于邛籠譜系建筑①邛籠,也稱“碉樓”。羌族的傳統民居。流行于四川茂縣。一般平面呈四方形,用石塊砌造。分三層,上層放糧食,中層住人,下層飼養牲畜。有門,層與層之間有獨木梯上下。外形雄偉,建造堅固,最多達十三至十四層,高30余米,具有居住和防衛等用途。,它們是哈尼族建筑的主體,并且絕少有周邊民族建筑文明的因素滲透其間。其中,淵源于古代羌人族群的邛籠建筑的土掌房,是哈尼族建筑的原型,封火樓和蘑菇房則是對原型建筑的發展與創新②白玉寶.哈尼族建筑文脈研究[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4,30(10):38.。

從唐代開始,哈尼族文化發生了第三次大轉型,文化主體結構進入了定型時期,由游牧與農耕二元并存的文化結構,轉變定型為以梯田稻作為中軸的新的文化結構。在這次文化結構定型的過程中,哈尼族傳統的土掌房順應自然環境和經濟生活變異的需要,進入了發展與創新的時期,出現了封火樓與蘑菇房建筑③白玉寶.哈尼族建筑文脈研究[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4,30(10):40.。

見載于漢文史籍的哈尼族因遠部和官桂思陀部,在南詔、大理國的政治軍事領域已占有一席之地。這表明最遲至唐代,哀牢山系中南段已成為哈尼族最大的聚居區域。群峰雄峙、江河縈繞、溝谷幽深的哀牢山系的地形地勢,孕育了立體多變的氣候類型和充沛的降水,形成了云蒸霞蔚的水文氣象和萬山疊翠的植被景觀。在多雨潮濕的地理環境中,如何增強居室建筑的防雨防水功能和延長居室建筑的使用年限,成了擺在哈尼族面前的新課題。封火樓建筑和蘑菇房建筑,就是在解決這個新課題的過程中誕生的④白玉寶.哈尼族建筑文脈研究[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4,30(10):40。

在80年代以前,蘑菇房在哀牢山東部及元江水系附近都有廣泛分布,到現在仍舊保留著傳統蘑菇房的地方有元陽縣、金平縣和建水縣的全部哈尼山寨,以及紅河縣和綠春縣的部分哈尼山寨。阿者科的蘑菇房就是傳統的蘑菇房樣式。實際上一開始的土掌房在建造過程中更加注重防御功能,因為哈尼民族是個不斷在遷徙、不斷經歷紛爭的民族。當祖先到達這里并定居下來后,他們首要面臨的就是相較于之前更加濕潤多雨的環境。蘑菇房地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房屋的防雨抗洪功能,且在選擇建材時能夠做到就地取材易于修繕,延長了房屋使用年限,因此蘑菇房在元陽地區一直傳承至今。

(二)阿者科蘑菇房中的防災減災特色元素

阿者科蘑菇房的建筑構成可以分為5個部分:夯土地基、磚石臺基、木構架、土墻、茅草頂。

在建造房子之前,村民首先會請莫批來進行占卜選址,選定之后就開始進行施工。首先要把地面夯實,讓房子地基穩固,這是保證房屋安全的基礎。據阿者科的蘑菇房的房主介紹,建房用的木材、茅草都是提前準備好的,土基用梯田里的土,用模具打好,曬干然后搬到蓋房子處①付麗紅,沈守云,何瑋,廖秋林.云南哈尼梯田蘑菇房建造影響因素探究[J].建筑與文化,2019(08):242-243.。然后用磚石砌筑房屋的臺基,為承重木柱提供堅實基礎,建筑石材一般都是取自周邊。磚石臺基之上再搭建磚土墻。搭建土磚墻主要有三種砌式:一順一丁砌式、満丁砌式和梅花丁砌式②許駿,周凌.元陽哈尼傳統民居建造體系與更新設計研究[J].建筑師,2016(05):80-89.,阿者科蘑菇房主要采用一順一丁和梅花丁砌式③一順一丁砌式:一層砌順磚、一層砌丁磚。梅花丁砌式:每一皮磚都有順有丁,上下皮又順丁交錯。。再就是木構架,蘑菇房的木材都是取自于山上的林中,樹木砍下后要先進行風干才能使用。蘑菇房的承重主體是木構架,而首先打下的第一根柱子稱為“中柱”,也是“家庭支柱”④吳瓊,聶子川,陳啟泉.元陽縣哈尼族蘑菇房淺析[J].建筑與文化,2018(07):236-237.。最后就是茅草頂,先用木材搭出整體框架,正脊短,四邊長;再在其上做好固定措施,掛上大片茅草作為屋頂。在茅草頂上還會再壓上較重的木條,防止被風吹飛。而阿者科的蘑菇房一般建有兩層半或三層,第一層是四周未封閉通風的牲畜房,第二層是平頂的生活起居場所,包括火塘、廚房、堂屋、餐廳、臥室、祭祀臺等;第三層則是用于晾曬糧食衣物的曬臺和搭建成小尖頂的儲藏室。這種下養牲畜上住人的居住方式是由哈尼族的農耕養殖習慣決定的。牛羊養在下層,易于平日上山放養以及喂食,四面不封墻的設置也讓通風條件更好,在散味的同時也便于打理,能保證牲畜的衛生條件。從地面通過臺階去往房屋二層三層,這里就是哈尼人民生活的中心。

通過對蘑菇房的建筑構造進行分析可以總結出一些規律。首先,哈尼族依山而居,在山上開墾梯田,因此房屋也搭建在梯田間。但是因為山坡地勢比較陡峭,少有大片平地,所以演化出了蘑菇房這樣的分層房屋形制,充分運用高低設置搭建不同的空間,面積不大,但是布局緊湊。雖然蘑菇房構造布局簡單,且用料也只是磚土竹木,但仍然在元陽地區沿用了上百年并一直傳承至今,其中就充分體現出了它對當地環境的適用性。

哈尼民族在哀牢山區居住了上百年,土掌房和蘑菇房也一直為他們遮風擋雨,沿用至今。在對哈尼族蘑菇房進行實地調查,有了一定的認識后,就能將它分解為不同部分,大到房屋選址、小到房屋裝飾,都能體現哈尼人民對于環境的思考,都是他們應對災害的智慧結晶。主要可以從以下四點以及對應的防災減災功能進行分析:

1、木構土墻:防暴雨、地震、滑坡

蘑菇房的主要建筑材料是土石與木頭。土石在山上很容易開采,蘑菇房依梯田而建,開墾梯田后留下的土也正好能夠用于建造房屋。并且阿者科所在的哀牢山區立體氣候明顯,森林資源非常豐富,取材輕松。搭建房屋的木材都經過精挑細選,形狀挺直,材質堅硬耐久。并且元陽地區氣候比較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房屋的木構件不易潮濕腐爛。蘑菇房至今沿用著土墻,在搭建土墻時會在泥灰里拌入一些草,并且再表層抹上一些防水石灰,在暴雨來臨的時候也不會被水滲透而影響居住。土墻的中間還有軟草鏈接,柔性好。土墻房屋一般都建造得比較低矮,云南地區地震多發,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房屋抗震穩固性和安全性;同時因為結構并不十分緊密,所以透氣性也很好,居住在其中會有冬暖夏涼的感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造價低廉,所以受眾面也更廣。最重要的是,因為家家戶戶都是體量較為輕盈的蘑菇房,所以對于整個地區土地承載力的要求就比較小。其他村落經常會有因為房屋蓋得過大過高而導致地基不穩造成滑坡的情況發生,阿者科就沒有過這樣的狀況,地基仍舊十分穩固。

2、蘑菇草頂:防雹災、風災、暴雨洪澇災害

蘑菇草頂可以說是蘑菇房的靈魂,不僅樣式獨特,而且選材頗為也講究。蘑菇頂的茅草不是田野里普通的稻草,而是從山上專門找來的。這些草相比稻草來說更加耐用。不過因為山林的砍伐開發以及村落建筑的現代化演變,現在這種草也不見多了,因此其他村寨開始用稻草替代,只有阿者科依然沿用這種草,每年都會專門去尋找制作,每頂茅草屋的修繕費用都在萬元以上,就是為了傳承最原始的建造工藝。蘑菇草頂一般呈45°搭建,因為半山腰空氣對流強烈,降雨較多,暴雨洪澇災害時有發生。蘑菇草頂防水性能良好,能阻擋雨水流進家中,并且屋頂的坡度也更利于排水。上面提到過阿者科村寨內的道路都是石板路,并且狹窄,兩邊修建了較寬的溝渠,蘑菇草頂上流下的雨水就匯進這些溝渠里,就算暴雨來臨時房屋也很少受損。并且草頂還對雹災起到很大的緩沖作用。相較于房頂鋪了石棉瓦的村落,在冰雹發生時蘑菇房幾乎沒有出現被砸破頂的情況,因為茅草相對來說更加柔軟有彈性,所以不易被砸穿。再者,阿者科地區風很大,偶爾會有風災發生,大風甚至吹走過一整片石棉瓦屋頂。出人意料的是,質量更輕茅草頂從未被吹走過,抗風性能很好。原因在于茅草頂雖然由草制作而成,但是非常厚實,同時干草之間存在縫隙,易于風的流通,加上有一定坡度,所以在風刮過時反而能減緩表面風速,抵擋大風。茅草頂的保暖性也十分優良。因為干草對于溫度的傳導很慢,所以在冬天不僅能夠阻擋冷風,像蓋子一樣為房屋保溫;夏天也能隔絕一些熱度,讓蘑菇房內保持涼爽。除此之外,茅草頂最大的好處就是環保。現在很多哈尼族村落都存在垃圾處理困難的困擾,許多人的房子拆了建,建了拆,建筑垃圾得不到妥善的處理,隨意傾倒,還難以降解。茅草頂壞了能夠用茅草直接替換,不用的部分還能當作柴火在此利用,并且取材天然。

3、下畜上人:防疫病、洪澇災害

在房屋下層養牲畜主要是由于地形限制。哈尼族村落大都建在梯田間,開闊的地帶較少,所以就充分利用了高低空間。如果有的人家房屋面積較大,是會在院子設置牲畜欄的。下層的牲畜區層高較高,通常是一人高甚至更高的高度。牲畜房四面不設墻,只設置一些柵欄,并且阿者科氣候涼爽干燥,通風良好,在把人和牲畜生存居住空間隔開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起居室的衛生條件。不過這只是相對來說,人畜同居依舊會對健康產生影響,所以近幾年來有條件的村民都專門修建了牲畜柵欄,并且村子里的牲畜養殖數量也在不斷減少。我們向村民了解過村莊內的疾病情況,村民表示阿者科幾乎沒有過疫病,也沒有像其他地區一樣的“村落病”①“村落病”說法來自于民間,指的是許多村落都存在一種群發疾病的情況。比如某個村子里的人幾乎都會得風濕,或者某個村子里的人大部分都得過痢疾等等。。而很多時候,傳染病都是來自野生動物或家養禽畜飼養條件不適。蘑菇房“下畜上人”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這種隱患。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情況更需要經常清理打掃牲畜攔,否則依舊會容易造成病菌滋生和疾病傳播。下畜上人布局不僅僅是為了阻隔牲畜,在面對洪澇災害時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洪水來臨時水流量巨大,下方是柱子,四周空出的結構能夠最大程度較少水流通過的阻力,減少房屋被水沖走的可能性。

4、火塘中心:防疫病、蛀蟲害、獸災與精神空間

哈尼族人民離不開火塘,可以說火塘就是他們生活區域的中心。在蘑菇房堂屋的火塘邊有一根最大的木柱,被稱為“中柱”,是蘑菇房建造時打樁的第一根柱子,是蘑菇房承重的主要構件,也象征著家庭支柱②吳瓊,聶子川,陳啟泉.元陽縣哈尼族蘑菇房淺析[J].建筑與文化,2018(07):236-237.。火塘也是一家人進行感情交流的重要位置,晚上一家人會圍坐火塘邊,邊烤火喝茶邊閑聊,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和感情。火塘不僅僅是人們重要的精神空間,它的存在也有一定防災的意義。首先,火塘是燒火燒柴的地方,蘑菇房內不設煙囪,所以屋內經常有煙霧繚繞,不斷熏著房梁木柱,我們能看到老屋里的木梁大多被煙熏得烏黑油亮,這在一定程度上預防了蛀蟲蛀啃木材,起到防腐防蟲的作用,延長了房梁木柱的使用壽命,也保證了房屋結構穩定。在以前沒有燈火的年代,火塘就是光明和溫暖的來源。哈尼族的火塘永遠留著火種,因為他們認為火種就像生命,生生不息。火光也可以驅趕野獸,使人免于獸災的困擾。床鋪和火塘都搭設在堂屋里,人們睡覺時會將頭朝向火塘,這樣能讓人睡著時不會著涼生病。火塘常年燃燒,屋內也因此保持干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下層牲畜房產生的味道和細菌。

三、蘑菇房空間形態發展與災害職能轉變

阿者科蘑菇房近幾年因其獨特的造型和民族特色開始受到較大關注,但是阿者科周邊的一些哈尼族村寨已經慢慢地在對蘑菇房進行更新換代,并且有的地方已經以磚瓦房替代了蘑菇房。追求更加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然是一種趨勢。阿者科村因其保存良好的建筑而被政府保護了起來,但其間還是不可避免地因為多種因素發生了一些空間形態上的變化,同時蘑菇房所承載的防災減災職能也開始產生改變。

(一)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使災害發生頻次不斷下降

在調研過程中,無論是向官方,還是民間村寨進行訪談詢問,我們都能從中了解到一個共同的情況——災害減少了。阿者科村的村干部這么和我們說:“其實現在相比以前災害已經減少了很多。比如當滑坡泥石流快要來臨時政府就會發布通知;我們這邊的村寨都有一個大廣播,可以在災害來臨之前進行預警。就算受災了,政府也會很快派相應部門組織救災工作。這種變化發生在近十年以來,老百姓們已經不再對災害抱有特別深的恐懼,在災害發生時也能較為冷靜地應對”。如這位干部所言,現在隨著現代化不斷發展,很多災害已經可以做到提前觀測并預防。例如滑坡,在元陽縣城就有專門的滑坡觀測點,相關人員也會在暴雨來臨之前進行檢查,一旦發現有滑坡隱患就會立即通知村民暫時搬離;還有火災,現在很少再有大型火災發生,因為通電后村民們使用明火的頻率也大大降低了。幾年前私拉電線、用電不當而引起火災的情況現在也在改善,人們的用電安全意識不斷提高,電器設備的防范措施也不斷完善。至今依舊沿用蘑菇房的阿者科應對災害的能力相較于其他現代化建筑密度高的村落可能要稍微弱一些,也因此政府在這里配備了消防系統以應對不時發生的小型火災;房內的火塘依舊存在,但是家家戶戶已經都通電照明,不再使用蠟燭和柴火;還會定期對蘑菇房進行檢修等。雖然村民仍居住在傳統樣式的房屋內,但是儼然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融入了現代化的生活方式。這些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應對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災害發生的隱患,也使得災害發生的頻次不斷下降。

(二)空間形態變化與災害種類的改變

蘑菇房現在的空間形態與傳統形態相比發生了一些改變。主要表現在牲畜房位置的變更、蘑菇草頂坡度地減緩以及糧倉曬臺職能轉變。以前的蘑菇房是下畜上人的養殖模式,但是近年來牲畜的養殖不斷減少,很多村民家最下面的牲畜飼養區都已經空了出來,不再飼養動物。再加之經濟條件變好,許多人家都單獨圈出一塊空地作為飼養區。這樣一來,村民生活空間的衛生條件得以提高,疫病傳染病等災害就因此減少甚至消失。

而蘑菇房草頂坡度的減緩則是因為氣候的日漸干燥。一開始,蘑菇草頂就是為了應對山區多雨的環境而生。近年來,暴雨的次數漸漸減少,相應地,干旱的情況出現得愈加頻繁。人們在搭建蘑菇草頂時無意識地減少了坡度傾斜,因為不再需要應對太多暴雨,同時傾斜角度的減少會讓人感覺房屋空間更寬廣。

最后是糧倉曬臺面積縮小及職能的轉變。現在很多蘑菇房中的糧倉里堆的不再是大量糧食,柴火儲存數量也大大減少,開始堆放起生活雜物,曬臺上也較少出現像以前那樣曬著大量糧食和玉米的光景。主要是因為現在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作物產量增加,村民的生活質量提升,溫飽有保障,像饑荒之類的災難已經不會再出現。因此人們在修筑糧倉和曬臺時不需要很大的空間來儲備糧食以應對災荒,糧倉和曬臺的職能也從儲存、晾曬糧食轉變成了存放其他生活用品以及晾曬衣物等。

(三)蘑菇房防災減災職能的變更與發展

蘑菇房發展到今天,不斷經歷著演化與改變。無論是原型土掌房,還是現在的蘑菇草頂樣式,都是哈尼民族為適應不同環境而創造的產物。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蘑菇房所需要承擔的防災減災職能正在慢慢減少,現在的蘑菇房更多具備的是文化傳承和發揚的職能。從對蘑菇房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出來,它現在已經成為阿者科村的一張獨特名片,其中包含著的民族文化內蘊是非常吸引人的。同時,蘑菇房相較以前具備了更多的文旅商業價值。現在許多民宿開發改造項目將目光轉向了蘑菇房,以蘑菇房為特色的民宿產業也開展得如火如荼;阿者科的旅游業也如火如荼地發展著,和哈尼梯田旅游業一起,為村民增加了一些收入,整個村寨的開放度也不斷提高。

蘑菇房作為古老的建筑,在新時代里也依舊充滿生命力。能夠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轉變自身的職能,并且一直保持著優秀的民族文化內涵。對于蘑菇房防災減災元素的探究,更多的是一種保護和記錄。在對蘑菇房的研究過程中我們還能總結出更多規律,用以在未來更好地應對災害。

四、結語

阿者科村傳統蘑菇房中所蘊含的防災減災文化和意識是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更新發展的產物。這些文化和意識都體現出了哈尼族人民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存理念——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現在因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環境的變遷,蘑菇房的防災減災職能產生了很大的改變。蘑菇房作為遮風擋雨的住所,它現在的文化價值要大過其本身的居住價值。政府投入人力物力盡力維持其傳統工藝和原貌,更多是為了將它作為一個哈尼族特色文化符號保留下來。這也無可厚非,因為它的內涵和建筑特色是在這個時代最鮮明的亮點。挖掘哈尼族蘑菇房的防災減災職能和元素,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研究這個民族,研究它背后的災害文化。同時也能夠對政府工作以及一些災害產生借鑒作用,為健全應急管理及防災減災體系貢獻一些民族智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色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jizz国产视频|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99热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页|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欧美一区精品| 成人日韩精品|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影院| 波多野结衣二区|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亚洲三级a| 亚洲成年人片| 国产女主播一区| 国产微拍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三级|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av在线手机播放|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天天摸夜夜操| 91美女视频在线|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亚洲男人在线|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毛片在线播放a|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日韩在线1| 亚洲黄网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激情综合激情|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国产18在线播放| 亚洲第七页|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青青久久91|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