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娜娜
(皖北衛生職業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深入構建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平臺保障“五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著力培育師生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促進師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調發展,是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對心理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的總要求[1]。在此背景下,高校應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創新,展現心理健康教育更為全面的內涵,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推動力,也進一步滿足教育部構建心理育人體系的要求。細分來看,心理育人即是從心理角度教育人、培養人,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養學生養成積極健康的心態,且從心理育人主體、任務及目標等角度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調查顯示,高校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與學生的比例低于1:4 000[2],表明當前高校在心理育人視角下創新心理健康教育仍面臨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除此之外,高校心理健康課程設置不規范、與家庭社會聯動不密切等都阻礙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基于心理育人的重要性及新時代發展要求,高校及心理健康教育者應協力合作,通過深入研究和調查為教育的創新提供助力,推動高校育德育心協作的落實,更好地幫助高校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育人對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影響。在此背景下,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成為高校必要的措施,只有如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實現更系統、更全面的發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學會正確分析心理特征、解決心理問題,多表現在教育教學層面的價值和內涵。而心理育人則從育人角度更深層、更全面地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應有的內容和目標,在心理育人視角下,高校需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心理育人體系要求,也能促使教育獲得更全面的發展,展現更深層次的育人價值。一方面,只有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獲得更全面的育人內涵。通過創新,心理健康教育能將培育學生健康積極的心態作為教育內容,也能將引導干預學生心理置于教育范圍,從而在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面對心理問題時更好地發揮熏陶和導向價值,使教育在承擔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基礎上培育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進而從更廣角度展現教育的全面性,也強化教育的價值引領[3]。另一方面,只有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僅停留在教育教學層面,心理健康教育便無法獲得系統提升和發展,從心理育人視角下創新,能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在創新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方式及目標都進行了調整,大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性也能得到充分發揮,基于此,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便能有效提升,而其中蘊含的育人價值也能得到順利體現。
當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素養普遍不高,越來越多由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事件頻發,進一步顯示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嚴重局勢。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將心理育人納入“十大”育人體系,教育部還印發《高等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對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重要指導[4],體現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立德樹人”工作中的重要性。為此,高校應積極落實教育部相關指導和規劃,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推動力[5]。而在此過程中,高校還需對教育進行創新,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心理育人體系的重要力量,只有依靠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從課程設置、教育方式及教育主體等層面切實發揮育人作用。在創新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設置能更為系統,改變傳統環境下高校只設置心理健康咨詢中心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和教育的模式,通過健全的課程設置,學生能更便利地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培養;同時教育的方式也更為多樣,師生交流、咨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將會得到變革,心理健康教育可使用各種課堂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在師生共同參與中完成心理健康知識的傳遞和心理問題的解決;此外教育的主體也更為合理,在新型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學生將成為教育的主體,課程設置、方式選擇及內容設計都需以學生為依據進行,如此大學生便能獲得更為深刻的教育體驗,教育也可更便利地培養大學生,推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綜上,在心理育人視角下,只有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推動“立德樹人”的進程。
在心理育人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獲得了更為全面的育人內涵,其育人價值也不斷深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逐步占據重要地位,這也是新時代發展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有的發展局面,而要實現教育的深刻價值、展現育人成效,還需要創新作支撐。時代的快速發展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挑戰,高校及教育者應及時有效的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局勢,轉變教育觀念,引領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發展重點,從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角度入手,轉變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態度,同時促進教育在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進步的過程中發展心理育人,進而完成心理育人,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態的重要目標,也進一步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在創新中不斷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高校在心理育人視角下創新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也能進一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蘊含的育人價值。但在具體實踐中,創新心理健康教育還面臨一系列阻礙,心理育人隊伍組成不全面、對學生心理狀況把握不深入及課程設置不規范等都嚴重影響教育創新的進程。
當前背景下,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設置、工作隊伍組成中都存在一系列問題,表現在教育者以心理健康專職教師為主、師生比嚴重失衡、教師工作量巨大等層面,且有調查顯示,超過50%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師生比低于1:4 000,并有超過25%的高校只有1名或沒有專職心理教育教師,樣本高校專職心理健康教師中,呈現“一高三低”特點,其中女教師比例偏高,占比74%,男教師占26%,教師性別比例失衡,且教師普遍閱歷低、學歷低、職稱低[6]。由此可知,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組成較為單一,并存在一些問題,嚴重阻礙教育的創新發展。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組成單一、數量較少,無法引領教育在拓展育人層面、變革育人方法層面的創新,教育發展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較為傳統,多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僅重在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未意識到其在育人層面的重要價值,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育人視角下開展創新的阻礙。
新時代背景下,雖然更多高校逐步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強度,但有調查顯示,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整體水平仍較低,且個體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在設計的問卷中,樣本大學生最高分88,最低分13,平均分58.54,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形勢仍較為嚴峻[7]。而部分高校雖設置心理咨詢室,安排教師開展心理咨詢服務,但覆蓋面不全,無法全面感知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導致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缺乏必要依據,以其為依據開展心理育人進程也受阻。一方面,部分高校未充分調查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除設置心理咨詢服務機構外,高校及心理健康教育者未多次開展調查研究,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把握不準確;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心理咨詢服務機構形同虛設,對外服務時間較短、供不應求,存在心理問題或需要心理咨詢的學生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加重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的隱患,也無法為高校創新教育、深化心理育人價值提供有效依據。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有效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養,在高校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有效提升心理育人效果。但從當前環境看,部分高校僅設置心理咨詢服務機構來代替心理健康課程,且教師配備也不足以支撐課程的開設,導致心理健康課程無法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其蘊含的心理育人價值也無法充分展現。即使是在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高校,其課程的實施也存在不規范現象,無法高效實現心理育人價值。一方面,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式較為傳統、教學內容覆蓋面不全,多以教師講授心理健康知識為主,對學生實際存在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知識需求關注不夠,也未與思政教育者合作,發掘心理健康教育中蘊含的育人資源,進而嚴重影響課程發揮其應有價值。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還存在信息化平臺支撐不夠、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影響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創新發展,學生參與心理健康課程的積極性也受到影響,課程育人效果難以提升。
高校及心理健康教育者作為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者,在創新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時代背景下,家庭與社會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響也應受到重視,為教育創新提供人力、環境及政策幫助,但在當前環境下,多數高校與學生家庭之間聯系不密切、校內各部門聯動不足,及高校對教育部門發布的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意見落實也不夠充分,導致高校在心理育人視角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存在聯動不足、價值不深刻等問題。一方面,家校之間聯系不密切。在傳統教育中,高校未充分重視家庭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層面的重要性,部分家庭也認為高校教育與學生家庭生活聯系不多,雙方缺乏必要的合作和交流,家長無法得知學生在高校學習生活的實際情況及思想狀態的變化,高校對學生家庭生活狀況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導致雙方無法聯動,發揮共同育人作用也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在高校內部,各部門之間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也表現出聯動不足、合作不充分等問題,心理健康教育仍主要以心理健康教師為主,相關行政部門、學工處等未向教師提供幫助,校內合作聯動的缺失也成為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阻礙。此外,高校在落實教育部門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意見過程中也存在一定問題,由于資金、人力等條件的限制,無法充分落實指導意見,嚴重限制教育創新的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蘊含的育人價值也無法得到充分展現。
為有效突破上述阻礙,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發展,高校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共同努力、深入合作,組建完善的育人工作隊伍,全面調查學生的心理狀況,并規范心理健康課程建設,在校內合作、校外聯動的基礎上協同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發展,也為實現心理育人總體價值奠定基礎、提供動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創新需要完善的隊伍引領,為突破當前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人員組成不科學、工作者數量較少、工作理念較為傳統的阻礙,高校應優化心理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引領心理健康教育朝著心理育人角度進步,逐步完成心理育人體系效率提升的目標。一方面,高校應擴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數量,并優化工作隊伍人員組成,從育人主導層面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統性。首先,高校應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人員,從教師招聘、校內培訓、校外學習等角度提升校內心理健康教育者的數量和素質,并使其成長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主要部分。在此過程中,高校應注意把握工作隊伍的性別比例、學歷水平,有效解決上述樣本中“一高三低”特點,為組建更加科學合理的心理育人工作隊伍奠定基礎。其次,高校應將學生、班級輔導員、后勤工作者等都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豐富工作隊伍的人員組成,發揮各類工作者不同角度看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作用,也從學生主體角度切實發現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從學生實際角度提出解決對策,在發揮同輩心理引導作用的基礎上提升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8]。如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便可在數量、素質及組成部分層面實現較為科學的發展,為其更好地引領創新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心理育人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高校應轉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使其引領心理健康教育朝著更全面、更深刻的角度發展。在組成科學合理的教育隊伍后,高校還需對教育者的教育理念進行轉變,這就需要教育者和高校共同努力,結合自覺學習和培訓鍛煉,協同促進教育理念的創新。高校應為各類教育者提供符合其特征和工作要求的心理育人理念培訓,使各類教育者充分認識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職責和任務,并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育人層面的作用,如此形成心理育人理念,引領心理健康教育更全面、更深刻地發展。
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特征和學習需求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依據,針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發、學習需求多樣化的特征,高校及教育者應充分調查把握其心理特征,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有針對性地創新,也更好地完成心理育人目標。首先,高校及心理健康教育者應充分意識到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在設計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特征,從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層面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充分將其落到實處,如此,在正確育人理念的指導下,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才能獲得正確的發展方向,也能進一步確保創新的效果,為實現心理育人提供助力。其次,高校及教育者應在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采用多種方法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調查,充分把握大學生主體的心理特征。為此,教育者可在高校的幫助下開展多種調查,運用調查問卷、實際走訪、網絡小測試等各種方式深入學生實際,全面、客觀地了解當代學生的心理狀況,并及時記錄,為各類學生形成專屬的心理健康教育檔案,還可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動態更新,實現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動態化發展,也進一步提升教育創新依據的合理性。最后,依據調查結果和分析詳情,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者應充分尊重各類學生的心理特點,根據檔案記錄及大學生的生活實際,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心理育人體系,做好心理咨詢和教育服務,為大學生提供及時的幫助和指導,確保學生通過接受咨詢和教育,能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解決一部分心理問題,也能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得到熏陶,引導學生向往健康的心理和正確的價值觀[9]。如此,高校便可有針對性地創新心理健康教育,進一步提升教育的實效,逐步帶領教育彰顯人文關懷理念,實現更有價值、更全面的發展。
除心理咨詢服務外,高校還可創新變革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課程設置、內容設計及教學方法等層面進行創新,不斷推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發揮育人實效。據調查顯示,樣本中90%左右的大學生都同意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僅有10%左右的大學生認為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必要或不需要[10],所以高校應順應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學習實際,積極建設創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首先,高校及心理健康教育者應共同努力,建設科學的課程體系。為轉變當前高校普遍設置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高校可依據辦學實際和校內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實際需求,系統建設心理教育課程,規定課程的類型、教學內容和教學安排,并招聘足夠的專兼職心理教師落實課程安排,進而全面改變傳統模式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機構設置少的局面。高校在設置課程時,可參考武漢工程大學的“4554”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在設置學時、學分時以本校辦學實際為依據,體現課程設置與學生心理健康實際的關聯性[11]。其次,高校及心理健康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時,要采用集體備課、深層合作的形式,為更全面地發揮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實現育人價值奠定基礎。在備課過程中,心理健康教師要與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度合作,共同探究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切實展現心理健康教育在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的基礎上實現更深刻的育人價值,培育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最后,高校及心理健康教育者還需創設信息化教育平臺,便利師生交流和開展線上課程。信息化教學平臺的建設,能為高校心理健康課程設計多種教學方法、落實多種育人形式提供有效載體,也能吸引學生參與心理健康課程的興趣,更好地促進師生交流,還可在平臺中設計多樣化的心理育人實踐,在師生共同參與中達到學生學會使用心理健康知識的目標,也帶領學生更好地感悟心理健康教育,實現更深層次的創新。如在王緩緩的調查中,樣本中有76.05%的大學生愿意參加學校組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還有約三分之一的大學生不愿加入心理社團或不愿參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這與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吸引力、趣味性等有直接的關系[12],所以高校應重視教育課程和教育活動設置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吸引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程教學和實踐活動,更全面地促進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育人的協同創新。
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心理育人價值僅僅依靠高校及心理健康教師是不夠的,還需要校內、校外多種力量的合作,同時也為解決上文提到的家校合作不深入等阻礙,高校應強化校內、校外合作,形成強大的育人合力,通過多方協同聯動共同創新心理健康教育,也進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面,推進心理育人體系的逐步完善。一方面,高校應強化校內育人合力,使校園多方力量共同合作,推動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為此,高校在優化校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基礎上,還要積極尋求各部門的幫助和合作,將校園黨政干部、行政人員、后勤人員等全部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發揮教務處、行政部門、學工部等多部門的作用,在校內密切聯系和深入合作的基礎上,不斷確保教育者充分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也在此基礎上共同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努力向學生提供多種類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在協同聯動中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發展。另一方面,高校及教育者應重視家庭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對學生的生活習慣、心理特征都能產生重要影響,在心理育人視角下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高校需拓展育人場域,將學生家庭納入育人過程,在家校合力中共同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加強家校聯系,在雙方聯動中共同完成向大學生傳遞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并培育學生樹立健全人格的育人目標,進而實現教育內容、教育環境及教育方法等層面的創新。此外,高校還應重點關注教育部門發布的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和指導意見,在密切聯系辦學實際的基礎上認真落實相關指導意見,帶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也能及時尋求國家和政府的支持,為創新教育提供保障和便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