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鳳 朱溶 周春姣 林麗君
(廣東省中醫院大院外一科,廣東 廣州 510080)
近年來,膽道疾病發病率逐年升高,手術治療是膽道結石病徹底治愈的首選辦法。隨著外科治療手術的不斷進步,行膽道手術的患者也顯著增加[1-2]。膽道手術中需要放置T管支撐膽道、引流以及減壓,出院后仍需要留置較長一段時間。出院后T管的護理及對患者的病情觀察仍然重要。防止術后T管脫落、堵塞、拔管后并發癥的發生,對于患者康復有著重要作用[3]。然而T管本身復雜的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帶管患者的護理難度;在治療與護理不當時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與經濟負擔,又可能會引發醫療糾紛事件。本研究在調查院外帶T管患者護理需求的基礎上,對膽道手術后帶T管出院患者給予移動健康教育,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1-31日本院行膽道手術后帶T管出院的11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歲,均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參加研究;不存在語言交流、理解障礙等,智力正常,不存在精神類疾病,生活自理能力正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116例患者中男58例、女58例;平均年齡(64.43±13.87)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5例,初中22例,高中33例,大學及以上26例;病因:肝內膽管結石14例,膽管結石102例;平均住院時間(8.42±2.25)d;院外T管留置時間平均(52.15±4.32)d。
1.2方法
1.2.1需求調查 參考王紅玲等[4]人的研究,結合護理學基礎、T管的常規護理辦法,自行設計T管護理認知需求的調查表,對患者或其照顧者進行調查。內容分為T管的固定、T管的夾閉時間、管道護理、引流液的觀察、帶T管意外情況的處理、T管造影、院外飲食、日常活動、切口護理與隨診及復診時間與流程等10項。同時請3名肝膽科醫生與3名高年資護士評估問卷內容并給予修訂。問卷的重測信度為0.76,內容一致性系數為0.83。由責任護士在出院宣教之前進行問卷發放,說明調查目的、內容與填寫方法后,由患者或照顧者自行完成填寫。問卷共發放116份,回收116份,回收率為100%。
1.2.2移動健康教育 在出院前給予一次健康宣教并發放書面資料輔助理解,重點對T管居家護理知識進行宣講,同時微信關注“廣東省肝膽胰之家”健康宣教視頻。所有患者或其照顧者均可關注公眾號,以便出院后的健康教育。根據患者需求及臨床護理經驗整理T管居家護理的詳細知識,以簡潔易懂的文字配以圖片/視頻的形式作推文介紹,可供患者/照顧者隨時翻閱。在患者出現疑惑時可以進行電話咨詢致電科室電話,由本科室護士解答。組建“院外護理”微信通訊錄,所有患者或其照顧者均加入該微信群,以便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微信由專人管理。通過微信后根據患者需求及臨床護理經驗整理T管居家護理的詳細知識,以簡潔易懂的文字配以圖片/視頻的形式發給每個患者/照顧者作推文介紹,可供患者/照顧者隨時翻閱。在患者出現疑惑時可以進行微信溝通,由專科高年資的護士進行解答。移動宣教重點及要點包括:
1.2.2.1T管固定 采用3M彈力膠布剪工字形高舉平臺法固定T管,彈力膠布長度7~8 cm,需保證固定牢靠,避免彎曲、打折、壓迫或扭轉造成引流不暢。
1.2.2.2帶T管意外情況的處理 在T管出現滑脫時不要過于緊張,也不要自行回裝,首先保持切口干凈,用干凈的保險膜等材料保護傷口,盡快去附近醫院找專業醫護人員處理;當膽汁滲出,需及時更換敷料,并在切口附近皮膚涂擦凡士林,防止侵蝕皮膚。
1.2.2.3管道護理 管道同樣需保證不受壓、彎曲、扭轉等,引流袋要低于管腹壁切口防止逆行感染,但也不宜放置過低,以免導致膽汁引流過量,每日清倒引流液并計量。
1.2.2.4引流液的觀察 每日引流量應在300~500 mL。若引流量過大,可能是由于十二指腸液/食物倒流導致,可適當抬高T管末端;若引流量過小,需檢查管道是否出現堵塞、滑脫等情況。注意膽汁顏色,正常情況下為棕黃色/深綠色,沒有沉淀,若顏色過于稀、渾濁或存在絮狀/泥沙樣沉淀為異常現象,需要及時聯系醫護人員處理。同時需監測大小便顏色、體溫、腹部體征與黃疸消失與否等情況。
1.2.2.5T管的夾閉時間 在術后2周患者開始夾管,餐前夾管,持續2 h,連續3 d后無不適感可以改為24 h夾管,在出現腹痛、腹脹或其他腹部不適則開放T管。
1.2.2.6切口護理與隨診 切口出現滲血滲液等需要即時更換敷料,每周更換敷料及引流袋1次,每周三上午掛我科專科護士門診進行傷口護理。
1.2.2.7帶T管活動 可以進行沐浴等活動,但需要給予切口一定的保護措施,3M彈力膠布松脫隨時更換,有效固定,可以實施擦浴,采用家用保鮮膜密實地覆蓋傷口,保護管口不被淋濕;
1.2.2.8院外飲食指導 清淡低脂飲食,葷素搭配,生吃瓜果時需要清洗干凈,避免暴飲暴食,禁生冷食物,戒煙酒等不良飲食。
1.2.2.9T管造影 予拔管前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與癥狀,未出現發熱、腹脹、腹痛等癥狀時可以進行。
1.2.2.10拔管 出院小結上標注有拔管時間,一般行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2個月,開腹手術患者術后1個月與責任醫生聯系返院拔管,若傷口愈合不佳可以延長拔管時間。
1.2.3認知水平調查 參考盛瑤雪[5]等人的研究,制定膽道術后帶T管院外護理知識的調查表格,內容包括T管放置目的、膽汁正常形態、每日引流量、引流管的安全防護、T管周圍皮膚護理、T管夾閉時間、T管夾閉期間不良反應、T管脫落并發癥、T管脫落的處理辦法、日常飲食注意事項、T管造影目的與T管拔除時間共12項。每項采用1~4級評分,0為不了解,1為一般了解,3為較為了解,5為非常了解,總分為60分。制定后由本院3名肝膽專家醫生與3名高年資護士評估與修訂,問卷的重測信度為0.85,內容一致性系數為0.87。計算干預前后的院外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由責任護士分別在出院當天、回院復查時進行問卷發放,說明調查目的、內容與填寫方法后,由患者或照顧者自行完成填寫。問卷共發放116份,回收116份,回收率為100%。
1.3觀察指標 統計干預前后患者對院外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其對移動健康教育的滿意度。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與“不滿意”三個等級,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數×100%。

2.1移動健教干預前后院外護理知識掌握程度比較 見表1。

表1 移動健教干預前后院外護理知識掌握程度比較 分
2.2患者對院外護理的需求調查結果 見表2。

表2 患者對院外護理的需求調查結果(n=116) 例(%)
2.3并發癥發生情況 116例患者中出現5例管道移位或脫落、3例腹部不適、1例皮膚刺激。未出現膽道感染。總的并發癥發生率為7.76%。患者經過及時咨詢、處理,均未出現嚴重后果。
2.3滿意度 116例患者中76例對移動健康教育表示“非常滿意”,38例患者表示“滿意”,2例表示“不滿意”,總滿意度為98.28%。
出院后患者T管護理不當時,可能引發多種并發癥的發生,如膽汁性腹膜炎、出血、膽汁滲漏、膽管狹窄、膽汁腐蝕皮膚等[6]。因此院外留置T管的膽道手術患者或其照顧者需要掌握相關的護理知識,才能預防上述并發癥的發生,以促進患者膽道手術的恢復進程。
出院后患者缺乏了專業指導時可能造成T管護理不當,導致多種并發癥出現,這對院外的延續護理提出了需求。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對于T管護理知識、飲食、日常活動等項目的需求均較高,其中對于T管護理知識的需求更強。T管結構復雜,在留置期間可能出現管道堵塞、滑脫、移位等狀況,患者也可能對于夾管、敷料更換等時機與方法掌握不佳,造成T管護理不當[7]。除此外,需要觀察引流液的性狀與其他相關的癥狀,以能早發現管道引流正常與否、是否存在殘余結石等情況[8]。帶T管活動中需要注意的是預防切口的感染。所以帶管活動時需要以切口愈合與否確定活動程度,保護好切口預防感染[9]。結果中發現,患者對于飲食、康復訓練等需求相對較弱,這可能是由于:一方面患者對于正確的飲食與運動習慣認知水平較高,一方面多數患者在院內已掌握了飲食、運動方面的注意事項。所以在此方面需求較T管護理知識方面稍弱[10]。
隨著近年來各種移動平臺與程序的迅速普及,使得健康教育可以在各類移動軟件上實現。本文采用微信作為信息溝通平臺,對膽道術后帶T管患者實施院外健康教育及其他咨詢指導服務。本研究結果顯示,移動健教干預前患者對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評分為(31.35±5.06)分,干預后患者對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評分為(50.81±6.42)分,評分較干預前顯著升高。這表明移動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對院外T管護理的認知水平。這可能是因為常規健康宣講多為一過性的理論知識介紹,患者/照顧者在接受宣講時未真正動手實操時,等到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容易將其遺忘。移動健康教育應用于居家護理中,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節省了人力、時間與空間,針對性強,患者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專業的院外護理知識,同時微信群也為患者提供了一個可以獲取專業咨詢的渠道,在碰到意外情況時可以及時向專業人員請教,獲得專業的指導[11]。隨訪顯示,116例患者中出現5例管道移位或脫落、3例腹部不適、1例皮膚刺激,其中未出現膽道感染,總的并發癥發生率為7.76%,整體發生率得到控制,且患者對本次移動健康教育服務的總滿意度為98.28%,雖沒有對照,但可見總體滿意程度很高。
綜上所述,膽道手術后帶T管出院患者對院外護理需求較高,相關知識掌握水平低,需要加強出院后的健康教育。采用移動健教能改善其院外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減少并發癥,并提升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