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佩佩 強萬敏 王盈 劉鑫鑫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 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天津市“腫瘤防治”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惡性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疾病,嚴重威脅著女性健康[1]。隨著綜合治療方法的不斷改進,患者生存率提高。在美國乳腺癌患者生存率高達90%以上,乳腺癌生存者數量龐大[2]。經過診斷和綜合治療后,乳腺癌患者在身心、家庭及社會方面遭受諸多痛苦和挑戰,焦慮、抑郁、復發恐懼、肢體功能下降、患肢水腫等問題的長期困擾患者[3]。研究[4-5]表明,運動能夠促進乳腺癌患者肢體功能恢復、降低術后淋巴水腫的發生率、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等。還有證據[6]表明,早期乳腺癌患者在診斷后進行運動,可以降低癌癥特異性和死亡率[6]。2020年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癌癥生存者指南[7]中提出,癌癥患者每天都應該進行運動。美國腫瘤協會乳腺癌生存照護指南(2016)及《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9年版)》針對乳腺癌患者均提出應進行規律運動[8-9]。
當前國內核心期刊關于乳腺癌患者運動康復相關研究眾多,但研究質量參差不齊。本研究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我國護理核心期刊中乳腺癌患者運動康復相關文獻進行分析,了解國內該領域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為乳腺癌患者康復相關運動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1.1文獻檢索策略
1.1.1檢索數據庫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CNKI)、萬方醫學網、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檢索時間為自數據庫建立起至2020年11月17日。
1.1.2檢索詞 以“乳腺癌”“乳腺腫瘤”“乳腺腫物”“運動”“鍛煉”“康復”“訓練”“活動”“八段錦”“瑜伽”“太極拳”“體操”“護理操”“音樂操”等為關鍵詞、主題詞和自由詞進行全面檢索。
1.2文獻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1)研究主題:調查乳腺癌患者運動康復相關研究。(2)研究對象:年滿18周歲以上,經病理確診為乳腺癌。(3)正式發表在我國護理核心期刊,包括《護士進修雜志》《中華護理雜志》《中國護理管理》《護理學雜志》《護理學報》《中華現代護理雜志》《解放軍護理雜志》《中國實用護理雜志》《護理研究》《現代臨床護理》。
1.2.2排除標準 (1)重復發表的文獻。(2)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3)國外期刊文獻的摘譯。
1.3文獻篩選 將所有數據庫檢索結果導入NoteExpress軟件,應用查找重復題錄功能剔除重復文獻。由兩名研究生分別獨立對查重后文獻進行篩選。通過瀏覽題目及摘要刪除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剩余文獻進行全文閱讀。最終確定納入文獻數量。有異議時進行討論分析,必要時邀請第三者進行共同協商。
1.4文獻分析方法 應用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提取最終納入文獻的相關資料,包括作者及年份、運動類型、干預時間/人員、干預對象、樣本量、結局指標等。
2.1文獻檢索結果 本研究經過篩選流程,共納入50篇文獻,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2.2文獻年度分析 最早的文獻發表在2006年,近3年文獻發表呈下降趨勢,文獻發表較為分散,每年論文發表數量不穩定。在2015年(10篇)出現發表高峰,占文獻總量的20%。文獻發表年度趨勢見圖2。

圖2 我國護理核心期刊中乳腺癌運動康復相關文獻年份發表年度趨勢圖
2.3作者及作者機構分布 50篇文章共涉及182個作者,發文量介于1~5篇。其中1人發表5篇文章,3人發表文章3篇,9人發表文章2篇,169人發表文章1篇。發文數量前9位的機構,見表2。

表2 我國護理核心期刊中乳腺癌運動康復相關文獻發文數量排名前9的機構
2.4文獻研究類型分布及部分干預性研究內容分析 干預性研究共33篇,觀察性研究2篇,Meta分析5篇,系統評價2篇,綜述6篇,其他類型文獻2篇。其中,干預性研究文獻信息,見表3。

表3 我國護理核心期刊中近5年乳腺癌運動相關干預性文獻信息表

續表3 我國護理核心期刊中近5年乳腺癌運動相關干預性文獻信息表
3.1對乳腺癌患者實施運動干預的必要性 乳腺癌患者經歷診斷、手術、化療、放療等綜合治療后,對其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影響。隨著癌癥生存期的不斷延長,乳腺癌生存者面臨著獨特的健康挑戰。術后患者肢體出現淋巴水腫及功能下降,經過放化療及內分泌治療后長期存在不良反應。同時患者時刻面臨癌癥復發恐懼,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019年國際多學科圓桌會議共識聲明指出,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運動可以改善癌癥生存者焦慮、抑郁、身體機能、生活質量和癌癥相關性疲勞等[5]。2019年澳大利亞運動和體育科學協會指出,癌癥患者在疾病治療期間和治療后進行運動能夠獲益[23]。在1篇涉及140項研究的Meta分析中,75%的文獻表明,運動對一系列治療相關的副作用、身體、功能和心理社會狀態的改善具有統計學顯著性和臨床相關性[24]。越來越多的學者呼吁將運動納入臨床癌癥護理[7,25]。臨床護理人員及廣大學者應該意識到運動對乳腺癌患者的必要性,在臨床工作及科研設計中注重運動療法的實施,幫助患者更好地康復。
3.2我國護理核心期刊中乳腺癌運動康復相關文獻的發表現狀
3.2.1論文發表數量呈現下降趨勢 本研究統計發現,在我國護理核心期刊中,近3年乳腺癌運動康復相關文獻的發表呈下降趨勢,且文獻發表較為分散,每年發表論文數量不穩定。有學者檢索Pubmed截止到2018年3月,癌癥患者運動相關隨機對照試驗發現,自2010年美國運動醫學會制定了第1套針對癌癥幸存者的運動指南后[26],癌癥生存者運動相關的高質量隨機對照試驗增加了281%;越來越多的高質量證據說明了癌癥患者進行運動的有效性、必要性和重要性[5]。然而國內護理核心期刊的發文量與國外形成鮮明對比,考慮原因可能是部分乳腺癌運動相關文獻發表于其他期刊。但是這也應該引起國內學者的注意,應該從不同運動類型、針對乳腺癌患者不同癥狀等多角度開展相關研究,為構建適合我國乳腺癌患者的運動方案提供依據,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3.2.2研究作者未形成優勢力量,研究質量有待提高 經查閱50篇文獻全文,國內護理核心期刊中乳腺癌運動康復相關文獻作者較為集中的團體是以強萬敏為核心的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研究團隊,共發布論文6篇[3,27],占到總論文數的12%。其余文獻作者較為分散,未形成優勢力量。一項研究的積累往往需要前期不斷地進行探索和積淀,需要一個穩定的團隊進行全方面的研究才能形成規模。單項研究無論是從對患者的臨床應用效果角度還是促進學科專業發展方面的力度都有所欠缺。此外,本研究納入的文獻中研究類型多樣化,包括原始研究35篇,二次研究13篇,但部分研究質量有待提高。其中隨機對照試驗往往缺乏隨機及分配隱藏方法[11-12,14];非隨機對照試驗及橫斷面調查樣本量普遍較少或人群缺乏代表性等[10,13,16-17]。相關研究學者還需要進一步改進。作為學術帶頭人或者護理管理人員,應注重研究方向的設計及深入,注重形成學術優勢力量,提高研究質量。
3.3我國護理核心期刊中乳腺癌運動康復相關文獻運動干預方案實施現狀
3.3.1運動干預方式的選擇 乳腺癌運動康復方案中運動干預方式多樣化。運動類型包括單個運動,如有氧運動、漸進式阻力訓練[11]、八段錦[14,17]、太極拳[22]等。還包括組合干預,如有氧運動聯合音樂療法、有氧運動結合松弛療法[18]、規律運動結合冥想放松[3]、瑜伽聯合音樂放松訓練[16]等。組合干預往往是由一種運動干預方式和一種心理干預方式相結合,達到促進癌癥患者身心同步康復的目的。2019年國際多學科圓桌會議共識聲明指出,特定劑量的有氧、有氧聯合抗阻運動和/或抗阻運動可以改善常見的癌癥相關健康結果,包括焦慮、抑郁、疲勞、身體功能和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5]。臨床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廣泛應用有氧或者抗阻運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運動干預方式的選擇還應該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包括患者的生活方式、個人喜好等。最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參考患者目前的身體情況以及癌癥診斷前的運動習慣。最理想的情況是,癌癥幸存者應該接受包括心肺健康、肌肉力量和耐力、身體組成和靈活性等的全面評估,并考慮一些具體的癌癥因素,以制定個性化的鍛煉處方[5]。這提示研究人員,在選擇樣本人群時,應該綜合評估患者個人、治療等多種因素,合理選擇功能鍛煉的時機[27],有針對性地選擇運動干預方式,確保患者運動干預過程中的安全性。
3.3.2運動干預方案制定問題 經過全文閱讀后發現,干預方案制定及實施存在以下問題:(1)運動干預方案的制定普遍缺乏科學的構建過程[3,18-20],運動干預的頻率、強度、時間和類型需要進行規范。(2)普遍缺乏運動強度的監測指標,部分研究以患者運動中的靶心率、疼痛強度變化作為檢測指標[10,14]。(3)結局指標選擇及測量問題。雖然對大多數癌癥患者來說,多模式、中到高強度的運動是合適的,但對于所有癌癥患者來說,沒有固定的處方和每周的總劑量可以被認為是基于證據的[23]。因此,運動干預方案的制定應該包括科學的循證過程、具體的運動處方(包括干預頻率、強度、時間和類型)、準確的運動強度監測指標和結局指標,以確保患者在短期和長期內獲得最大的益處,并降低傷害風險。研究者應該在今后的研究中進行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3.3.3運動干預方案的監督執行及隨訪問題 部分研究提到由康復護士、資歷較高或經過培訓的護士進行運動方案的監督[3,14,17],但多數研究未交待干預過程中是否有人監督實施及指導人員的具體資質等[12-13,15-16,18]。研究[5,28]表明,有監督人員實施的運動干預項目比沒有人員監督或者居家實施的運動干預項目,更能改善癌癥患者的焦慮、抑郁、身體功能及生活質量等。在癌癥患者運動干預相關文獻中,監督干預人員包括運動生理學家、認證運動教練、護士、物理治療師等,但是能夠將干預效果最大化的干預人員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究[5]。在臨床應用中,為保證更好的干預效果,應注重監督指導人員的設置及資質。
隨著快速康復理念的深入,患者住院時間減少,運動干預患者多為居家鍛煉。有效的文獻在患者長達3~6個月的干預中,并未交代提高患者依從性以及具體隨訪的方法[13,18,20]。這一點與國外研究相似。國外研究[29-30]報道,在已發表的研究報告中對運動方案依從性的報告歷來不完整。這可能是因為跟蹤和量化依從性是一項繁重的工作。為保證運動干預措施的有效性,研究人員應考慮患者的運動依從性問題。今后的研究應該對患者的干預過程制定具體的隨訪監督措施,保證運動干預方案的順利實施,并提高干預效果。
本研究通過文獻計量學方法對國內三大數據庫中護理核心期刊內乳腺癌患者運動康復相關研究進行了討論分析。癌癥患者的運動康復效果已得到充分驗證,但國內護理核心期刊中發表該類論文呈下降趨勢,研究團隊的穩定性及研究質量均有待提高,與國外研究相比有一定差距。國內研究學者需要關注的問題包括乳腺癌患者康復相關運動干預方式的選擇、運動干預方案的制定及監督執行、隨訪問題等。這些在今后的研究中應進一步提高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