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
今年以來,華為概念在汽車圈被資本瘋狂追捧,與華為概念沾邊的車企,股價一路走高。
不過,華為概念也并非受到所有車企追捧。近日,上汽集團相關負責人在回應股東提問時表示,不能接受與華為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動駕駛,這就好比它成了靈魂,上汽成了軀體,而“上汽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上汽集團關于汽車“靈魂”與“軀體”的言論隨即登上熱搜。華為內部人士回應,Huawei Inside是華為與車企共同定義、聯合開發汽車,不適用于所有車企,目前的合作伙伴只有三家。
目前,華為激光雷達方案及ADS高階自動駕駛全棧解決方案得到了廣泛認可,Huawei Inside商業模式官宣了北汽、長安、廣汽三家合作伙伴。同時,華為還向更多車企提供零部件和解決方案。
盡管上汽拒絕使用華為的“靈魂”,但上汽也表示自己和華為等企業的合作從來沒有中斷過,在上汽R汽車上就使用了華為提供的5G網聯模塊。
華為方面則反復向外界傳達“華為不造車”的論調:“華為不造車,只助力車企造好車。”6 月 28 日,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Marketing與銷售服務部總裁遲林春在公開場合再度強調:“華為也不會控股和投資任何汽車企業,華為的目標是賦能主機廠。”
但華為概念卻實實在在拉動了與之相關的汽車股股價。與華為搭上關系的小康股份、北汽藍谷等都在短短幾個月就實現了股價的數倍增長,小康股份的股價自2021年以來已實現多個漲停,創下5年來新高。
自動駕駛作為未來智能汽車市場的核心技術,也是技術門檻極高的領域。數據顯示,華為在汽車零部件領域的研發投入達到10億美元,研發團隊規模達到5000人,其中智能駕駛團隊2000人。
區別于特斯拉的“自研自用”戰略,Huawei Inside是將其解決方案植入新能源汽車。
事實上,華為風頭之盛,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蓋過了傳統車企。“對于極狐這個新品牌來說,現在多講講華為更能為極狐帶來關注。”北汽新能源董事長劉宇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華為與極狐的合作是雙方發揮各自優勢的“強強聯合”。“你們可以問問華為,整車平臺對高等級自動駕駛的兼容性和可拓展性最好的是誰?相信在目前這個階段答案就是極狐的BE21平臺。”
去年以來,新能源汽車成為超級風口,以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為代表的智能汽車市場也同樣持續走熱,汽車相關股股價大漲,除了與華為概念綁定的小康汽車、北汽藍谷等,比亞迪、長城股價也都翻漲了五六倍。
但號稱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的上汽卻在財務和競爭力指標上均處于下風,這也難怪在上汽的股東大會上會有情緒激動的股東吐槽上汽“不作為”。作為傳統造車巨頭,上汽“去年一整年股價只漲了4.3%”。
值得注意的是,上汽從2013年就開始與英偉達、Mobiley、華為、高通、地平線等自動駕駛供應商接觸,最終選擇了英偉達為自動駕駛核心系統解決方案的供應商。R汽車的自動駕駛核心R-tech就是英偉達的NVIDIA DRIVE AGX Orin,激光雷達傳感器來自Luminar公司。早在2018年3月,上汽集團就宣布與奧地利TTTech簽署合資經營合同。
目前,上汽仍然是國內盈利最高的車企之一。2020年上汽集團實現營收7230億元,實現整車銷售56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銷量為260萬輛,占總銷量的46.4%。另外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32萬輛,同比大增73.4%,排名躍居國內第一,在全球位列第三。
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表示,上汽將全面向“用戶型高科技公司”轉型。避免核心技術被“卡脖子”、擁有攻堅核心技術的勇氣是好事,只是,智能汽車的賽道機會稍縱即逝,最重要的是不要錯過了擁抱未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