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青
摘 要:有效的數學活動既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還能讓學生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師應該在課堂上設計有效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形成正確的概念、理解抽象的算理、解決疑難的問題以及梳理知識,學生才能在數學活動中獲取知識,并能不斷積累豐富的、有價值的數學活動經驗,為終身學習服務。
關鍵詞:數學活動;積累活動經驗;正確概念
“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小學的數學知識在大人眼里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對學生來說是抽象的,如果就憑著老師的講解,學生是聽不明白的,他們只有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才能直觀地理解。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讓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而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的重要途徑就是在日常的數學課上學生通過“動手做”與“做中思考”才能慢慢積累下來。
可是在平常的教學中,課堂的數學活動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經常被教師忽視。比如:由于考試的壓力,教師怕課堂的數學活動會浪費很多時間而完不成教學任務;有時教師需要準備全班學生的學具比較麻煩,有時布置學生帶的學具不齊全有的學生忘帶或不帶,課堂活動就難以開展;學生一看到學具就很興奮,幾乎不按老師的要求,自顧自地玩學具完全不聽課,課堂教學難以駕馭;學生有時候熱熱鬧鬧地行動了卻根本達不到預期的活動效果等。因此部分教師干脆不開展課堂的數學活動,殊不知“一盎司經驗勝過一噸理論”。教師應該及時轉變自己的觀念,本著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服務的初心,盡量克服各種困難,根據學生學習的需求,在數學課堂上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活動中慢慢地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那如何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安排數學活動,幫助學生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一、 在數學活動中滿足強烈的認知需求
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去設計課堂的數學活動,如果設計的活動不是學生所需要的,學生就不會喜歡,這樣的活動也是沒有意義的,是無效的。在低年級課堂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讓學生動手的時候學生不愛動,教師講課的時候學生會偷偷地動,這說明教師設計的活動不是學生需要的、感興趣的。記得教學“11~20數的組成”時,學生通過擺小棒、撥計數器、學習完11的組成后,原想按教學設計的方法進行教學16、19的組成,可教室已偷偷響起了撥珠的聲音。筆者想學生已經從11的學習中掌握了方法,想自己學習新知,這時如果強抑學生的需求按部就班地教學,學生是被動地參與,這樣的活動并不是學生真正的需求,學生雖然經歷了數學活動,但這樣的經歷只是模仿了“經歷”并不是真正的經歷,就不是有價值的活動經驗了。這時可以改變原來的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需求安排這樣的活動:讓每個孩子在計數器上撥出11~20中自己喜歡的一個數,與同桌說說,你撥的這個數是什么?它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再在全班交流。這樣的操作活動是學生感興趣的,是學生自愿經歷的,這樣學生才能獲得有價值的活動經驗。又如:教學“6、7的認識”,學生認識完7后,如果單純地讓學生數出7根小棒,學生沒什么興趣,如果說誰能用7根小棒擺一個喜歡的圖形,學生就會很開心地操作了。因此,教師在設計數學活動時,應該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從學生感興趣的出發,把數學活動設在認知強烈需求處,這樣的活動才是學生喜愛的、有效的。
二、 在數學活動中形成正確的概念
小學數學課本里有許多概念很抽象,低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尤其覺得困難,這時候就要給他們一定的操作時間,通過學具的操作活動在直觀中感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并得以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如在教學“平均分”這個概念時,學生對“平均分”不是很明白,這就可以設計這樣的活動:可先讓同桌兩個同學分5個可愛的動物圖片,結果好幾桌的孩子爭吵起來,教師順勢問他們為何而吵?學生會說出因為每個人分得不一樣多所以爭吵。接著給每桌兩個同學增加一個動物圖片,這時總數變成6個然后再分,就會出現每人分3個,他們就不吵了。這時教師問學生,這次你們為什么不吵了?因為每人分到的動物圖片的個數相等,所以就沒意見了。從而引出“每份分得同樣多在數學上就叫作平均分”。通過這種分一分活動,讓學生經歷了平均分的過程,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了,學生真正理解了“平均分”的含義——每份分得“同樣多”。這樣在形成正確的數學概念的同時,還積累分東西的經驗,為以后的除法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又如:一年級上冊《認識立體圖形》,學生要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特征,只有通過動手操作來掌握。課堂上可以讓學生把帶來的學具摸一摸,推一推、滾一滾、然后學生發現球是最會滾動的,圓柱要推一下才會滾,長方體正方體最穩。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建立起正確的空間觀念而且印象深刻。有了第一課時的活動經驗,第二課時《搭一搭》看誰搭得又高又穩,學生就明白為了穩應該把長方體正方體放最下面,為了高必須把球小心地放到最上面。所有的經驗都來自學生自己的操作感悟,真可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老師再多的說教都代替不了孩子自己動手后的感悟。
三、 在數學活動中理解抽象的算理
新課程提出過程比方法更重要的教學理念。數學家華羅庚指出:“數缺形時少直觀,形缺數時難入微。”在進行數學的計算教學時,可以通過學具的操作活動,讓數形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就可以在經歷數學的活動過程中,從而理解算理,明白算法。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兩位數減一位數的減法(退位減法)》是本冊教學的難點,單純地說教學生是不會理解的。這時可以借助學具讓他們明白算理。教學32-6怎么算時?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同桌合作拿出32根小棒(3捆各10根,加上2根散開的),試著從里面拿走6根,想一想該怎么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