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霞
摘 要:語言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因為語言是維系情感的紐帶、溝通的橋梁,在人生成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幼兒教育中學習、掌握、使用語言也是每一位幼師的必備技能。教學中,如能多措并舉,家園攜手并有效借助新媒體持續發力,對于幼兒語言水平的提升如虎添翼;對于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事半功倍;對于幼兒園語言教育質量的提高則是水漲船高。
關鍵詞:幼兒教育;語言;新媒體;策略
一、 語言教育的含義
什么是幼兒語言教育?關于這一問題的回答,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語言學、兒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的相關專家都做出了不盡相同的解釋。目前,其代表性的主流觀點有三種:語言是一種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交際和思維工具;語言是一種信息傳遞系統。雖然側重點不盡相同,但都反映出語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對話交流,情感表達、思維提升、知識經驗和社會參與水平是不可分割的。由此可見,幼兒語言課堂不單單是語言活動,更是包含了幼兒表達信息、情感傾訴、思維和社會參與水平全面提升的綜合課堂。
二、 多措并舉,助力幼兒語言教育的策略探究
(一)創設情境,因勢利導,對幼兒語言水平的提升如虎添翼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話、敢動嘴、喜歡說、有機會大膽表現的環境。”傳統教學只有幾張靜止卡片、掛圖及說教的語言教學模式,其特點是信息量小,缺乏趣味性、生動性和游戲性,不能充分激發幼兒語言表達、交流的欲望和熱情,幼兒常常感到乏味、厭倦。而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應多方并舉,不拘一格激發幼兒表達、交流的興趣和欲望,創設良好的語言交流氛圍和情境,使幼兒園的語言教育活起來、動起來、表演起來,達到良好的語言提升的效果。
(二)創設生活情景,引發幼兒表達欲望
新學年開學伊始,家長帶著剛滿三歲的小孩子開始入園,孩子剛開始入園心里不免有些焦急,甚至不敢開口說話。即使老師再三詢問,他們也只是點點頭。我就把他們組織在一起,耐心地引導他們:“幼兒園是我家,老師愛我,我愛她,老師夸我好娃娃,我說老師像媽媽。”筆者一邊摸著小朋友的頭,一邊這樣安慰他們,他們看著筆者,臉上露出了笑容,心里也就逐漸產生了幸福感、安全感。久而久之,小朋友們也就把幼兒園當成了自己溫馨的家園。有時借助手機捕捉孩子在活動中的情景,拍攝下來播放,讓孩子根據畫面描述或講述,比以往的看圖講述有效有趣,因為講述的對象和情景是孩子生活中經歷和感受過的。這種講述情景性、生活性、交往性、經驗性很強,便于幼兒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如在教室里上美術課,有些小朋友偏偏要看動畫片,筆者用手機投影他們課外活動的場景,并用語言引導他們:“小白,小白上樓梯。打開電視機,電視不好看。關掉電視機,小白,小白,下樓梯。來到院子里,開始滑滑梯。”發現幼兒的認識馬上轉變過來了,他們認為整天看電視還不如滑滑梯。再如:課間律動時間,孩子們嚷鬧爭搶較為突出,有著潛在的安全隱患,特別是小班幼兒在家里唯我獨尊,自私自利的行為更為突出,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他所看到的什么器材、什么玩具都是我的,只能由我使用,別的孩子只能做看客,不許共享。有的幼兒在家形成了抱娃娃的習慣,老是想抱著她前面的孩子,拽住不放手。碰到園內活動器材玩具蜂擁而上,邊搶還邊嚷:“是我的,這是我的,那個也是……”這樣的情況在小班屢見不鮮。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在生活中拍攝畫面,教學中采用回放錄像的形式,將早餐、課間、上課游戲中的一些不遵守紀律的畫面回放在教學中,引導大家來評價真善美與假丑惡、初步形成判斷、共同參與制定游戲規則。筆者教了一段順口溜《我是一個乖娃娃》:“我是一個乖娃娃,按時入園不戀家。手臉臟啦自己洗,有了鼻涕自己擦;我是一個乖娃娃,團結友愛人人夸。你幫我來我幫你,從不罵人不打架;我是一個乖娃娃,文明禮貌做到佳。遇見老師問聲好,碰到同學把手拉;我是一個乖娃娃,不吵不鬧不喧嘩。活動上課守紀律,老師說啥就是啥;我是一個乖娃娃,學習知識不落下。唱歌跳舞又畫畫,老師給我戴紅花……”讓幼兒在文明用語的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起良好的行為習慣,也進一步完善了游戲規則,極大地引發了幼兒文明交流、和諧討論、積極參與的欲望。逐步培養幼兒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意識訓練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行為習慣養成。
(三)搜集語言素材,提供語言交往機會
采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方法,精心選擇大量生動傳神、講述動聽、富有文學性和藝術性、能潛移默化地激發幼兒興趣的兒童經典文學作品短片,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有計劃、有層次地引導幼兒欣賞、學習。如國學經典誦讀活動,針對小班幼兒說話不連貫、記憶力不佳、遺忘快的特點,引導他們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簡短的唐宋詩詞,諸如《三字經》語:“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朗朗上口的短句誦讀,給幼兒創設了一個積極應答的語言環境。借助多媒體教學,還設計了生動的對話性語言課件,充分利用故事情境中的人物與幼兒交流對話,培養幼兒敢于動嘴說,勤于練習說,想著把話說好的目的。隨著九月九老人節的到來,播放了教學視頻《重陽節》,展示了智慧老人與孫女的一段對話:“九月九重陽到,爺爺奶奶哈哈笑。我給爺爺奶奶做甜糕,爺爺奶奶夸我好孩子。”同時根據幼兒的記憶特點,進行了睡前傾聽經典兒童故事的活動。利用每天幼兒在園午睡前的十幾分鐘,讓幼兒閉上眼睛,傾聽精選的、適合睡前欣賞的經典兒童故事《我是一個好孩子》,使幼兒在非常輕松的氛圍中,利用幼兒的無意識記憶,不僅輕松積累了大量的故事,而且增加了語言交往和學習的機會,也認識到“我是一個好孩子,爸爸媽媽都愛我”,增強了自尊心和自信心,進而促進幼兒思維和語言的發展,使幼兒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四)創設游戲情景,寓教于樂活化課堂
愛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在幼兒語言學習活動中,寓教于樂于游戲之中,發揮幼兒無意注意優勢,使他們在玩中不知不覺地學習語言,運用語言,對他們的語言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遵循這一特點,經常將幼兒的語言活動內容編成一個個有趣的動畫小游戲,讓幼兒在生動有趣的游戲情境中進行互動。例如:秋天的清晨,天下著毛毛細雨,家長一個個領著孩子又入園啦,孩子有了逆反心理,一個個看著陌生的幼兒園,又一次開始退避三舍。筆者一邊擺擺手一邊引導孩子說:“毛毛雨天,輕輕下,春娃娃快長大。發了芽,開了花,結出一個大西瓜。”孩子們聽到美妙的韻律,看著優美的動作,又開始樂哈哈地笑了。創編了小班《喂動物》這個動畫游戲,運用動物和食物進行匹配,讓幼兒自主和動物互動,出示幼兒喜愛的小動物,讓幼兒自主通過鼠標拖動,給小動物送食物。有的小朋友說“我的屬相是雞,我要找大公雞來喂食”;有的說“我最熟悉的是狗,因為我家里就有小黃狗……”讓幼兒在游戲化情境中,加深對小動物食性的認識,并以動物的身份完整講述:“我是小貓喵喵喵,愛吃小魚和老鼠;我是國寶大熊貓,愛吃竹葉和竹筍……”像這樣游戲情景化的教學方式,遵循了孩子愛玩的天性,并做到了寓教于樂,樂在其中。加之課件制作中預設的匹配對錯的音效,更加激起孩子積極參與和主動表達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