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鄉村生活可能只是想象的“別處”
最近,豆瓣上因為鄉村生活,引起了一個小范圍的討論。先是豆瓣用戶“夏冰雹”發表長文,講自己辭掉世界五百強企業的工作,居住在浙江西部森林的村屋里,表達了逃離城市和工作后的自由與幸福。但很快,就被另一個豆瓣用戶“X316”質疑,她以自己的經歷駁斥“夏冰雹”,“回村生活和回村度假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讓你選擇,你會放棄城市生活嗎?
@旭川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低欲望鄉村生活”的真實景象是什么,僅僅這個詞就對年輕人存在神奇的吸引力。現實生活的不如意客觀存在,無論古今中外,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會遭遇迷茫、困頓和疲乏,盡管癥狀不同,但悲歡相通。被困住了,不知所措,逃離就成了一條出路,成了對抗日復一日無意義生活的“武器”。
@夏冰
兩個人的言論完全沒有可比性。“夏冰雹”住的是浙西,在她的照片里,村屋堪比別墅,室內裝修是民宿風格。而“夏冰雹”也沒有放棄工作,她的工作只需要網絡通暢就可以。而“X316”主要在貴州山村,兩者間的物質落差,比得上他們之間的物理距離。更何況,哪怕走同一段路,欣賞同一片風景,住同一間屋,不同人的感受都可能千差萬別,這就叫“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私人體驗之間的對比,并不科學。
@L i l i
想象是一回事,真正的經歷則是另一回事。“低欲望鄉村生活”對都市青年的吸引,在于理想的生活總是在別處,理想的生活總是在別人那里。還記得毛姆筆下的跛足青年菲利普嗎?他的人生理想是“把無意義的人生經歷設計成一個精美繁復的圖案”,所以不停尋找,從此處到彼處,終有一天,他發現困住自己的枷鎖正在于“一直都活在未來,當下的生活總是一次又一次從他的指縫中溜走”。自食其力,娶妻生子直至撒手人寰,這樣一個最簡單的圖案同樣是最完美的。
@暖暖雨季
這就像很多人喜歡看穿越小說,想象一個平凡普通的人會因某項現代技能而在古代“開掛”,但若真讓你回到沒有手紙只能用竹片如廁、無處燒水洗澡、沒有現代通訊設備的古代,誰又真的愿意呢?
翻轉君
無論是別人筆下的“鄉村”,還是自我想象中的“別處”,都不是“解藥”,沒有藥到病除的神效。但這不妨礙人們去自由選擇、親身經歷,畢竟人生的路很長,體驗過才知道你最想要的是什么。
別過度沉溺看上去很美的“慢就業”
2021年,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總規模達到909萬人。進入6月,距畢業生離校近在咫尺,然而,在如此復雜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與不少輔導員催促畢業生盡快找工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學生非常淡定從容地加入晃晃蕩蕩的“慢就業”行列。“慢就業”是在擦亮眼睛選擇,還是逃避不如意的當下呢?
@欣欣
于每個個體而言,快與慢似乎并不能成為衡量就業好壞與成敗的絕對標準。按照職業發展過程來看,畢業后的三到五年時間,都是畢業生與這個社會磨合的過渡期、動蕩期。一些年輕人對待工作的看法,需要一個成長、轉變、成熟的過程,還有的年輕人需要在“慢就業”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和認識自己,著力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積極主動地去適應這個社會。
@魯淡
在當下輿論的定義中,“慢就業”與“正常就業”似乎成了相互對立的名詞,在一些成熟的職業人眼里,年輕人晃晃蕩蕩,不趕快就業,總會有點“游手好閑”“不干正事”的感覺。只不過,在大學生“就業難”又趕上疫情的時代,輿論對“慢就業”也多了一些相對寬容的空間。
@萍水相逢
之所以選擇慢就業,原因很復雜。有的是因為沒有過硬的職業技能和競爭力,不得不選擇“慢就業”;有的是找不到相對滿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有的是對考研、“考碗”、考編等抱有一種“執念”,不達目標誓不罷休,即使已經離校了,也不愿意將就著找份工作,準備繼續二戰、三戰;還有些畢業生或是畏懼用人單位996壓抑的工作方式,或是為了逃避單位復雜的人事關系,寧愿多晃蕩些日子,也不愿意過早加入“上班族”大軍。
@小青椒
從學校來看,就業部門需要統計“就業率”,有考核要求,學校從大四第一學期就打響了“就業戰”,及時向學生傳遞就業信息,第二學期從3月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統計、上報就業情況,學校巴不得每個學生都能“快就業”。
翻轉君
“慢就業”并不等于不就業。每個人的青春畢竟有限,允許年輕人“晃蕩”的時間也不會很長。這個社會選擇一直“啃老”的人是少數,這類人往往也要經受世俗目光的另眼相看,多數人終歸要錨定一份工作,不僅為實現經濟上的獨立,也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慢就業”看上去很美,但每個人遲早要面對社會現實,不如找個時間認認真真地審視自己,適時地為“晃晃蕩蕩的青春”承擔起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