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娟


中央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時候,劉傳忠還是河北省滄州市師范專科學校物理系的一名學生。
2003年,作為服務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舉措,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財政部、人事部下發《關于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的通知》,招募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或在讀研究生,到西部基層開展為期1—3年的志愿服務工作。這一年,恰好劉傳忠大學畢業,他報名參加了“西部計劃”。
劉傳忠回憶,當時不少孩子經常不想上學時就不來上學。“我們這些志愿者不斷給孩子們講述外面不一樣的世界,逐漸激發了他們上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當初他擔任班主任的班級里,現在有十幾名學生在部隊鍛煉,也有一些學生在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走上講臺。
截至目前,已有數十萬名大學生成為“西部計劃”志愿者,在西部大開發的舞臺上揮灑青春。事實上,為西部地區輸送青年人才的“西部計劃”,只是浩大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一小部分。而西部大開發,也是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縮影。
執政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立足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和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統籌推進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發展戰略,區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區域戰略穩步推進,形成了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提出了“要顧全兩個大局”的地區發展戰略構想,這是西部大開發的理論依據。
根據鄧小平“兩個大局”的思想,在1999年全國兩會黨員負責同志會議上,江澤民同志說,西部地區遲早是要大開發的,不開發,我們怎么實現全國現代化?1999年6月,江澤民在西安主持召開的西北地區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上講道:我所以用“西部大開發”,就是說,不是小打小鬧,而是在過去發展的基礎上經過周密規劃和精心組織,邁開更大的開發步伐,形成全面推進的新局面。
2000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轉發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初步設想的匯報的通知》。這是當年的中央2號文件,這一文件闡明了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重點任務、政策舉措,成為指導西部大開發的綱領性文件。
2000年10月26日,國務院發出《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確西部大開發的總體思路是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根本,以經濟結構調整、開發特色產業為關鍵,以依靠科技進步、培養人才為保障,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繁榮經濟、使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為出發點。
2000年起,一系列標志性、如今人們耳熟能詳的工程陸續啟動:西電東送、西氣東輸、青藏鐵路等等。
2001年8月,國務院西部開發辦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研究制定了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業已編制完畢的“十五”西部開發總體規劃成為今后五年乃至十年內的西部開發的指導性文件。一個完整、系統的西部大開發規劃和政策體系已經建立起來。2006年12月8日,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
1936年,當《西行漫記》的作者埃德加·斯諾踏上開往西安的火車時,他注射了天花、傷寒、霍亂等疫苗,這些在當時的西北都是流行病。第一次見到黃土高原的斯諾寫道:“那些奇形怪狀、不可思議有時甚至嚇人的形象,好像是個瘋神捏就的世界——有時卻又是個超現實主義的奇美的世界。”可以想象,80多年前那個被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貧困、戰亂、疫病折磨的中國西部,是一幅怎樣的圖景。千百年來,經略西部一直是歷代的國之大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西部地區視察調研,深入基層邊疆一線,發表系列重要講話,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2017年1月,《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印發,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和新開放戰略角度定位西部經濟發展。2020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發布,擘畫了新時代的更高目標。
對此,不少業內專家指出,深入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實際上就是進一步打通國內特別是西部地區經濟運行的“血脈”,推動國內特別是西部地區資源、技術、人才等要素實現自由流動,這對促進國內大循環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經過20年的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部大開發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經濟實力穩步提升,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全面增強,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從扎實推動落實中央關于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部署層面看,顯然是一脈相承、逐步深化的,為‘十四五時期西部大開發加快形成新格局、取得新成績提供了路線圖。”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區域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張燕分析道。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實施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和政策舉措,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對于保持經濟整體持續穩定增長、提高國際競爭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東部地區經濟發展長期處于引領地位。改革開放后,東部地區充分發揮沿海地理優勢,實現率先發展。上世紀80年代,國家相繼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5個經濟特區,在大連、秦皇島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之后又相繼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等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進入新世紀后,國務院先后批準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先行先試一系列重大改革開放措施。東部沿海地區依靠本身的區位優勢和改革開放的先發優勢,長期在全國經濟發展中處于引領地位,地區生產總值占據“半壁江山”,成為全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龍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西部地區視察調研,深入基層邊疆一線,發表系列重要講話,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圖為山城重慶東水門大橋。
中部地區經濟增速躍居“四大板塊”首位。自中部崛起戰略實施以來,中部地區經濟迅速發展,2006年—2018年,中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8%,比全國平均增速高1.9個百分點;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由18.6%上升到21.0%,提高了2.4個百分點。2018年,中部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0%,均居“四大板塊”首位,為支撐全國經濟穩定增長作出重要貢獻。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步伐加快。東北地區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個重工業基地,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為我國形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重大決策,吹響東北振興的號角。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印發實施,為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注入政策動力。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取得明顯進展。實施京津冀發展戰略以來,三地在產業升級轉移、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區域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長江經濟帶建設穩步推進。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長江經濟帶發展各項工作不斷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一方面,共抓大保護格局已經形成;另一方面,經濟增長質量明顯提升。
共享共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邁出實質性步伐。2017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2019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邁出實質性步伐,粵港澳深度合作正在全面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斷加強,人員貨物往來便利化取得新進展。
隨著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各區域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呈現由不平衡向趨于平衡、由不協調向日益協調轉變的良好態勢。
區域經濟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各區域經濟總量獲得巨大提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52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生產總值僅分別為257億元、146億元、127億元和84億元,到1978年分別增加至1514億元、750億元、726億元和486億元,均比新中國成立之初明顯增長。改革開放后,區域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總量不斷邁上新臺階。1991年,東部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萬億元,2005年首次突破10萬億元。中部和西部地區均在1995年首次突破1萬億元,并同時于2011年首次突破10萬億元。東北地區省份較少,2001年首次突破1萬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區域經濟持續保持快速發展,2018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生產總值分別達到48.1萬億元、19.3萬億元、18.4萬億元和5.7萬億元。
各區域經濟總體保持較快增長。按不變價格計算,1953年—2018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年均增長9.4%、8.1%、8.6%和8.1%,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其中,1979年—2018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年均增長11.3%、10.3%、10.3%和8.9%,改革開放后各區域經濟增速明顯快于改革開放前,并呈現東部地區領跑、各區域均衡發展的良好態勢。
蘭新高鐵是我國一次性建成的最長高鐵,全長1776公里,其中穿越位于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的祁連山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每年10 月至來年4 月,山區經常大雪紛飛。圖為雪后初霽,動車飛馳在崇山峻嶺之間。
區域發展差距呈縮小態勢。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投資規模,促進了內陸地區經濟發展,縮小了內陸和沿海地區經濟差距。改革開放之初,沿海率先發展戰略使東部地區一馬當先,保持領先地位。進入2000年后,隨著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區域經濟走上協調發展軌道。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發展差距逐漸縮小。
此外,各區域經濟發展的相對差距經歷了從縮小到擴大、再到縮小的變化過程。1952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的東北和最低的西部相對差值為2.6倍,到1990年下降至1.9倍。1991年起,東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開始超過東北,居四區域之首,與其他區域的差距逐漸拉大,與最低的西部相對差值在2003年達到峰值2.5倍。2003年后,隨著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等區域發展戰略持續發力,人均最高的東部和最低的西部之間相對差值逐漸縮小到2018年的1.8倍。黨的十八大以來,按不變價格計算,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分別為7.2%、8.2%、8.5%和6.1%,中西部地區發展速度領先于東部地區,形成了地區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局面。
(部分內容引自中國青年報、國家統計局核算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