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香
20世紀初期,環縣和隴東其他各縣一樣,勞動人民處于封建軍閥和地主豪紳的統治和壓榨下,沒有民主權利,加之兵匪橫行,苛捐雜稅名目繁多,生活十分困苦。廣大民眾不堪忍受剝削和壓迫,舉義旗抗捐稅,自發組織反抗地主豪紳的欺壓和兵匪的侵擾,人數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環縣成為隴東一帶較早掀起反壓迫求生存、爭取自由斗爭的地方之一。
20世紀30年代初期,劉志丹、謝子長等共產黨人領導的陜北游擊支隊曾多次在縣南活動,誅匪除惡、打富濟貧、宣傳黨的主張,開展創建陜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武裝斗爭。1935年10月中旬,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即紅一方面軍)長征途經環縣,沖擊了國民黨政府在環縣的統治,喚醒了民眾。1936年6月,紅軍西征解放環縣大部,建立環縣、曲子、豫旺、固北、定環5縣蘇維埃政府,下轄區、鄉蘇維埃政府。從此,環縣人民翻身得解放,當家作主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縣人民貫徹減租減息土地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抗災自救,擁軍支前,發展學校教育事業,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為鞏固和發展陜甘寧革命根據地作出了巨大貢獻。境內現存的陜甘寧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紅大二校、慶環分區等許多革命舊址,是留給環縣人民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成為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開展紅色旅游、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源。
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之前在環縣的探索與實踐
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政權組織理論和代議制理論直接指導下,以蘇維埃政權組織為實體參照,結合民主革命斗爭形勢和根據地建設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罷工工人代表大會”“農民協會”等組織,可以看作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萌芽。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建立了工農代表大會的蘇維埃政權組織,這一政權組織形式是根據民主革命斗爭的需要提出的,從建設理論到具體制度都是照搬蘇聯蘇維埃政權組織的模式,是中國共產黨進行政權建設的最初探索,已經初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特色。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邊區政府為了全國統一抗戰形勢的需要,提出了具有民主性質的“三三制”原則,建立了邊區參議會制度。經過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各地人民代表會議的過渡,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我國第一部憲法。從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得到了自下而上的確立[1][2]。
(一)環縣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探索實踐的參與者
新中國成立前,環縣作為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民主政權的組織形式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陜甘寧邊區其他地方一樣,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環縣解放初期即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實行蘇維埃代表會議制度;抗日戰爭時期,實行參議會制度;解放戰爭時期,實行代表會議制度。
1936年6月上旬,中央紅軍西征相繼解放了曲子、環縣,隨著解放區域的擴大,中共陜甘寧省委、省蘇維埃政府隨即遷至環縣,政府機關初駐洪德街,后遷至河連灣。之后,地方干部隨即同西征紅軍主力部隊一道西進,發動群眾,推翻國民黨在縣域實行的保甲制度,拓展新的蘇區,積極開展革命根據地和政權組織建設。至1937年3月,先后在今屬環縣境內建立了環縣、曲子縣、豫旺縣、固北縣、定環縣5個縣級及以下各級政權,稱蘇維埃政府,實行蘇維埃代表會議制度。蘇維埃代表會議以工人、農民、自衛隊員及一切勞苦大眾為地方政權的主體[3]。地方政權實行議行合一制度,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行使地方政權的各項職權,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工農兵群眾對國家政權機關工作人員有監督、罷免和撤換權[4]。這種國家政體,反映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國家性質,體現了國家政權和工農兵群眾間的新型關系,在國家政權的產生方式、組織方式和行使職權方式等方面,為參議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937年5月,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頒布了《陜甘寧邊區議會及行政組織綱要》(以下簡稱《組織綱要》)和《陜甘寧邊區選舉條例》(以下簡稱《選舉條例》)等文件。《選舉條例》規定:除了漢奸、經法院判決被剝奪公民權者和精神病患者以外,“凡屬住在陜甘寧邊區區域的人民,在選舉之日,年滿十六歲的,無男女、宗教、民族、財產、文化的區別,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從法律上確定了普遍、直接、平等、自由的選舉原則。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為了使政權的組織形式適應政權性質的轉變,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7月至10月,環縣、曲子縣、豫旺縣、固北縣、定環縣根據《組織綱要》和《選舉條例》,進行第一次普選,自下而上逐級進行鄉代表、區議員和縣議員的選舉,召開第一屆鄉代表會和區、縣兩級議會。議會實行差額選舉,選舉縣長、區長,選舉產生由各界抗日進步人士參加的縣、區抗日民主政府。縣、區議會為縣、區人民代表機關和權力機關,縣、區政府為縣、區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1938年11月,陜甘寧邊區議會改為參議會。從1938年底至1939年冬,各縣撤銷區議會,將縣議會和鄉代表會改為縣、鄉參議會,并對議員進行改選,分別召開第一屆縣參議會,正式確定參議會為地方最高權力機關,縣政府服從縣參議會,對上級政府及縣參議會負責,領導和執行全縣政務。參議會閉會期間,由參議會常駐議會代行其職權;鄉實行議行合一制,由參議會代行鄉政府的各項職權,不另設行政機構[5]。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發出關于《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的黨內指示信,明確提出“三三制”的建政原則,即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時期政權機構的組成人員中,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代表無產階級和貧農;非黨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小資產階級;不左不右的中間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1941年至1943年,環縣、曲子縣按照指示進行第二次普選。第二次普選包括1941年的普選和1942年的改選。1941年10月,環縣、曲子縣先后召開第二屆第一次參議會,選舉產生縣參議會正、副議長,常駐議會議員;縣長、縣政府委員;選舉出席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參議員和候補參議員。在第二屆一次普選運動中,環縣、曲子縣參議會選舉由于共產黨員人數超過常駐議會議員和各級政府委員的規定限額,未能很好地嚴格落實和貫徹執行“三三制”原則。對此,1942年3月,陜甘寧邊區政府給各縣發出指示信,強調指出“各縣參議會共產黨員超過三分之一的應該自動提出辭職,由無黨派候補參議員補充”。4月至5月,環縣、曲子縣及時召開縣參議會,對縣參議會和縣政府委員會進行改選,解決了1941年普選中共產黨員超過三分之一的狀況[6][7]。
1945年9月,陜甘寧邊區政府發出《關于今年選舉工作的訓令》,環縣、曲子縣的第三次民主選舉工作全面展開。至1946年初,兩縣先后完成鄉選舉工作并及時進行縣級政權改選,建立人民民主政權。這次選舉繼續貫徹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制定的選舉條例,繼續堅持“三三制”原則。抗日戰爭勝利后的這次選舉,人民民主權利得到充分發揮,環縣、曲子縣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及時地將抗日民主政府轉變為人民民主政府,使人民群眾在政治上享受廣泛的民主和自由,鞏固了各階層人民的團結,為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打下牢固的政治基礎[8]。
環縣、曲子縣各級抗日民主政府改為人民民主政府。為解決農民無地少地的問題,實行了土地改革。境內各縣政權組織形式開始由參議會制度向人民代表會議制度過渡。1946年4月23日陜甘寧邊區第三屆參議會第一次大會通過《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確定縣、鄉人民代表會議(參議會)為人民管理政權的機關,由人民普遍直接平等無記名選舉各級代表,由各級代表會選舉政府人員,管理地方事務[9]。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召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下簡稱《綱領》)。《綱領》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人民用普選方法產生。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各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各級人民政府為行使各級政權的機關。正式確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但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全國范圍內的軍事行動還在進行,土地改革還沒有完成,人民群眾還沒有充分組織起來,因而還不具備普選產生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不能立即全面實行建立在普選基礎上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因此,《綱領》明確“在普選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前,由地方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逐步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并頒布的《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規定,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由縣人民政府召集,其職權是聽取縣人民政府的工作報告,并進行討論,提出批評和建議;向縣人民政府反映人民的意見和要求,討論與決議有關縣政革興等事宜;向人民傳達并解釋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決議案,并協助縣人民政府動員人民推行之。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可代行縣人民代表大會以下職權:聽取與審查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審查與通過縣人民政府預決算,建議與決議有關縣政革興有關事宜;選舉縣人民政府縣長、副縣長、委員,組成縣人民政府委員會。同時規定,縣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休會期間,設常務委員會,由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選舉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及委員若干人組成之。其職權:協助、提出對縣人民政府的建議;聯系代表、協助政府動員人民推動各種工作;負責下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準備工作。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由縣人民政府召開,每三個月召開一次。閉會期間,由會議選舉產生的常委會代行其職權。環縣從1949年11月至1951年6月先后共召開兩屆五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曲子縣于1949年11月召開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一次會議。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在完成土地改革和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開展“三反”“五反”運動、鎮壓反革命、恢復并提高工農業生產、爭取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等重大社會事務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1951年10月,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改稱縣人民代表會議。人民代表會議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地方政權組織的一種過渡形式,是特定歷史條件下,黨和地方人民政府團結各方力量,在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之后的又一種統一戰線組織,是過渡到普選的人民代表大會的準備階段,在過渡時期,代行了人民代表大會職權。1954年7月,憲法頒布實施后,人民代表會議終止[10]。
(二)環縣民主政權建設進程中的積極探索
在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前的探索過程中,作為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環縣民主政權建設進程在當時無疑是走在全國最前列的,縣域內的縣級民主政權建設過程中邁出的每一步,對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最終確立都意義重大。
1.直接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性質和地位。環縣境內,同陜甘寧邊區的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最初的縣蘇維埃代表會議,還是后來的縣參議會、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縣人民代表會議,均由民主選舉產生,權力屬于全體選民,對選民負責,受選民監督。而這一過程中唯一在變的只是參與選舉的選民范圍的不斷豐富,通過不同時期的一步步探索,最終將其界定為“人民”。這一進程中,除蘇維埃代表會議實行議行合一制度外,后來均采用的是議行分置。于是,就有了憲法所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
2.直接影響了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組成和職權。自參議會時期,環縣境內的縣級參議會就明確了縣參議會由全體議員共同行使權力,同時從議員中選舉常駐議員組成縣議會常駐委員會,在議會休會期間,負責處理日常事務。這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乃至地方人大常委會的設立,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同時,自環縣、曲子縣第二屆參議會開始,決定聽取并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并在第三屆參議會上,決定認真聽取并接收人民群眾對政府工作的檢查和批評,凡是合理的立即被采納,收效良好。現在,歷次人民代表大會聽取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的做法便是鏡鑒于此。環縣第三屆參議會上,廣大選民通過選舉淘汰了一些不稱職的干部,這一做法,可以看作是后期人大及其常委會對任命干部進行任后監督的初步探索。
3.對環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工作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歷屆參議會、各界代表會議、人民代表會議的留存資料中,每次會議收集和通過的提案絕大部分都是瑣碎的“小事”,如動員群眾多集糞、少喝生水、每天洗一次臉、每月換洗一次衣服,要求干部家庭帶頭放足、降彩禮,禁止纏腳、買賣婚姻,倡導生病吃藥、不求老爺、不信巫神,但結合當時的歷史時期,卻無一不是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這種聚焦民生熱點難點問題提出代表意見建議的做法一直延續至今。現在,環縣人大代表選舉時仍然會采用設立流動票箱的做法,源于環縣境內第一屆參議會全民普選時,為了提高選民的參選率,創造出了“投豆豆”“拃胳膊”“畫圈圈”“燒香洞”“背箱子”等一系列簡單易行、方便群眾的投票選舉方法,在當時山大溝深、交通極為不便、群眾居住分散、文化程度極低的條件下,仍能達到了80%—90%的參選率,可見環縣對普選工作歷來都十分重視。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以來在環縣的發展和完善
(一)環縣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完善的見證者
1954年至1966年5月,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面發展時期。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范圍內的勝利和人民政權的確立,建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時機逐漸成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吸收了革命戰爭年代政權建設的成功經驗,在國家政權主體方面,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一根本原則。地方政權機關為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由人民委員會行使其職權。地方政權普遍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人民群眾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監督撤換權。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和政務院1954年4月聯合作出《對于召開省、市、縣人民代表大會幾個問題的決定》,環縣于4月20日前完成普選工作。于1954年7月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1955年2月,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根據《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的規定,縣人民政府改稱為縣人民委員會[11](以下簡稱縣人委)。縣人委既是縣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地方權力執行機關,又是全縣最高行政領導機構[1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組織法》的規定,縣人民法院(1955年2月前,縣人民法院屬縣政府組織序列,院長由上級任命,一般都是縣長兼任)成為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審判機關,會議選出了縣人民法院院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院組織法》的規定,環縣人民檢察署(1950年8月成立)成為獨立的法律監督機關。1956年1月,環縣人民檢察署改稱環縣人民檢察院,正副檢察長均由上級任命。
至1966年11月,縣人民代表大會分別召開六屆八次會議。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到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顯示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所具有的優越性,在促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對農業手工業以及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穩定社會秩序、發展人民民主和健全社會主義法治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1976年10月以后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恢復、完善和健全,人大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的時期[13]。環縣于1978年12月召開了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環縣革命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縣人民法院院長,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和沉痛教訓,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14]。1979年7月1日,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1982年12月,全國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選舉法》《地方組織法》對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出了一系列規定,主要是: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大設立常委會,改變了過去人民委員會既是國家權力機關,又是國家行政機關的狀況;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改革選舉制度,將等額選舉改為差額選舉,將直接選舉的范圍擴大到縣一級;改變農村政社合一的體制,恢復設立鄉政權等[15]。1981年至2020年,環縣進行了10次縣級換屆選舉,分別召開了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
(二)環縣是地方人大常委會設立和發揮作用的踐行者
1981年5月,環縣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根據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規定,決定設立環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至2020年,已歷十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治,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一系列健全民主法治的方針指引下,環縣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據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權,依法監督“一府一委兩院”,組織執法檢查、代表視察、述職評議等活動,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為推進全縣民主法治建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組織和制度建設不斷加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通過修改憲法和制定法律,對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了一系列重要規定。在各級黨委的領導和支持下,“文化大革命”期間癱瘓了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到全面恢復和進一步完善。依據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環縣人大設立了常委會,鄉級人大設立了主席團及專職主席或副主席,健全了工作機構,培養和造就了一支經驗豐富、富有活力的人大干部隊伍。縣人大常委會制定了一系列自身建設方面的工作制度和辦法,在指導監督鄉鎮人大開展工作、行使職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逐步實現了人大工作的規范化。
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能得到充分發揮。一是不斷完善民主選舉及重大事項決定制度。隨著《選舉法》和《地方組織法》的實施,實行縣鄉人大代表的直接選舉,改進代表提名辦法,堅持差額選舉原則,保障和擴大人民的民主權利;實行人民群眾直接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自主選擇自己的代表和公仆,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緊緊圍繞全縣改革、發展和穩定的根本性、全局性問題,深入調研,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認真審議決定重大事項,初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的重大事項決定機制。二是不斷加強對“一府一委兩院”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主要通過聽取和審議“一府一委兩院”專項工作報告、組織開展執法檢查、對社會“熱點”問題跟蹤調查、評議“一府一委兩院”其所屬部門和垂直單位工作,建立健全行政部門執法責任制、推行錯案責任追究制等,督促“一府一委兩院”依法辦事、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制定了實施司法案件個案監督辦法、財政預算審批監督辦法等,使監督工作基本做到有章可循。三是不斷改進干部任免工作,組織對擬任干部進行法律知識考試和任前調查,開展任后述職評議,積極探索對任命干部的監督方式。四是不斷健全代表聯系機制。縣人大常委會把加強同代表的聯系放在重要位置,不斷總結經驗,制定并完善聯系代表、代表聯系選民辦法,使代表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常委會組成人員視察和調研,都注意同當地的人大代表聯系,直接聽取意見。常委會舉行會議時,邀請部分人大代表列席。建立代表活動小組,在鄉鎮創建代表之家、在各村建立代表工作站,努力為基層代表開展活動搭建平臺。
全社會的民主法治意識普遍增強。改革開放以來,中共環縣縣委不斷加強和改進對人大工作的領導,積極推進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縣的有機統一。縣、鄉兩級人大自覺把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作為自身的首要任務,及時將黨的主張通過人大的決定決議變為國家意志,積極探索,大膽實踐,認真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職權,較好地發揮了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的作用。“一府一委兩院”及其工作人員增強了向人民負責的自覺性和公仆意識,逐步適應在人大監督下開展工作。經過七個五年普法教育以及依法治理實踐,全縣人民的民主意識和法治觀念普遍增強。
實踐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政權組織形式,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設立常委會,是我國政權建設的一項重要改革,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大舉措[16]。新時代賦予新使命,面對全國上下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環縣的新征程中,環縣人大及其常委會將切實擔負起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神圣職權,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站穩人民立場,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扎扎實實地做好人大各項工作,凝心聚力、砥礪前行,為環縣的民主法治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注釋:
[1]參見張斌斌:《人大制度的理論與實踐發展——基于“增量民主”理論視角分析》,載《人大研究》2012年第7期。
[2]參見馬春榮:《山東省德州市人大代表履職問題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4。
[3]參見付清松:《議行合一——我國人大制度組織原則探析》,《東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4]參見胡松、饒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與現行國體、政體的淵源關系》,載《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
[5][6][8]參見韓偉:《陜甘寧邊區民主代議機關的歷史演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6/0628/c85037-28502346.html.
[7]參見中共慶陽地委黨史資料征集辦公室:《陜甘寧邊區時期隴東民主政權建設》,甘肅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參見陳寒楓、楊一凡:《我國憲法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歷程》,載《人大研究》2011年第8期。
[10]參見鄭碧新:《建國初期縣人民政權的建構研究(1949-1955)——以湖南省湘潭縣為個案》,《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7。
[11]參見陸凱陽:《當代中國縣級政府體制與運行機制研究——兼以湖北省英山縣為例》,《華中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1。
[12]參見馬少紅:《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我國的確立》,載《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2期。
[13][15]參見趙劍紅:《論人大制度的改進與完善》,《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05
[14]參見《上海人大月刊》編輯部:《中國共產黨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立發展》,載《上海人大月刊》2011年第7期。
[16]參見萬其剛:《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載《當代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1期。
(作者系甘肅省環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本文在編纂《環縣人民代表大會志》過程中,收集有關檔案和圖書資料撰寫而成。其中蘇維埃代表會議、參議會的資料主要來自于甘肅人民出版社版《陜甘寧邊區時期隴東民主政權建設》和慶陽市檔案館館藏檔案;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人民代表會議、人民代表大會資料主要來源于環縣檔案館、環縣人大常委會檔案室館藏檔案)